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伤寒论》。
|
药物组成 |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
加减 | |
功效 | 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
主治 | 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病,旬日乃发,脉微弱,法先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者;少阴病,咽中痛,恶寒呕逆;少阴病,为寒邪所客,痰涎壅塞,其人但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以水1升,煎7沸,纳散2方寸匕,更煮3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古方选注》:少阴之邪,逆于经脉,不得由枢而出,用半夏入阴散郁热,桂枝、甘草达肌表,则少阴之邪,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半夏治咽痛,可无劫液之虞。 2.《伤寒经注》:方中半夏辛温涤痰,桂枝辛热散寒,甘草甘平缓痛。 |
备注 | 半夏桂枝甘草汤(《活人书》卷十七)、半夏桂甘汤(《直指》卷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