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伤寒杂病:桂林本伤寒杂病论探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桂林本论序中有这样一句:“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城一稿,传抄殆遍城邑,滋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没有错误,张仲景写好了伤寒杂病论后,修改了十二次,每次修改好,都定作底稿,从第一次写好,至最后一次,即第十三次,共有十三个底稿,且每个底稿都有一定人数借抄,否则不会称“传抄殆遍城邑”。首先,不要理“传抄殆遍城邑”有否夸大,一本没整理好的书,著者愿不愿借出去给人抄,而抄者又愿不愿抄?或许张仲景这次改好了,认为已经完成了,你拿去抄吧,抄完了,张仲景忽然又来灵感,要增入什么,那里排列要修改一下,又改一次,整理出一个新本子,抄者也借来重抄一次,这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二次,我相信这种情况出现三四次,非但抄者不愿意,恐怕著者都也不愿意,因为这样的情况多了,著者抄者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出现定稿。
  且张仲景每次修改,都不是在最初的所定的稿子上进行修改,而是重新抄一次全书,否则王叔和又怎么会得到第七稿,又怎会有其他稿于族人所秘,文具在每个朝代都不便宜,且在建安时期,兵荒马乱,又从张仲景序中得知时有大疫,即使张仲景有那么多闲钱,著抄了十三本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那抄者呢,十六卷不是一本小册子。
  桂林本最突出的地方,就是比其他版本多出温病,伤暑,热病等诸篇。首先说温病,在宋本,金匮玉函经(以下称金匮本)等包括桂林本,在太阳篇开头,都有这样一条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一逆尚引日,在逆促命期”,这条条文很显然是说温病的,但它却没有归入温病篇中,难道是著者粗心大意吗?如果不是温病篇就是另一个人所增入。
  在桂林本中,没有痉湿暍篇,但有伤暑一篇专论暑病,共有十二条条文,其中三条为金匮要略所有,另外的九条是桂林本独有,这独有的九条,一致的用“伤暑”二字来作病名,而和金匮要略相同的三条条文,则书为中暍,这中情况情况最大的可能性,就只有两种条文出于不同之人。
  在这新数篇中,其所特有的方剂,基本上都以方中所组之药名来命名方名,这样的体例与原书大异,出于一人之手的可能性极低。
  在伤寒例中,有一条条纹书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大青龙汤证都没有出现,大青龙汤原方都没有写出,就开始加减了?
  另外问题,只要两者读一读,比一比,都会感到新增篇不似原文简奥,更接近明清小说、散文的文体。
  以上所说的,虽然令桂林本疑点重重,但说服力不够,主观性猜测性质较多,那就作以下的探讨。
  目前所通行的版本是宋朝林亿等校对的版本,明·赵开美复刻,由于赵开美复刻宋本逼近原貌,故仍称宋本,还有一本也很受欢迎的成本(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外,还有些古本,如金匮本,日本所存的康平本,康治本,孙思邈《千金翼方》中的伤寒条文,为唐本,高继冲上贡的淳化本。我目前所有的为宋本、成本、金匮本、康平本、康治本,成本基本裁于宋本,故不取了,康治本实在是小,我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暂时也不取用。先说康平本,康平本最大的特色,最高的价值,在于它里面有注文,注文根据所写的位置不同,称为傍注与嵌注两种,另外,康平本里面的正文也分三种格式,即顶格开头,退一格开头,和退二格开头,这三种格式无非想说明这些条文非同等地位,退一格和退二格是后来所增入的。其他是不是仲景之文难知,但可以肯定,顶格肯定是原书条文,注文肯定不是原书的。回来对较宋本,甚至其他版本,所有的正文、注文,统一书写,全归正文,桂林本当然也不例外,和宋本一个模样,赐它众文平等。如果,桂林本果真仲景原书,会有这些后世的注文吗?又或是仲景子孙所抄进去的,而有粗心大意地归为正文?且不论他们粗心大意的可能性,就“不轻出此书以示人的珍重之性而论,又会胡乱抄注文进去?很明显桂林本非仲景原书。金匮本是一本最后一次手抄时间最早的本子,这抄写的时间下限为隋前,金匮本于宋本条文基本没有什么差异,最大的不同处,就是金匮本的“坚”字,宋本作“革更”或“固”,是因为隋时避杨坚之讳所改的,《诸病源候论》可为佐证。也就是为什么说金匮本最后一次手抄在隋前。另外,金匮要略、淳化本都作“坚”,不作“革更”,至少也说明它们在隋时没有被整理过。如果桂林本伤寒部分来源于宋本(或成本),那杂病部分基本可以说源于要略,因为当时能看到就这一个版本,现在据我所知也是只有这一个版本,这是其一;其二,桂林本伤寒部分,有隋时避讳的痕迹,以“革更”代“坚”字,和宋本一样,但杂病部分,却与金匮要略一样,只有“坚”字,没有“革更”字,假设桂林本是仲景原书,那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就应该由始至终合为一书,如果同为一书,那么要避讳应该一起避,要么都没有避,“革更”和“坚”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杂病部分的“坚”不仅说明其源于金匮要略,也同时说明桂林本是宋本(或成本)和金匮要略所杂凑的。
  在桂林本新增的诸篇中,以论述温热病篇最为突出,其他篇章只不过作一个铺垫、装饰,使温热病篇的篇章不那么唐突的出现,使人相信桂林本是一部完整的伤寒杂病论。由温病的篇章及人们于清时发现桂林本,那桂林本应该是温病派队伍壮大后,寒温之争的产物,欲以调和两者的矛盾。
  据说,长沙本,涪陵本与桂林本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同属一个版本的,而又以桂林本为优,桂林本一伪,那两个版本也毫无疑问是伪作,但我未有机会拜读这两个本子,故这只能当作合乎逻辑的推测而已。

  (对于我上面引用的伤寒论版本有怀疑其真伪的,可参考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中的考证)
-----------近日老漢醫閱讀桂林本一小部分後.
也發現桂林本似乎是後世醫家修訂後的內容.再偽託為張醫聖第十三稿.
不過.應以好處著想.因為雖是偽託.但仍有其可看性.可讀性.醫學貴在實用.版本真假.倒再其次.
-----------温病学说的出现,是中医外感热病的进化,不必修改伤寒论原文以求包容,桂本温病内容,实为蛇足.
-----------
傷寒論的成書年代久遠.幾經天災人禍.刀兵水火.宋版的傷寒論.是從斷簡殘篇中重編.
能有今日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可讀.實已難能可貴.但也不能一口咬定溫病證治.
張醫聖沒詳細的記入傷寒雜病論中.畢竟傷寒論中.張醫聖也提到溫病總綱.
老漢醫以為.或許沒象現代溫病學說的洋洋灑灑.雜病論中應有缺簡沒編入而已.
這點.應可從傷寒論中張醫聖題到溫病與傷寒病的辨證以玆證明.

所以老漢醫認為.只要對醫學有幫助.有貢獻的書都是好書.如果內容乖違荒誕.就是名醫所著.亦不值得一看.

誰能保證黃帝內經.就與黃帝與素女有關.神農本草經就是神農大帝所作.只要這兩部聖典正確可用.不也接受嗎?
老漢醫不才.卻認為內經與本經都是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時期的產物.是那時百家爭鳴.大放異彩的集體創作而已!
..........................再說.說也說不清.考證也是考不明.重點是能去蕪存精.學好辨病脈證論治.才是學醫要務!
-----------伪书言不伪,不过学术问题往往不同于历史问题。
-----------
原帖由 老漢醫 于 2008/3/7 13:14 发表

傷寒論的成書年代久遠.幾經天災人禍.刀兵水火.宋版的傷寒論.是從斷簡殘篇中重編.
能有今日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可讀.實已難能可貴.但也不能一口咬定溫病證治.
張醫聖沒詳細的記入傷寒雜病論中.畢竟傷寒論 ...
冤冤冤,十二稿一朝君读透,看看还有何话说?!
-----------疗效就是硬道理,仲景的书是给我们治病救人用的,不是用来怀疑的。
-----------只要仔细看看桂本的温病篇,就知道是多么的完美,在看看温病条辩,简直是陋书一本。
-----------桂本寥寥十多条温病的条文,就完美无比?条辨数百症,二百多条处方,却是陋书.带着有色眼镜,就是不能平心看物!
-----------好东西不在多,不好的再多也没用。温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温病条辩不问青红皂白,把风,暑,湿,燥,热全归于温病,除了寒实在是归不进来。温病的界定首先就错了,还能指望有正确的见解吗?至于里面的方药论治错误很多,可取的真的很少。把这个作为温病的经典,简直是误人子弟。
相关文章
 脊髓胶质瘤
 笑谈中医七大门派(转帖)
 药酒(《惠直堂方》卷三。)
 干苏叶
 理脾糕(《寿世青编》卷下。)
 世界很小,公交车上遇见经方有志之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