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教程:理论阐释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来源:理论阐释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看教材65页,也就是【理论阐述】的第二条。“生病起于过用”,我们在串讲时已经谈到,“生病起于过用”这是中医发病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同学们,在这段我们看到,所谓的起于过用,它本身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人和人不一样,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不一样,因此这个过用,是有一定的相对性。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的。这可是中医认识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如果违法这个方法,说一定定到零下10度就算“过用”,这做不出科研成果来,也不符合了临床实际。使用这个相对性这个原理是非常正确,但是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那才叫科学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科学的。而不根据具体情况就定死了,那是不科学的东西。

在“生病起于过用”这个【理论阐述】条下,你看我们列了这样五个方面,

  1. 最常见的是四时气候的过用。四时气候失常容易使人发病,有太过,有不及。当温而寒,当寒反温,这都容易生疾病。所以“五运六气”讲这方面讲得很多的。那就是失常了。有太过,有不及。太过,不及对于生物、对于人体而言,都可以引起“过用”。为什么有些疾病要流行呢?那就是,主要是环境的异常,特别是气候的异常,容易导致某些致病因素的发生,对人体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气候的异常,又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才有疫病的流行。既有病因的问题,外因的问题,又有人体受影响,导致自己内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然,即使是这样,也还不是所有的人都感染病。即使是流行病与传染病流行,也还有人有病,有人不病。因此,这又是相对的。对于不病的那个人应该说,还没有“过用”。虽然整体上来说,气候失常了。太过了,或者不及了。某一气太过,某一气不足,总体来说,他是属于“过用”。但是相对到每一个人,每一件具体的事上,他还有一个说法。也不是人人都得病,我刚才说过了,尽管很多人得病,因此气候有“过用”,那么就一个研究运气。每一年该有什么样的气,该有什么样的运,应该适当的作预防。估计、分析这一年,或者是明年,应该出现什么样的病情比较多?他哪一气太过了嘛,应该做适当的准备,免得临时措手不及。这是四时过用。

  2. 精神情志过用。精神情志过用在《内经》中,强调的是很突出的,所以精神情志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的疾病,所以在《内经》中,特别要求人要注意精神的调适,要尽量地做到心平气和,心情愉悦,就是高高兴兴的,心情平和的,这样就少得很多的病,如果精神不能自我调和,又受到很多刺激,调和不了的,过用了,就可以产生很多病态。所以《素问。举痛论》有“九气为病”,九种气为病,其中七个是主情志的。当然,举痛论这一篇,我们将来要讲到的,在这里提一下。它就是说,主要是情志的过用,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七情都说完了。当然还有劳动过用,下面有“劳逸过用”。就是说情志引起的问题,出现的疾病是最多的。而且我们在开始学中医,开头的时候都知道,外感内伤,六yin致病是外感。我记得在五、六十年代初,西医还不认为精神因素会引起疾病,当然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学了中医学西医,学中医特别强调内因,学西医课的时候就基本不谈。那时候最先进的理论还是巴甫洛夫学说,就是说狗看到饮食,再加个铃声,刺激刺激它,就可以得个溃疡病,那是最先进的学说了。学西医学要学的东西,巴甫洛夫学说就是狗条件反射。我们《内经》里讲的不是这个问题。讲的是人的情志问题。但是应该说人家西医的东西,西医的理论,西医的学说,进步也是很快的。现在你再看西医《内科学》,把精神因素放在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上去了。这类事情并不少见。把人吓病了,吓死了,没病成吓死病,没死也给吓成八成死。或快死的样子的都有。

    讲一个实例,我们一个解剖教授的朋友,也是学医的,在东北,大慨当时将近六十岁,误诊了,误诊是什么什么癌症了,当时诊断条件比较差。这是八十年代的事,诊断了几个月了,说是癌证了,那还能活吗?这个人就动也动不了了,吃也吃不下,找人抬着,出来就要用担架,轮椅都不行,坐不住,吃不下饭。那个外阜的条件不好,到北京来吧,就到北京来,我们那个教授陪着到一个大医院,名医院一检查,告诉他误诊了,这就不是癌症,回来之后,到家就吃了两个馒头了,几年都吃不下饭,你说这心理因素有多大。如果再不确诊,他保证是活不成了。这可不是笑话,也不是一般的讲故事。确有其事。所以人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当然,如果这人心态好,癌症,也有自己好的,也并不少见。医生判断说只有半年了,还有半年生命,你爱吃什么吃什么,爱玩什么玩什么,你走吧,他就因为会走,过半年,一年没死。再查,癌细胞找不到了的都有。这种实例也是有的。所以心理因素作用是很大的。当然,并不排除用药,并不排除其他治疗方法,我们强调的是心理、精神因素,对于疾病的形成,以及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是精神情志的过用。

  3. 饮食五味的过用,这个不要说来,太常见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上讲,“高梁之变,足生大疔”,天天吃高梁厚味,常爱长疮,为什么爱长疮,它有湿热。这话一联系到现在,一点,不一定都是这样,高梁厚味吃多了易得糖尿病。糖尿病很容易长疮,就是“高梁之变,足生大疔”。不是糖尿病的人,老吃高梁厚味,也容易长疮。《生气通天论》还讲了“五味所伤”的问题。酸苦甘辛咸五味,不管是谁榖也好,水果也好,还是肉食也好,还是蔬菜也好,都具备五味。每一种东西对人体都应该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太过了,每一种味太过了,都会伤害人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所以饮食五味也好,多么好的饮食,过量了,偏嗜了,过量和偏嗜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所以饮食五味的过用。某一味的过用,某一种气味的过用,容易得某一方面的疾病,这在《内经》里记载也是相当丰富的。所以对指导现在的饮食疗养,或者饮食保健,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劳逸过用,66页。劳指劳动,又指房劳。太过就会伤害人体,体力劳动/形体劳动,精神智力的劳动,太过都耗人的正气。房劳太过,首先伤人肾气,过劳,所以有“劳者气耗”,起码这形体劳动来说,首先是耗气,劳则气耗,这是我们刚才说的《举痛论》里“九气为病”其中有“劳则气耗”。“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怒则气上”,等等。其中有劳则气耗。形体劳动,过多了就耗气。那么思想、精神、心理的劳动等等这方面,过分了它也伤人身体。是吧,有“思则气结”,思想思想老不能休息,气就结了。因此我们主张学习也不要太过。学习太累了,气结了,气结了也成病态了。所以要劳逸结合。这是过劳,过逸也不行。所以久逸,老不劳动,老躺着,老坐着,照样气血不通。所以教材引了《宣明五气篇》上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卧还不是逸吗?没事老躺着行吗?就耗气,伤气。”久坐伤肉“,老坐着不动,脾气也结了,就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时劳动很过了。所以劳逸太过了都可以导致疾病。都是致病的原因,劳逸太过。所以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这不是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吗?这是有理论依据的。

  5. 药物过用。药物是用来治病的,但是要知道,药物都有阴阳之偏,正是利用了药物的阴阳之偏,来纠正人体内的阴阳之失调,才有治病的作用。如果用得太过,药物的阴阳之偏就导致人体的阴阳进一步失调,出现另外的问题,所以也是引起疾病的一个原因。所谓“药源性疾病”。老百姓的话是“是药三分毒”,尽管说中药毒性少,毒性少也有有毒的,也有毒性小的,当然对于治病而言,相当来说,我们还得挑选得当,得有这个前提,配方适宜,可以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些中药照样有毒,谁说蝎子、蜈蚣无毒,谁说黑锡(就是)无毒?它们是有毒的。这在我们传统方剂里都有,也有有毒药,其他就是所说现代概念上的无毒,在古人看来它也还是有毒,怎么有毒呢?它跟饮食不一样。跟一般的饮食都不同了。相对有它剧烈的作用那方面。那就叫有毒。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说“是药三分毒”,倒是也对。因此,用药不但要准确,选药要恰当,用量还要适当,服药的时间还得适当。像我们教材上引的,《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吃某种东西,产生某种气,这是正常现象,如你吃温热的药物多了,吃的时间久了,肯定是阳气盛,“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气增而久,气已经增够了,还要持续地补下去,温热下去,那是“夭之由”也。那就成为疾病的缘由了。因此,不单要选药得当,用量适当,服药时间还要适当,适当到什么程度?你看《五常政大论》里面引的话,“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大毒,这是指的作用剧烈的药物,十去其六,把病十分去六分,就开始不要再吃了。即使是最平稳的药,所谓无毒之药,“无毒治并,十去其九”,十分去掉九分,也不要说把所有的病都治没了,再不吃药。那是不正确的。最平稳的药,“十去其九”就算了。其余那点病,靠人体的正气的恢复,自己痊愈。所以说,“无毒治并,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要吃太过了,太过了把人正气伤了,这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随时要注意,那么剩下那个十分之一,不吃药了,不吃药怎么办呢?其实《内经》下面还有话,叫“骨肉果菜,食养尽之;不已,复行如法”。还剩下十分之一的病,不吃药怎么才能好呢?说是应该饮食调养,骨肉果菜,食养尽之,靠用食养的方法,让它完全地去掉,全尽掉。说,还是不行,就是留下那点病还不好,还不好怎么办?复行如法,还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气九",说骨肉果菜治不了,再用点药,再用点药你还是要这样。就是不要一下子给狠狠地用。所以病都治完了,把人也治完了。对不对,唰地把毒药多下去,病是治了,但是把人气血也败了,没病了,人也死了,这不行的。所以要有掌握适当的度,适当的量,不要使药物过用。导致所谓药源性,医源性疾病。人家本来还不至于到什么程度,治来治去反而给治去这个病来。

所以虽然说“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听来是很简单,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是太具体,到底哪个病使多少算“过用”?好像是没什么、看不出多么重要,其实仔细体会,在行医当中,在临床实践的不断认识中,这个问题应该是越觉得它是重要的东西。

【理论阐述】就是这样。

【临证指要】

关于喘、汗与五脏的问题,可以自学,自己读一下。我在这里就不讲。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下面我们讲本篇的《经脉别论》的第二段,67页那段原文。我们可以给它命个体。就是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现在我们读一下。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yin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脉气流精,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段经文好像在学中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引用。在其他课堂老师也有时候引用。当然不一定全段。一句一句的,经常引用。说明这段理论的重要性,水谷精微得输布,还不单是讲输布问题,特别提出来,还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问题。这就是理论的特点所在。饮食输布,谁不讲,所有的医学都得讲这个问题,饮食精微在人体内输布,凡是谈医学的都得谈这个问题,但是不见得凡是谈医学,这个问题都要和四时阴阳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医的特点所在。要和四时五脏阴阳作为一体来分析。

食气入胃”,榖食之气首先入于胃,

散精于肝”,水谷精微之气,输布到肝脏,输布到肝脏起什么作用呢?它可以起到

yin气于筋”的作用,这个“yin”就是流溢的意思。满溢,满溢于筋,营养筋脉。肝主筋嘛,所以水谷精微之气输送到肝脏,肝脏就可以营养人的筋脉,筋才能够柔,柔韧。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这个“浊气”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不是糟粕,是指的营养浓厚之气。浊气归心,才能够产生营气,产生血脉。特别是形成血,才能产生血液。食气入胃,归到心脏的时候,就可以化生血液。

yin精于脉”,化生血液之后,可以充实于脉中,血脉之中,脉管之中,形成血脉嘛。它叫心主血脉嘛。使得脉管充盈。营血在脉中可以流动。

脉气流精”,水谷的精微化生了营血,或者是化生营血之后在脉气里流动。这叫脉气流精。经,就是指的经脉,在经脉里流动。这个“脉气”就指精微之气。营气,营血之气。脉气在经脉里流动。

精气归于肺”,同时经脉之气又可以上输于肺,到肺脏,到肺脏的意义就很重要了。

肺朝百脉”,肺受百脉之朝会,而联系到全身各个经脉。水谷精微之气,营气,血脉,血液,通过肺脏 (因为它联系百脉)到达于全身各处。

输精于皮毛”,把这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精微之气输送到皮毛,那就说明输送到全身各处了。不单五脏六腑,骨骼肌肉了。皮毛都受到精微之气的滋养。肺,输布于全身,“肺朝百脉”,把精微之气输布于全身。当然也输精于皮毛。当然,也还可以理解为“肺主皮毛”。所以肺把精微输送到皮毛。当然不止是皮毛。肺朝百脉,全身都可以接受到营养的,精微之气的滋养。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这个“毛脉”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说“毛”是指的气,因为肺主皮毛,肺主气,心生血,心主血脉,所以毛脉有人理解就是气血相合。可以。气血相合。精,也就是精微之气。气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气。也有人理解“毛脉”就是很微细的脉,微细之脉汇聚起来,微细之脉又可以汇聚起来,怎么样呢?行气于腑。腑是大的经脉。从微细的经脉逐渐汇合成大的经脉。所以对于“毛脉合精”,一个理解为是气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气,行到大的经脉之中。有人理解是微细的经脉,逐渐汇合成大的经脉。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但是这样,我记得有的同学念到这段之后,就想办法要画一个水谷输布的循环图出来,画不出来,这段不具备那个水谷精微从哪到哪,从哪到哪,成一循环。就跟我们学《生化》,三梭酸循环那个循环法,循环不出来,不用特别费那个劲,当然你作为理解方法,你可以画什么图我都不干涉你。不要希望能画出一个那样的循环图来。画不出来。我说了,你作为学习方法,你画就画,画个什么图,反正自己理解,是可以的。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是大的经脉,脉者,血之府也。经脉,脉是什么?脉是藏血之府,所以“腑”是说的经脉,大经脉。

腑精神明”,腑精,就是腑的功能正常。脉的功能正常。神明,也就是说经气的作用很充沛。或者说叫“神气精明”。经脉的气血旺盛叫“腑精”。腑是脉嘛,精,可以理解为旺盛。神明,就是精气神明。或者神气清明等等的意思。

留于四脏”,这个“留”可以作“流通”的“流”,与流通的流相同的意思。那么就流通,流行。流于四脏,流到四脏。什么四脏?肝、心、脾、肾四脏。因为前面讲到“肺朝百脉”。朝百脉之后,经过一段的运行,一段的输布,到达全身,当然也输布到四脏。肝、心、脾、肾四脏之中。

气归于权衡”,归,是到达的意思,权衡,是协调,全身的气血、经脉之气达到了平衡,达到了协调,

权衡以平”,这等于是加深用语,经脉协调,经脉平衡,这样的话,表现在气口上,才可以有

气口成寸”,气口构成寸脉,如果没有气血协调,没有全身的精气的充沛,那就谈不上气口脉正常。

以决死生”,通过气口脉,就可以“以决死生”,判断疾病的吉凶,来判断疾病的所在部位,判断疾病的程度。

关于“气口成寸”的问题,我们在上次讲《五脏别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气口脉诊断疾病,是和肺、脾气、肾气都有关系的。从这里看到,同样是脾和肺的问题,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肺朝百脉,宣发到全身各处。才可以有“气口成寸”。

上面这一小段是讲的“食气入胃”,下面讲“饮入于胃”,水饮、饮水或者饮料,。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游溢也是流动、满溢、充盈的意思。游溢精气,饮入于胃之后,把它化生为精微,然后流通,精气旺盛起来。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还要上输到脾脏。

脾气散精”,经过脾气的作用,再把水饮的精微,也就是津液之气散开,散布津液,结果脾气散布,散布到哪?

上归于肺”,还得到肺,上面讲的食气要“经气归于肺”,这个“饮”,津液之气,也要通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我们说过,“肺朝百脉”,这个精微之气,都要通过肺脉,才能布散到全身去。下面就说,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再通调水道,“水道”是指三焦,也有的医学家解释是下焦。也就是肺气的宣降作用,可以协助下焦把津液布散开,三焦是气化的,是水谷之道路,“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就是布散水谷作用的。三焦气化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在《内经》中三焦又叫“孤腑”,孤者,大也。没有比它再大www.med126.com/yishi/的了。就像过去皇帝叫“孤家”一样,天下就他最大。三焦也是最大。三焦功能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通过三焦气化,水液才能布散,因此,我们在讲一些其他篇章的时候,好像谈到三焦是水道,三焦又可以叫做水道。讲《灵兰密典论》时,我们讲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通调水道”是说肺的气化作用,和三焦气化作用相合。使得三焦通畅,水道,这里说的是三焦,使三焦通畅,这叫“通调水道”。可以把多余的水液,水液之糟粕,下输膀胱。输布到膀胱中去。这个水液代谢问题,水液在这里不但是个肺,还提出个三焦。下输膀胱,也不单是三焦问题,也有肾阳之气的协同。所以这个事情是很复杂的。肺气在那里起的作用,使得三焦水道通畅,三焦水道在水液代谢方面作用很强大。同时又借助于肾阳的气化,所以下输膀胱。本身就要借助肾阳的作用。因此我说你要画那个线,那是不好画。特别画不出循环来。

水精四布”,这个肺的宣发作用,还可以起到“水精四布”,精就是津液,水的津液布于全身表里内外。

五经并行”,同时要五经并行。肝心脾肺肾五经,同时要有津液的运行,换句话说,津液的运行,要和肝心脾肺肾五经都有密切的关系。你说脾、肺、肾三经对水液代谢,有重要影响对不对?对的。是不是仅此脾、肺、肾三经?不是的。五经都有影响。脾、肺、肾三经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重要,不要忽略心也会对水有影响,肝对水,同样也有影响。俄什么肝有病,照样要祛水,要利湿。龙胆泻肝汤里有木通、有车前子,那是做什么的?肝有问题了,水液代谢不调了,所以要想治疗肝病,必须祛水。换句话说,祛水肝脏才行,肝脏功能正常了,水也就去掉了。所以脾肺肾三脏水是对水液代谢有中医影响。但谁也代谢绝对不止是这三脏。心脏、肝脏对水液代谢都有影响,因此www.med126.com才说“五经并行”。要和于四时五脏阴阳嘛。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不要听到一部分就以为是全体。听到脾、肺、肾三脏对水液代谢作用重大,就认为只有这三脏才与水液代谢有关,其他全无关,不是。三脏重要,另两脏也有关,这样理解才是全面的理解。不要希图你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我记住不就完了吗?那不是科学,事情本身就不是那么简单嘛,没法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今天教完了,明天就会看病去。谁不愿意这样,但是做不到这样。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所以这个气、这个津液的布散,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布散,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它相合,和这些是一致的。和春夏秋冬、和阴阳变化,是相协调的。不是单单的吃了饮食就化生津液。这个化生还要和四时、和阴阳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季节津液的代谢就不一样。天热就多汗,天冷就多尿,不同的季节饮食就应该有一定的调整。冬天应该吃些温性的,夏天应该吃些偏于凉性的。对于一般人体而言,当然你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另外一回事。阳虚的病人,夏天赶紧给他温阳,好补。要不补不起来了,冬天寒冷,再给他补阳就补不起来了。所以也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说。那是指的病人。但正常的一般人的饮食,那你饮食也要挑选,四季,应该有所改变,所以从人体内的代谢,津液输布与排泄,要和四时阴阳一致,也是必然是一致。从我们有意识地作为一种饮食疗养,也要和四时阴阳相协调。这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而且“四时五脏阴阳”这个词,或者说这样一个短语,我们在讲《六节脏象论》的时候就提过,《六节脏象论》讲脏象,就突出了是四时五脏阴阳的脏象,我说过“四时五脏阴阳”这句话,是出自于《经脉别论》,在这里就看到了。

揆度以为常也”,揆度,就是测度,就是测量,从诊断上也好,从观察人体的健康状态也好,不是诊病,都以上面所说的“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这样一个关系,作为一个基本的方法。以此为准。以什么为准?以“合于四时五脏阴阳”为准。这才是你诊断疾病、观察人体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常,就是基本的方法,常规。揆度,就是测度、测量。换句话说,这不单是说的精微输布正常与否,是合于四时五脏阴阳,观察人体、观察疾病,同样是要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的,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常规。最基本的方法。在医学里面观察很多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观点。以此为常,才能正确地分析医学理论,所以我们学习《内经》,就要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要忘记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规律。用这个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去分析一般的问题,把这个作为一个常规,基本方法来使用。不要局限于看到个什么就是个什么,想不到这个基本理论,那就不对了。所谓特点、特色,这就是理论问题。这就是中医特色问题。我们在临床上也好,观察其他某些医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好,必须要有具体东西,但是在分析具体问题的时候,必须具备这样一个全面的观点。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不然的话得不出一个正确的中医的认识。你可能得出个别的认识,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得出来结论,不是个中医的结论。或者说,得不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讲的这一段,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理论阐释】

1. 饮食物的运化及其代谢

饮食物的运化及其代谢问题,其中根据教材就是两个自然段,分了“食物的运化及代谢”和“水液的运化及代谢”。这里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就是第二个问题,“水液运化及代谢”,里面特别应该注意的就是,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肺主通调水道,对不对?对。但是不是肺把水给运到膀胱去了。不是肺运的,只是说和肺有关系。必须通过水道的作用,这个“水道”是指的三焦,也有人认为是指的下焦,或者说是下焦。注意,“通调水道”,这“水道”是指的下焦或三焦。而不是说肺的气化作用,把水给送到膀胱里去了。这样理解是错的,只是说肺气的作用,可以使三焦气化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所以才把水液份给输到膀胱。宣肺可不可以利水?可以。道理还是宣肺之后,使三焦气化作用旺盛了,才能下达于膀胱。并不是肺直接利尿。

这点说清楚,因为我昨天在审一个稿子,有一个医生写出一篇文章,就批评了某某中医基础教材,说是它说的,肺通调水道,把水液给输送到膀胱去,是肺气给输送过去的,把三焦这段给忽略了。他提出批评,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我们好像在讲《内经》的时候,多半都提到了三焦问题。你看我们在注释里,也是这么注释的。67页,第13,“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宣降,可将水液布散全身,又可将代谢后的水液,通过三焦而下输膀胱。是吧,这“三焦”我们《内经》教材,从来没有忽略过。所以我建议那个作者,作者好像说肺通调水道,肺气把水送到膀胱去,这是中医理论界都这么认为的。我说不是都这么认为。我说《内经》从来都不这么认为。只是那本书是那么认为了。但是你要作为分析可以,我同意把这篇文章写一写,分析分析。但是你说话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中医理论界,都给搁进去了,我劝他,我们各位也是,咱们发表文章,写论文,不要为了强调我自己的这个,把所有人都说得不对,那不行。你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所有的人都不对,你一个人最正确,那你发表之后,我想对我来说,对很多老中医来说,他们一定非常高兴,但是要是不是呢?不是人家都不对,只是个别人不对,你说人家都不对,以偏盖全,那是思想方法不妥当。所以我们在议论问题,各位在发表文章的时候要注意确切,用语要确切。不然的话,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问题,是肺气通过三焦的作用,肺气的宣发肃降有助于三焦的气化,使三焦把水液输送到膀胱,但是这里还要借助于肾阳之气,这是第一。

2. 寸口诊脉的原理

这个我们上次课,在讲《五脏别论》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多讲了。

[完/46:56]


相关文章
 左脚骨折
 阴阳虚盛用药寒温辩
 求教:如何推算客气
 不治五症
 明目益肾丸(《丹溪心法》卷三。)
 济南的朋友有愿集体购买民间中医网校理的桂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