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关于《黄帝内经》和《难经》的问题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都没有提到《黄帝内经》这一部伟大的著作,而提到一些著名的医学家,而到了张仲景的时候就提到了,我认为可以推测,《黄帝内经》成书于汉朝,在司马迁之后张仲景之前。
但是《难经》的作者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而《难经》是针对《黄帝内经》而言的,这是不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疑问在这里?先有《难经》还是先有《黄帝内经》?
-----------学习了
-----------素问的重广补序如下 [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
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
五常。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
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
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
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
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
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
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
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
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
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
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
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我加了颜色画上重点线,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文化上,就是一帮人一直破坏,一帮人一直维护.外国人一直讲科学,就是因为他们有的根本就没有好的历史文化积淀,要么就是也失传了.中国的落后使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受到外面的很大牵制,使中国的文化传承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一旦中途走了弯道,以后永远都会受到影响.中国学者要能研究古文化,不尊重古人的看法永远都不能得到它的深旨.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过去就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夏代禅让制变继承制,春秋又礼毁乐崩,孔子都不识三代古文即语言也突变了因秦统一,之后又是战争不断,民族混乱,封建性越来越重),(这也是近代学者不太相信较近的古人的言论和书籍的原因之一).
  上段说的很清楚,内经是三皇译文,是很早的论述,可能之间有继承的部分失传,不管怎样后来又有人重建了内经书(歧黄之书),变成黄帝内经了.但重建与原来一定有距离.可以说是古人照残留的资料有重新研究起来了,呵呵.
  内经是[至精至微之道],故而都是很浓缩的,很精华的,很总结的,后人传承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困难.
相关文章
 独活饮(《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论三因脉证歌
 柴胡散(《本事》卷四。)
 悬厘
 拔罐时注意事项
 五十八、痔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