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研究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6/11/4 字体:
大 小
湖南省作物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一九八四年学术年会纪要
湖南省作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湖南省作物学会各学组负责人名单
湖南省作物学会各工作小组负责人名单
谈谈洞庭湖区商品粮生产中的几个问题
周永和略论黄盖湖农场气候资源的特点.
陈国秦东山峰立体农业考察报告
刘久元试论龙山县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陈远志对三家馆乡农业综合开发的几点看法
何述方,张谦关于调整我县粮食生产内部结构发展旱粮生产的几点意见
易祚昌从“两个转化”浅谈我县农业综合发展
贺苑楚应用陆地卫星影象判别洞庭湖地区主要农作物类型的研究
周时关于我省粮油产量前景预测的研究
黄愿偿,王代逞,尹世强,王家万,黄崧,黄发松重视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促进山区农村商品生产的全面发展
沈卓民石灰土的调查研究
郭果毅谈谈突变育种中的几个问题
郭光荣有关突变育种的若干情况
郭光荣旱土几种耕作制度定位研究总结
刘修明,石高翔对发展豆(包括间玉米)稻复种制的初步探讨
水旱轮作制的尝试
吴生成桃江县稻田耕作制的演变及其调整意见
肖先醒浅论湘北湖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骆光复桃源县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研究
金久连,魏国超杂交水稻黄叶发生发展的观测
邹应斌,刁操铨杂交水稻晚季育秧研究初报——Ⅰ、秧田播种量与播种方式研究
刁操铨,朱应盛杂交水稻晚季育秧研究初报——Ⅱ、不同播插期的研究
刁操铨,朱应盛高温对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危害试验
邹应斌杂交水稻机播试验
范燕平1978年四优四号结实率低原因的初步分析
刁操铨,邹应斌杂交水稻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
刁操铨,朱应盛籼、粳型杂交晚稻不同组合比较试验
田伯勋,孙学红长沙地区杂交水稻适宜栽培期研究
严斧,李凡荣,肖光玉郴州地区杂交晚稻威优六号高产栽培技术总结
侯昌群杂交早稻几个优良组合米质测定结果初报
王承华论杂交中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几个问题
刘建中积极稳步推广杂交晚稻
邓里道杂交中稻高产栽培的几点体会
姚沛云,何永健凤凰县山区种植杂交中稻的试验总结
刘化祥,彭武星水稻高蛋白质品种选育初探
陈安球水稻与玉米远缘杂交种的选育及试种初报
方金樑“79—1163”选育经过与试种情况简介
水稻品质育种初探
唐克然谈谈我省早稻品质育种的目标问题
盛孝帮长沙县黎圫公社十四生产队早稻丰产田总结
广陆矮四号单本田丰产的生育特性与栽培要点
刁操铨早稻有色薄膜育秧的初步研究
谢咏枫,刁操铨水稻栽培基础理论的研究——Ⅳ.杂交水稻的光温反应与三系亲本的关系(续
朱应盛,刁操铨晚稻不同收割期试验总结
张让康水稻“扶苗促根”栽培法试验小结
水稻开花期的冷害研究
李达模,于新民,王洪春浅谈我县山区中稻的合理施肥
龚道岸晚稻生产应扩大中粳面积
邓里道关于水稻米质的初步研究——水稻收割时期的作业、干燥方法与产生裂纹米的
王鹄生如何减少裂纹米
王鹄生杂交早稻威优35分蘗规律的初步研究
张让康,杨述兴关于改革早稻育秧技术的商榷
刘云开从气候条件看早稻育秧
邓里道绥育三号亩产1,215斤的几个主要指标及其栽培技术
刘天河略谈促进早稻早发夺取水稻高产
胡继明,夏赞丰改良利用中低产田是粮食持续增产的战略措施
唐前琪水稻品种抗二化螟鉴定
周祖铭云南高原水稻生态和高产典型考察
湖南农学院水稻生态生理研究室云南考察组改进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盛承师,何觉民发展我省小麦生产的途径与措施
杨家佩,郝金海中稻后作—啤酒大麦
王鹄生岳阳地区大麦生产的考察
李有华高赖氨酸杂交玉米的产量与养猪的经济效益
李芳春玉米高产规律及栽培技术研究
安瑞春,屈淑元,高玳珍甘薯主要性状遗传强度的研究
王家万试论我省红薯综合利用的前景
万之秀解决我省甘薯生产存在问题的浅见
王辅仁不同留种方法对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试验
李谟崧旱土分厢间套轮作多熟制的优越性及其增产原因初步分析
唐国廉涟源县旱粮生产的前景和发展途径
姜交贤湘油5号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
官春云,王国槐甘兰型油菜低芥酸“三系”选育初报
张昌持油菜复合肥肥效试验简报
王国槐油菜不同密度的立体结构
王国槐地膜覆盖对油菜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王国槐湖南省花生生产情况及发展途径
吴淑珍栽种春大豆对提高土 论文QQ81995535 壤肥力的作用
叶翘林春大豆的个体和群体发育与合理密植的关系
叶翘林湘春78—141大豆品种的选育报告
春大豆密肥高产栽培措施数学模型的研讨
周暑华苏联棉花土壤耕作研究概况
钱关民世界烟草市场状况
钱关民对加速发展我县经济作物的看法
刘化祥油菜的遗传与育种
肖湘
导航:
杂志见刊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