别名 |
|
汉语拼音 |
|
英文名 |
|
用药分类 |
内科用药;咳嗽类药
|
作用类别 |
本品为咳嗽类非处方药药品。
|
药物组成 |
桂枝100g,龙骨200g,白芍100g,生姜100g,大枣100g,甘草(炙)60g,牡蛎200g,黄连20g,(法)半夏90g,瓜蒌皮100g,苦杏仁(炒)90g。
|
性状 |
本品为硬胶囊剂,内容物为浅棕色粉末;气方香,味微苦而甜。
|
功效 |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
主治 |
用于风寒或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
|
剂型 |
胶囊
|
用法用量 |
口服。每次5粒,日2-3次。
|
用药禁忌 |
1.忌烟、酒、生冷、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风寒咳嗽,其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
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
3.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用3日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5.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8℃,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或痰由白转黄者应到医院就诊。
6.长期服用,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不良反应 |
|
制备方法 |
以上十一味,桂枝、白芍50g等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剩余白芍与生姜等九味,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第三次半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0(60℃热测),加入上述桂枝等二味细粉,混匀,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装胶
|
规格 |
0.3g/粒(相当于原药材1g)
|
药理作用 |
|
检查 |
应符合胶囊剂项下有关各项规定(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11页)。
卫生学检查应符合《药品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
|
鉴别 |
1.取本品内容物,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无色、淡黄色或棕色,呈类方型,类圆型或长方型,直径30-64μm,壁一面较薄,少数层纹可见,孔沟明显。众多薄壁细胞中含有糊化淀粉粒,草酸钙簇晶小,直径11-35μm。
2.取本品5粒,倾出内容物,加乙醇10ml,密塞,冷浸30分钟,时时振摇,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桂皮醛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有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层析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37页)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5μl,对照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4-二硝基苯肼溶液。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5粒,倾出内容物,加乙醇10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中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层析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37页)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醋酸乙酯(8∶44∶1)为展开剂,在氨蒸气饱和下,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溶液(1→10),于100℃烘约5分钟。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鉴别2.项下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 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层析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附录37页)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
含量测定 |
|
浸出物 |
|
贮藏 |
|
备注 |
|
处方来源 |
2000版药典
|
标准号 |
|
OTC分类 |
第二批O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