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肠瘤可能因湿热痰瘀互结,阻滞胃肠脉络所致。以腹部不适,检查发现胃肠粘膜上有结节状 |
隆起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 |
发病原因:
|
饮食不节,偏食膏梁厚味、辛辣之品,嗜癖烟酒,过食生冷,情志内伤,郁怒失调等,导致 |
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痰湿内生,气血瘀滞,以致气郁、湿热;痰瘀相互结聚,阻滞胃肠脉络 | |
而成。病性多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为本;肝气郁结、湿热壅蕴、痰瘀互结为标。 | |
本病预后据其病理类别而异,部分病例有恶变可能。 | |
诊断要点:
|
以40岁以上男性多见,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亦有见12岁以下儿童者。 |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感脘腹不适、隐痛、腹胀。发生于胃者,可 | |
有恶心、厌食,或见大便色黑;发生于大肠者,可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或见无 | |
痛性血便、粘液便。病久而有反复出血者,可见消瘦,面色无华等症。 | |
实验室检查:
|
X线钡餐或钡灌肠检查:可见息肉为卵圆形充盈缺损。 |
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可见胃或肠粘膜局部呈结节状隆起,息肉可为球形、半球形、卵圆形、 | |
丘形,有蒂或无蒂,多个或单个,大小如绿豆、黄豆或蚕豆,表面光滑,颜色正常或充血, | |
其表面或可见糜烂、出血点。活检可对息肉性质作出诊断。 | |
疾病辨析:
|
胃癌、肠癌:自觉症状及消瘦呈进行性发展,全身情况差,X线钡餐检查、内窥镜检查及活 |
检可资鉴别。 | |
治疗方法:
|
肝郁气滞证 |
证候:脘腹胀痛,连及两胁,情志不遂则加重,纳少,嗳气,口干且苦,大便稀溏或解而不 | |
爽,舌淡,苔薄白或黄,脉弦。 | |
治法:疏肝理气。 | |
主方:柴胡疏肝散 | |
用法: | |
加减:兼湿热者,加藿香、黄连、苍术、黄芩;兼痰瘀者,加法夏、全瓜蒌、丹参、桃仁、 | |
红花;气虚明显,加党参、白术、黄芪。 | |
痰瘀互结证 | |
证候:脘腹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纳差,恶心,或吐痰涎,胀,大便稀溏,或下紫暗 | |
粘液血便,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 | |
治法:祛痰化瘀。 | |
主方:加味四物二陈汤 | |
用法: | |
加减:兼肝郁,加柴胡、川楝子、郁金;兼湿热,加黄连、栀子、苍术、藿香。 | |
胃肠湿热证 | |
证候:脘腹痞满或胀痛,恶心欲呕,食纳不振,大便不爽或稀溏,夹带粘液及血便,其色鲜 | |
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
治法:清热化温、凉血止血。 | |
主方:白头翁汤合地榆散 | |
用法: | |
加减:兼瘀阻,加蒲黄、五灵脂;兼气滞,加柴胡、郁金、枳壳。 | |
脾胃阳虚证 | |
证候:脘腹不适或隐痛,喜暖喜按,纳差,恶心,大便稀溏,夹粘液或呈黑便,形寒肢冷, | |
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无力。 | |
治法:温补脾胃。 | |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 | |
用法: | |
加减:兼气郁,加柴胡、香附、枳壳;兼血瘀,加丹参、桃仁、红花。 | |
其他疗法:
|
单方验方: |
★ 乌梅去核(净肉炒炭)250g,白僵蚕(微炒)250g,共为细末,蜂蜜500g | |
,为丸如桐子大,每次6g,每日3次,开水送下,治直肠息肉。 | |
★ 地肤子30g,明矾9g,鸦胆子10粒(剥去外皮打碎),水煎过滤取汁,保留灌肠 | |
,每次30-40mL,早晚各1次,治直肠息肉。 | |
手术治疗:单个大的息肉,或伴出血不止,或有恶变趋势者,可考虑手术摘除。 | |
评 介:
|
治愈:症状消失,X线钡餐及钡灌肠、内窥镜检查息肉消失。 |
好转:症状改善,X线钡餐及钡灌肠、内窥镜检查息肉缩小或减少。 | |
未愈:症状无好转,X线钡餐及钡灌肠、内窥镜检查息肉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