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教程:⑤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来源:⑤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卷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者。诊当何如?(按以下四篇论奇恒之为病。篇名病能者。言奇病之不因于四时六气。而能为脏腑经脉作病也。疏五过论曰: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方盛衰论曰: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盖言本经之上经。论气之通于天。下经言病之变化。临病之士。审证辨脉。察色观形。分时候气。别正甄邪。再当比类奇恒。合之病能。诊可十全。方为得道。是以本卷一十五篇。自热病论至厥论。论疾病之变化。而以奇恒四篇。续于其后。谓疾病变化之外。而又有奇恒之病。诊恒病之脉证。又当合参之于病能。庶不致有五过四失之误。首论胃脘痈者。言荣卫血气。由阳明之所生。血气壅逆。则为痈肿之病。与外感四时六yin内伤五志七情之不同也。张兆璜曰: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医学全.在线也。(此言胃不和而卧不安也。夫五脏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腑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脏。如脏有所伤。乃精有所往而不受。则为卧不安矣。盖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脏则安。逆留于胃。即为卧不安之病。上节论胃中气逆‵h为脘痈。此言胃腑精逆。则卧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玑玉衡。神转不回。如回而不转。则失其相生之机。如有所留阻。则为痈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悬其病也。张兆璜曰:夫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而又有奇恒之病。故人不能少悬其病。玉师曰:奇恒之病。病经气之厥逆。血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先论阳明精气之逆。)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此言肺气逆而为病也。脏真高于肺。为五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矣。偃、仰也。奇恒阴阳中。谓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也。张兆璜曰:此处提奇恒二字。)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此论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今脉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脉合四时。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于手太阴。太阴肺金。相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涉之于肺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经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此言五脏相通。虽顺传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气。而反受母脏之寒邪。则为痈肿之病矣。)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等、类也。痈虽同名。而为病之因。各有其类。)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灵枢痈疽篇曰:阴阳已张。因息乃行。又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故痈肿。盖言邪客于脉络之中而为痈肿者。宜用针开除以去之。夫肾脉上贯肝膈。肾与肝脉。皆循喉咙入颃颡。故痈肿在颈。此病因于肾也。)
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肝藏之血。行于皮肤气分。如肾藏之寒邪。顺传于肝。肝气盛而血聚于皮肤之间而为痈肿者。宜石而泻之。盖石者。砭其皮肤出血。针者。刺入经穴之中。故病在脉络者宜针。病在皮肤者宜石。是以同病异治而皆已也。张兆璜曰: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针灸而后只言针石者。盖此篇论五脏之相传。而肾藏之气已传于肝。故只宜针宜石。设或有回陷于肾者。又当灸之。此虽不明言。盖欲人意会。读者宜潜心参究。不可轻忽一字。)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经曰:肝移寒于心。狂。膈中。又肝病者善怒。此肝虽顺传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气。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为怒狂。)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折、屈逆也。决、流行也。本经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此言肝气上逆。则阳气暴折而不得出。阳气难于流行。则肝气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心为阳中之太阳。巨阳者。心之标阳也。少阳者。肝之表气也。夫阳明乃胃之悍气。故独动而不休。巨阳少阳不动者也。今不动之气。反动而大疾。故使人怒狂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yin精于脉。毛脉合精。行气于腑。是食入于阴。而长气于阳也。此言巨阳少阳。受气于心肝二脏之阴。肝心之气上逆。以致巨阳少阳之动大疾。故夺其食。则阴气衰而阳动息矣。)
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夫所谓怒狂者。肝邪上乘于心。铁乃乌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气之疾速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懈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此言脾气逆而为病也。夫饮酒数醉。气聚于脾中。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而四肢懈堕也。热盛则生风。风热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恶风少气。张兆璜曰:饮酒者。先充络脉。从络脉而反逆于脾中。在心主脉。是从心气之传于脾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酒气聚于脾。则不能上输于肺。而下输膀胱矣。易曰:山泽通气。泽泻服之。能行水上。如泽气之上升为云。而复下泻为雨也。术乃山之精。得山土之气。能通散脾气于四旁。麋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能去风除湿者也。合三指撮者。三乃木之生数。取制化土气之义。后饭者。复以谷气助脾也。夫奇恒之病。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今论胃腑所生之精气。以太阴始。而顺传于肾。肾传之肝。肝传之心。心传之脾。是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而又有不得偃卧腰痛颈痈诸病。是四时六yin。七情五志之外。www.med126.com/Article/而有奇恒之逆传。奇恒之中。而又有顺传之奇病。故人不能虚悬其病也。按本经八十一篇。内论疾病者。只二十有奇。而论奇恒者有十篇。当知人之生病也。多起于厥逆。)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搏者大也。(此论切求奇恒之脉法也。夫胃腑五脏之病能者。其气逆者。其脉沉细。故所谓沉之而细者。其应手如针之细而沉也。再按而摩之。切而求之。如胃精之聚于胃。脾气之聚于脾者。其脉坚牢而不鼓也。又如肺气之盛。肾气之上搏于肝。肝气之上搏于心者。其脉应指而大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上经者。谓上古天真。生气通天。至六节藏象藏气法时诸篇。论人之脏腑阴阳。地之九州九野。其气皆通于天气。下经者。谓通评虚实以下。至于脉解诸篇。论疾病之变化。金匮者。如金匮真言。脉要精微、平人气象诸篇。论脉理之要妙。以决死生之分。藏之金匮。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故曰:金匮者。所以决死生也。按本经以七七四十九篇。为上下经。后附论刺论穴。论五运六气。五过四失。如易之以八八六十四卦。分上下经。而后附系辞说卦诸篇之义。张兆璜曰:按新校正云。晋皇甫士安序甲乙经云。素问亦有亡失。隋人全元起注本。亦无第七卷。唐时王冰。以天元纪大论、五营运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政纪论、至真要论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取以补所亡之卷。是以上经下经之说。不合八十一篇之平分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揆度者。切度奇恒之脉病。奇恒者。言奇病之异于恒常也。)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奇者。病五脏之厥逆。不得以四时之气应之。所谓恒者。奇恒之势。乃六十首。亦得以四时之气。而为死生之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奇恒。所指不同。故当切求其脉理。而复度其病处。如本篇论五脏之病能。当摩之切之。以脉求之。如太阳之肿腰椎。少阳之心胁痛。阳明之振寒。太阴之病胀。又当得其病处。而以四时度之。)

相关文章
 桦皮饮子(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四引陈藏器
 大黄汤(《千金翼》卷六)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序
 鲁王酒(《千金》卷八。)
 附录2 白喉抗毒素效价测定法(家兔皮肤试验
 朱砂丹(《幼幼新书》卷八引丁时发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