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专业硕土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的人才。
2、具有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能够独立处理中医外科学常见病,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外科学科研,医疗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中医外科学的现代基础与临床研究
2、乳腺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3、皮肤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1、学位课
自然辩证法(60学时, 3学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学时, 2学分)
外国语(216学时,12学分)
中医外科学及研究进展(90学时, 5学分)
西医外科学及研究进展(90学时, 5学分)
中医临床基础研究进展 (90学时, 5学分)
2、必修课
计算机应用(120学时,6学分)
医学统计学(54学时,3学分)
保健与体育(30学时,1.5学分)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36学时,2学分)
中药药效毒理学(54学时,3学分)
形势与政策(36学时,2学分)
3、选修课
中医药文献检索(54学时,3学分)
医学分子生物学(54学时,3学分)
免疫学及其进展(45学时,2.5学分)
实验动物学(36学时,2学分)
生物化学及其进展(36学时,2学分)
生理学及其进展(45学时,2.5学分)
病理学及其进展(45学时, 2.5学分)
中成药分析(54学时,3学分)
生物工程技术(36学时,2学分)
高级病理生理学(54学时,3学分)
古代汉语(36学时,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门以上课程,以满足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的需要。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研究生处、系(医院)、教研室(科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1、德育教育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一般应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讨论或自学等学习方法。课程结束时,应安排参加1年的临床实践,课程学习均应考核评定成绩。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并在一定范围内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研究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作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和《浙江中医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等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的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及少量的课堂教学任务,由科室对其教学能力进行考核。
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暑假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文体活动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