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中医古书内经教程:灵枢邪客
来源:灵枢邪客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灵枢邪客(71,节选)

不眠证的病机与治法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之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漂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粳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经脉出入屈折、少阴无腧及针刺法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脉之屈折,出入之处,焉至而出,焉至而止,焉至而徐,焉至而疾,焉至而入?六府之腧于身者,余愿尽闻,少序别离之处,离而入阴,别而入阳,此何道而从行?愿尽闻其方。

歧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黄帝曰:愿卒闻之。歧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其气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两筋之间,上至肘内廉,入于小筋之下,留两骨之会,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腧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www.med126.com/kuaiji/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而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亦去矣。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寒温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歧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无与肉果。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yin佚,真气得居。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歧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

八虚分候五脏之病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歧伯答曰:以候五藏。帝曰:候之奈何?歧伯曰:肺有心邪,其气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所游,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病挛也。

相关文章
 大青散(《圣惠》卷三十八)
 中 医 与 之 现 代 化--钱学森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腮痈
 第五十二回合 丁和扬言掌控医学之发展 博士
 藿香半夏丸(《普济方》卷二十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