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
加载中... | ||
|
||
|
|||||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收集 更新时间:2006-5-11 | |||||
一、前 言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微生物学检查与特异防治。<<医学微生物学>>是口腔专业、临床药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等的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他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 二、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学的分支及发展史。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今后医学微生物学的任务。 第一篇 细 菌 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弧菌与螺旋菌、螺菌与螺旋体。 二、细菌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细胞壁的结构及主要化学组成、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原生质与原生质球)及其临床意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质及其内容物(质粒、核蛋白体、胞质颗粒)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 (二)特殊结构:荚膜的化学组成与功能、荚膜、细荚膜粘液层、糖萼等的概念。鞭毛的排列、化学组成与结构、鞭毛的功能。菌毛的概念、普通菌毛与性菌毛的性质与意义。芽孢的形成、大小、位置及其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 三、细菌形态的结构检查法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第三章 消毒灭菌 消毒、灭菌、灭菌及防腐的基本概念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种类、应用范围。干湿热灭菌效果比较。 (二)电磁波辐射,紫外线与电离辐射作用与应用。 (三)超声波 (四)滤过除菌 (五)干燥 (六)低温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用途、作用原理、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常用防腐剂的种类和用途。 第四章 噬菌体 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感染的概念、致病菌、非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的概念、分类及生理学意义。 条件致病菌、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及二重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交叉感染与医源性感染。 二、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毒力及LD50、ID50的概念。 细菌侵袭力与毒素、内外毒素的特点比较。细菌侵入数量及侵入部位。 三、宿主的免疫性 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作用、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体液因素的抗菌作用。 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作用。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及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四、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的来源与方式,感染的类型。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八章 球菌 病原性球菌的分布 一、葡萄球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的性质及作用)、分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链球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原则;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链“O”实验的原理和用途);防治原则。 三、肺炎链球菌:形态染色、培养及分型原则;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注意点;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肠道杆菌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一、埃希菌属: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水、食品等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及微生物检查法(标本送检注意事项),防治原则。 三、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检查法、肥达氏反应的结果分析;肠热症患者标本的采取与病程的关系、检查带菌着的意义;防治原则。 第十章 弧菌属 一、霍乱弧菌:形态和培养特性;抗原构造和血清型别、抵抗力;致病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原则;防治原则。 二、副溶血性弧菌:形态及培养特性;致病性。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一、厌氧芽孢梭菌:主要特性。 破伤风梭菌: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防治原则。 产气荚膜梭菌:形态及培养特性;致病力;防治原则。 肉毒梭菌:形态、毒素及其致病作用;防治原则。 二、无芽孢厌氧菌: 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 一、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致病性;变态反应与免疫性的关系、结核菌素的试验;微生物学的检查及防治原则。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十四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第十五章 动物源性细菌 第十六章 其他细菌 第十七章 支原体 一、支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及其他部位感染的支原体的致病性。 第十八章 立克次体 一、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 二、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热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衣原体 一、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二、沙眼衣原体及肺炎衣原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第二十章 螺旋体 螺旋体的概念及分属。 一、钩端螺旋体:形态、培养、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三、疏螺旋体。 第二篇 真菌学 第二十一章 真菌概述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二十二章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一、皮肤藓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性。 三、深部感染真菌、白色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第三篇 病毒学 病毒的概念,病毒学与医学病毒学。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各组分中的主要性质及生物学功能。 三、病毒的增殖:DNA病毒及RNA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病毒的异常增殖。 四、病毒的干扰现象:干扰素、干扰现象。 五、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抵抗力。 六、病毒的遗传变异:病毒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七、亚病毒及病毒分类。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 二、病毒干扰的类型:显性感染与隐腥感染,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 三、病毒致病的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性感染、稳定状态感染、整合感染及致癌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四、病毒的感染与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与干扰素、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一、流感病毒 形态结构、表面抗原(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及其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二、副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三、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 概述:主要肠道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形态结构、型别、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二、柯萨奇病毒与ECHO病毒 抗原与分型、培养、致病性、微生物学诊断。 三、急性胃肠炎病毒 轮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型别及其主要性状。 一、甲型肝炎病毒 形态大小、抵抗力、敏感动物及细胞培养、致病性与免疫性、检测病毒或抗体的方法。 二、乙型肝炎病毒 形态结构、敏感动物、抵抗力、复制特点、三种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上的意义、致病性、传播方式、免疫及发病的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预防。 三、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四、丁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五、戊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诊断。 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性与病毒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 二、登革病毒与森林脑炎病毒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概述:主要种类、特性、感染特点、与癌的关系。 一、单纯疱疹病毒:型别、性状、致病特点。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生物学特性、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 三、巨细胞病毒的临床特点。 四、EB病毒: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人疱疹病毒6型、7型。 第三十二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的概念与分科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特性、病毒的复制、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二、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II型 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第三十三章 其他病毒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第一实验:细菌的人工培养法 一、基础培养基的制备(示教及录相教学) 二、细菌的分离与接种法:平板划线分离,肉汤、斜面、半固体等各种培养基的接种。 三、细菌生长及代谢产物的观察:认识菌落特点,菌膜、菌苔、纯培养及动力等。观察糖发酵、吲哚、H2S、枸橼酸盐利用等代谢产物。 要求:熟悉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掌握无菌技术,分离培养的意义。 第二实验:细菌形态学观察 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悬滴法、压片法示教)。 三、细菌涂片制备及革兰氏染色法。 四、基本形态与特殊构造的观察: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示教片,并注意荚膜、芽孢、鞭毛及电镜菌毛照片。 要求: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革兰氏染色方法、步骤、原理及应用;掌握油镜的使用及细菌形态描述方法,特殊构造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验意义。 第三实验:细菌、病毒、其它微生物特征示教 一、形态示教片:白喉棒状杆菌(异染颗粒)霍乱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包涵体、螺体病毒包涵体、各种真菌的孢子及菌丝示教片。 二、培养物示教: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平板、血平板)、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血平板)、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EMB及SS平板)、变形杆菌(普通平板:迁徙现象)、支原体菌落(镜下观)、真菌小培养等。 三、单层细胞培养及病毒细胞病变效应(CPE)(示教) 四、课堂讨论 要求:熟悉各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形态及培养特性。 四、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时数 实验时数 绪论 0.5 细菌形态与结构 1.5 4 消毒与灭菌 1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2 球菌 2 肠道杆菌 2 弧菌属、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 2 4 支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 螺旋体、真菌 2 病毒的基本性状 2 4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 呼吸道病毒与肠道病毒 2 肝炎病毒、虫媒病毒 2 疱疹病毒、逆转录病毒 2 36学时 24 12转帖于 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生理学(… 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病理学(… 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口腔组织… 大连医科大学2005年口腔综合… 大连医科大学2003年病理生理… 大连医科大学1998年内科学(… 大连医科大学1999年内科学(… 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解剖学(… 大连医科大学1999年病理生理… 大连医科大学1998年病理生理…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赞助本站 |网站地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