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气腹痛是因饮食不慎、感受寒邪、情志刺激等,使胃肠气机阻滞而发。以突起腹部阵发性剧 |
痛为主要表现,而检查无形质改变的痛病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饮食不慎,贪食寒凉生冷,或衣单腹凉,感受寒邪,内犯胃肠,中阳受遏;情志失调,郁怒 |
不节,疏泄失司,肝木克土,致使胃肠气机阻滞而发。病性多属虚实夹杂,寒凝气滞为标, | |
脾胃阳虚为本。 | |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可经治或自然缓解,但可有反复发作。 | |
诊断要点:
|
成人多见。常于夜间或清晨突发,缓解后可无明显症状。 |
突起腹部或胃脘部绞痛阵作,痛剧难忍,四肢厥冷,或见恶心呕吐,肠鸣欲便,但呕泻不明 | |
显,面白冷汗,可经治或自然缓解,移时又可复作。 | |
腹部一般喜按,无肿块,或仅感脘腹痞硬,压痛不固定,肠鸣音亢进。 | |
实验室检查:
|
X线及胃肠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发现,或难用以解释阵发性剧痛的表现。血、大便、小 |
便常规一般无特殊发现。 | |
疾病辨析:
|
肠痈:可呈转移性右少腹痛,压痛点固定,反跳痛明显,伴发热,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 |
胞增高。 | |
胰瘅:常与饱食等进食不慎有关,以急起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血,尿淀粉酶增高 | |
。 | |
肠结:腹痛伴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可见肠型、肠蠕动波,X线腹部透视见肠积气、液平面 | |
等。 | |
胃瘅:非突发腹部剧痛,不能自然缓解,恶心呕吐明显,厌食,或有发热、肠鸣、腹泻、呕 | |
血或黑便等,胃镜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 |
蛔厥:突发上腹钻顶样疼痛,缓解后如正常人,或伴呕吐蛔虫,大便检查有蛔虫卵等。 | |
石淋:腰膝疼痛,常放射至阴部及大腿内侧,伴尿血,或尿出砂石,X线腹部平片或B型超 | |
声波扫描可发现结石阴影。 | |
治疗方法:
|
寒滞胃肠证 |
证候:脘腹剧痛,恶心欲吐,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 | |
弦有力。 | |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 |
主方:正气天香散 | |
用法: | |
加减:兼肝郁,加柴胡、枳壳、白芍、郁金;兼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茯苓。 | |
寒滞肝脉证 | |
证候:腹痛连及胸胁或阴股,恶寒肢冷,头痛,呕吐,腹泻或便秘,面色苍白,舌苔白,脉 | |
沉弦有力。治法:暖肝散寒、行气止痛。 | |
主方:暖肝煎 | |
用法: | |
加减:兼肝郁,加柴胡、枳壳、白芍、郁金、香附;素体阳虚,加人参、干姜、吴茱萸、良 | |
姜。 | |
脾胃阳虚证 | |
证候:脘腹疼痛,喜温喜按,恶心欲吐,畏冷肢凉,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大便稀溏 | |
,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沉迟。 | |
治法:温补脾胃。 | |
主方:黄芪建中汤,或大建中汤 | |
用法: | |
加减:胁胀、嗳气,加柴胡、郁金、香附、枳壳;腹胀冷痛、呕吐,加吴茱萸、小茴香、乌 | |
药、沉香。 | |
其他疗法:
|
针炙疗法: |
★ 体针疗法: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天枢、太冲等穴,均用泻法强刺激。 | |
★ 耳针疗法:取胃、脾、肝、大肠、交感、皮质下、肾上腺等。 | |
西药可酌选解痉剂,如阿托品,654-2等。 | |
一般可用热敷、按摩等处理。 | |
单方验方: | |
★ 鲜姜15g,红糖50g,水煎服,主汉虚寒腹痛。 | |
★ 胡椒5g,桂心10g,水煎服,主治寒性腹痛。 | |
★ 官桂10g,莱菔子15g,水煎服,主治气滞腹痛。 | |
评 介:
|
治愈:症状消失,食纳、大便正常。 |
好转:症状改善,食纳、大便接近正常。 | |
未愈:症状、食纳、大便等均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