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venereal lymphogranuloma
拚音 XINGBINGXINGLINBAROUYAZHONG
别名 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第四性病,中医:横痃疽,阴疽,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传染病,性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是通过性交传染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衣原体病,主要侵袭外生殖器、腹股沟淋巴结和直肠。由沙眼衣原体引起。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系由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主要通过性接触而传播,偶有因污物而感染。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世界各地都有本病,以热带和亚热带为多。我国目前尚未见报告。解放前有本病患者。但发病率比梅毒淋病软下疳都低。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本病病原为L??、L??、L??血清型的沙衣体病原体,好侵犯淋巴结,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多由性交传染,在外生殖器形成初疮,衣原体并经淋巴管进入腹股沟淋巴结,引起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结炎症。
中医病机 由于不洁性交,感染秽毒邪气,败精搏血,留滞精道,加之七情郁滞,痰浊内生,痰浊与秽毒邪气相合,凝集于三阴之经,于股内合缝处结肿而成。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是感染秽毒,凝集于股内合缝处结肿而成。其病位相对在下,其病性初起多为实为热,后期则多为虚或虚实错杂。故在辨证时当抓住,实热与虚或虚实错杂,其实也当辨清寒热燥湿属痰属瘀,其虚当辨清气血阴阳脏腑。(一)湿热瘀浊证1.临床表现股内合缝处结肿,发病缓慢,初起表面不红不热,继而呈暗红色,发于三阴经之别。非单纯毒热阳症,初起半阴半阳,伴发热头痛、纳差、关节痛。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2.证候分析由于感染秽毒,七情郁滞,痰浊内生,痰浊与秽毒相合,凝聚于三阴经之部,故股内合缝处结肿,初起表面不红不热,继而呈暗红色。温毒郁久化热,则发热,湿毒上攻则头痛、关节痛。湿毒阻滞中焦则纳差。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乃湿毒瘀浊凝结之证。(二)血瘀络阻证1.临床表现肿大的淋巴结破溃后成瘘难敛,疮色暗淡,转为阴证,形成橡皮肿,残留疤痕狭窄,伴乏力,气短。舌紫暗、苔白,脉沉涩。2.证候分析由于血瘀阻络,余毒积聚,则肿大淋巴结破后成瘘难敛,形成橡皮肿,残留疤痕狭窄。久病伤阴耗气,则疮色暗淡,转为阴证,气短,乏力,舌紫暗、苔白,脉沉涩乃血瘀阻络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症状与体征有不洁性交行为被感染后,约经1周潜伏期,出现于阴茎、头、冠状沟或包皮部发生极小的泡疹、溃疡,多为单个,有时数个。初疮出现1周~4周后出现两侧腹股沟淋巴结炎,有槽形征及多数瘘管,自愈后留有疤痕。在发生淋巴结炎时,有发热、寒战、关节痛等症状。
病程可分为三期:①第一期为外生殖器损害期。于不洁性交后3d至3周或更长时间(平均10d),在男性龟头、冠状沟或包皮内侧及女性的子宫颈和后穹窿等处,发生针尖或黄豆大的丘疱疹、脓疱,很快破溃形成边缘清楚、绕以红晕的溃疡。约10-20d消退。因不产生疼痛,常被忽略而不易发现。②第二期为腹股沟横痃期。由于两性中淋巴液输纳途径不同,本期症状多见于男性。在原发性损害发生后1-6周,平均3周左右,腹股沟淋巴结先后肿大,有痛和压痛。以后相互融合,并与皮肤周围组织粘连,成熟时整个腹股沟呈显著椭圆形肿大、微红、表面高低不平;继之可化脓穿孔,有多数瘘管排出脓性浆液;亦有数个脓肿融合成单腔大脓肿,但痛感一般不重,间有畏寒发热及厌食等全身症状。病程缓慢,常历数月以至年余,穿孔排脓后始愈,愈后留下不规则瘢痕,损害常为一侧,亦可两侧。③第三期为外生殖器橡皮肿和直肠狭窄期。本病症状多见于女性,常在数年至十余年后发生。外生殖器橡皮肿可发生于男性的阴茎及女性的大小阴唇及阴蒂,呈坚实的肿胀肥厚,阴蒂可肿大如鸡蛋。直肠病变及症状多见于女性,初为腹泻,大便中带脓血,逐渐排便困难,粪便细如笔。肛指检查可发现肛门内肠壁变厚,有数量不定的坚实肿瘤,当上伸至5cm左右即遇到狭窄。病程慢性,越久越重,间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等。
本病尚可引起其他病变,如皮肤上的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或发生于腹股沟淋巴结肿附近的红斑、结节、脓肿、溃疡,以及眼部的视乳头周围水肿、眼底静脉扩张弯曲(治愈后可消失)、结膜炎外,尚可有附睾炎盆腔炎溃疡性结肠炎、脑炎、脑膜炎、骨膜炎、关节炎、肌关节炎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早期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别是IgA升高明显。血沉增快,白细胞增多,淋巴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2.主要病理变化是淋巴结的卫星状脓肿,是由上皮详细胞岛组成,其中心坏死,充满多形核白细胞。在上皮样细胞间可见中等量的即罕细胞。 3.Frei试验一种迟发超敏皮试,但可出现假阴性及假阳性。 4.补体结合试验取患者血清与本病衣原体感染的鸡胚卵黄囊膜或鼠脑制成的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常在感染4周后出现阳性,1∶16以上有意义。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实验室可作衣原体补体结合试验,在感染后4周阳性,1:64以上有诊断意义。另可作组织培养,分离衣原体(L1、L2、L3血清型)。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腹股沟肉芽肿潜伏期平均为17天,初疮初单发结节后形成溃疡,溃疡基底肉红色,污秽,边缘卷曲高起呈乳头瘤样增生,无疼痛,破坏性大,病原体为DonoVan小体,腹股沟淋巴结炎少。
(二)各种性病性淋巴结炎
1.梅毒潜伏期2周~4周,分布两侧,拇指大小,为数个,无潮红化脓,无槽形征,无多瘘道,无疼痛,无发热,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
2.软下疳潜伏期2天~5天,分布为一或两侧,大小如鸡蛋或更大,数目多或单发,有潮红化脓,无槽形征,少数多瘘道,有疼痛,有时有发热,梅毒血清反应阴性,病原体为Ducrey杆菌。
中医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软下疳横痃区别,后者有剧痛的软下疳病史,或软下疳同时存在;淋巴结急性红肿,有剧痛和压痛;化脓为单腔性,穿孔时只有一个瘘管;同时发热、畏寒等反应严重,链杆菌试验阳性而Frei试验阴性。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后较好。如治疗不及时或误治,溃破年久不愈合,有时可继发链珠菌感染性坏疽,生殖器橡皮肿少数可继发癌变,都可致预后不良。一般本病治愈后可终身免疫。本病无遗传性,不影响后代健康。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方案有以下数种: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每日2次,共21d。
四环素500mg,每日4次,共21d。
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共14d。
④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2次,共14d。
以上方案可任选一种,并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用药。
局部可用1:8 000高锰酸钾液清洗患处,5%磺胺软膏外用,每日1-2次。
中医治疗 本病病因是感染秽毒,初期为实为热,治疗当以解毒散结,行气除痰为主;后期为虚或虚实夹杂,治疗应益气活血,托里败毒。如晚期形成橡皮肿及疤痕狭窄者,则又当化瘀散结,解毒消肿。辨证论治:本病有早期、晚期等不同阶段,中医辨证分以下证型:
(一)湿热瘀浊证3.治法解毒散结,行气除痰。4.方药土茯苓合剂加减。方中土茯苓银花解毒;加入夏枯草连翘、浙贝母散结消肿;柴胡川芎郁金理气解郁;陈皮、茯苓、半夏行气除痰。
(二)血瘀络阻证3.治法益气活血,托里败毒。4.方药托里透脓汤加减。方中黄芪、炒白术益气;当归、穿山甲白芷青皮行气活血;皂角刺败毒;升麻、黄芪托脓;甘草解毒和中。如晚期橡皮肿及疤痕狭窄重者,可加入僵蚕仁、大黄全蝎
(二)药物外治未溃者,可用五倍子炒黄研末,与百草霜和匀,醋调敷,每日3次。已溃成瘘者,用月白珍珠散掺疮面上,外盖玉红膏,每日1次。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1.患者不应与任何人发生性接触,对其性侣应服药作预防治疗。病人内裤等应注意消毒,污染物妥善处理。病人必须彻底治愈,方能过正常性生活。
2.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之品。患者此期最好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患处注意卫生,经常清洗或换药。
历史考证 中医对“横痃疽”、“阴疽”的认识,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有关“横痃疽”等早在《灵枢·疽》中就有论述,其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痛下,筋骨良肉皆天余,故命曰疽。”指出在病因上属“热邪”,在诊断上则有“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的论述,《太车圣惠方·治痃癖诸方》曰:“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痃气也。”《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曰:“痃者,悬也,悬于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笔管如弦。其原皆由阴阳之气不和,常多郁塞,又时忿怒,动气偏胜,或适当饮食,与气缠裹,适受寒冷,与气停留,且忿怒则肝火盛,而血随气结,痰亦缘火相附而升,遂合并而成形质,悬于脐之左右,故名曰痃。”《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认为本病类似横痃疽与阴疽,曰:“此二证俱生股内合缝摺纹间,左为横痃疽,右为阴疽,属三阴经,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浸肿坚硬时痛……一两日方能溃破,其脓深可知……久必成漏。”清·《外科证治全书》设“阴疽证治则例”,云:“阴疽之形,皆阔太平,根盘坚硬,皮色不异,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后研究本病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资料。对于阴疽的治疗,除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原则外,《外科证治全书》沿用了《外科全生集》所创用的温气血、开腠理的大法,除阳和剂外,尚载有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一类药物。又《罗氏会约医镜卷八》:“痃者,因气滞为积,其皮厚,在肌肉之间,有可见者也。治宜理气补气,待正气旺,用艾炷之。”从而使部分阴疽、横痃疽症的治疗出现了可喜的效果。
相关文章
 黄耆散(《圣惠》卷七十九。)
 防偏排偏
 调经
 (有谁知道这植物叫什么?)好奇
 面游风
 17部委联办"中医中药中国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