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求昆仑脉学和丝线脉学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昆仑脉学和丝线脉学
-----------陳志淵1 薛飛飛 陳家旭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診斷系,北京 100029)

內容摘要:所謂全息論, 就是研究事物間所具有的全息關係的特性和規律的學說。中醫及其中醫脈學體現者全息論的觀點。“浙江·絲線脈學”、“昆侖·天元脈學”等民間傳承的特殊古脈法雖有獨到診斷方法,卻鮮少人知。而由此兩種脈學發展起來的“九宮脈”和“全息律脈”,卻在數百年來的臨床經驗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脈法,用全息律的觀念,能綜合掌握整體功能狀態,而達到無創、簡便、快捷的優點,有助於中醫脈診的繼承和另類思考。
關鍵字:全息脈 九宮脈 “浙江‧絲線脈學” “崑崙‧天元脈學”

1、全息論與生物全息論
  所謂全息論, 就是研究事物間所具有的全息關係的特性和規律的學說[1]。最早來源於1948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嘎伯(D.Gabor)等發現全息照像的成像方法與普通的照像方法完全不同,它記錄的是來自物體光波波前的資訊,然後用此資訊再現物體的像。它既記錄了反射光波的強度(振幅),又記錄了反射光波的相位。而普通照片只能記錄物體反射光波的振幅大小,不能記錄相位的差別。用鐳射照射全息圖,就可看到極其逼真的三維像。這是因為全息圖記錄了波前內的所有資訊。全息照片碎裂成小塊,每一塊碎片再現時,仍能給出整個物體的像。就是說每一碎片都是整體的縮影,貯存著整個物像的全部資訊,從而嘎伯發明了光學全息術,並提出了“全息”(Holography)的概念。
  “生物全息論”是由中國學者張穎清先生在傳統針灸穴位及中國醫學的基礎上, 發現了穴位全息律, 創立了全息胚學說及全息生物學,並於1973 年正式提出。他指出全息胚是生物體的一種過去未被發現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它像細胞一樣,也有兩個生命,一個是向著新整體自主發育的全息胚自己,另一個屬於整體,全息胚有雙重身份,不僅是整體控制下的結構單位,而且還是相對獨立的鑲嵌型自主發育單位。全息胚顯示著包括未來或現在整體全部器官和部位在內的器官圖譜,該圖譜中的一部位以該全息胚的其他部位為對照,與其他全息胚未來器官圖譜或整體上的同名部位的生物學特性相似程度較大,形成了部分節肢能反映整體,是整體縮影的全息現象。
  全息論的推廣和應用證實,它不僅是一種理論,而且是一種方法論。即從部分來研究整體,從子系統來研究大系統,以及反過來,從整體來研究部分,從大系統來研究小系統。全息論的研究方法有模擬法、相似論、儲存資訊解讀法、模型法與仿真法及預測法[2]。生物全息律提出以來,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強烈反應,紛紛將全息觀點用於本學科領域內的研究中。人們認為,全息現象存在於整個宇宙萬物和社會中。如宇宙全息,自然全息、廣義全息、精神全息、結構全息、功能全息、時間全息、文化全息等。這些全息律總稱為全息論。包括自然全息、社會全息、精神全息及三大類之間的全息內容。

2、全息論與中醫脈學
2.1中醫理論與全息論
  人體是個有機整體,在生理活動時,人體臟腑、氣血、經絡及各肢節、器官等小人形互相密切聯繫,取得動態的協調。在病理狀態下,任何一個部分的病變必然影響其他部分,故局部的病變並非孤立的,而是與整體息息相關。例如眼睛紅腫痛,可能與肝火上炎有關,因為“肝開竅於目”,故肝火可影響目睛病變。又例如心火熾盛,可出現舌尖紅。由此可見,某些異常的徵象,常較突出地表現於某個局部,而這些局部的異常徵象,通常反映了整體的病變,即從局部可窺測整體的病變[3]。
  “人體的局部單位符合全息律”早在《內經》時代已有相關的篇章顯示這樣的觀念,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所論述尺膚的診法:“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脛膝足中事也”。又如《靈樞‧五色》之面診法:“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另如《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便成為目診的五輪八廓學說的主要依據。
2.2 中醫脈學體現著全息論
  以生物全息律的觀點來看人體任何局部都近似於整體的縮影,常被應用在臨床上的有面診、尺膚診、舌診、目診、耳針療法、頭針療法、眼針療法、第二掌骨側的穴位全息律…而應用最為廣泛的不外乎寸口脈診。
  至於寸口脈的全息律觀念首見於《難經》,但在《十八難》中僅說明手太陰、手陽明為上部,足少陰、足太陽在下部,足太陰、足陽明在中部,及“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之指導思想,而未言明合臟腑應配屬在寸口之何部位。而到王叔和之將難經的觀念發揮,易經脈為臟腑,實為後世各家脈書以三部分配臟腑脈位之濫觴。
2.2.1諸積大法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首次提出了“諸積大法”的概念。書雲:“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如圖(1)所示,亦顯示寸口脈的全息診法。因其的脈法中已經體現了前、中、後、左、中央、右的九個區域,已經初步體現九宮脈法。
2.2.2全息律脈
  隨著臨床實踐促進著脈學的發展,在民間出現了“浙江‧絲線脈學”和“昆侖‧天元脈學” 兩派的脈法。在診脈的指法上,此兩種脈法的關部較低,即向下滑半個手指頭的地方,也就是讓食指與中指放在高骨上(以腕後高骨來分寸、
分關部)。傳統指法:舉法、按法、尋法、循法、推法、總按、單指,在“昆侖‧天元派法”和“浙江‧絲線脈法”經長久的臨床訓練已改良、較簡化。
  但是,由於此兩種民間傳承的特殊古脈法長期只限于師承授受,未能廣泛地被中醫界所瞭解,故雖有獨到診斷方法,卻鮮少人知。然而,此兩種脈學的內涵和原理卻在傳承古脈學的基礎上,結合幾近失傳的“手檢圖廿一部”,由數百年來的臨床經驗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脈法,即“全息律脈法”和之後介紹的“九宮脈法”。
  全息律脈是用寸關尺的不同部位體現一個完整的人體,也可以稱為是人體的縮影,故左右一致。寸上代表咽以上,即頭部;寸部代表心下至喉,即上焦;關部代表心下至臍,即中焦;尺部代表臍以下,即下焦。如圖(2)所示。
2.2.3九宮脈
  九宮脈指左右手每個寸關尺的部位各為一個九宮圖,“前如外者足太陽,中央如外者足陽明也,後如外者足少陽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前如內者足厥陰也,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後如內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中部左右彈者帶脈也,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也,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也……”如圖(3)所示。每個九宮還可以繼續九等分,並由此可以確定病變的部位、大小和形狀。
  由此可見,醫家的發展及大量的臨床觀察確具有相當的實用性,其中雖有些微的差異,但基本上仍可對應到五臟在人體中所在的位置。

3、“昆侖‧天元派法”和“浙江‧絲線脈法”診法的步驟
3.1“昆侖‧天元派法”
  首先醫者三指按寸、關、尺三部由浮中沉的力道逐漸往下沉按,再由沉中浮逐漸往上舉,過程中不可松離。醫者感受脈中上下、來去、至止之資訊。
  再由中指向下施力(由浮往沉部),關部按,而食指(寸部)、無名指(尺部)要浮部靜待,感受中指關向寸、尺擠出的脈象資訊。
  然後由寸、尺施力,關部接收脈來資訊以察脈的轉向,左、右、偏內、偏外,沖上、沖下、有無來回、有根、無根……等。
  三個步驟診脈時間約15秒,為一個單位,初學者亦如此訓練,如掌握不到資訊,需放手再重按。故脈象大多以平面者多。
3.2“浙江‧絲線脈法”
  與“昆侖‧天元派法”不同,“浙江‧絲線脈法”現代診脈亦改變成由寸、關、尺之三部慢慢齊壓(由浮→沉)再(由沉→浮)部慢慢齊舉,一個過程約15秒,來診察脈象,捕獲脈象變化,而且脈象大多以立體者多。

4、小結
  “脈學”是最具有中醫特色的學說之一,乃數千年來由許多醫家不斷的累積個人長期實踐臨床經驗,在中醫辨證論治中有著不可磨滅的指導作用及重要意義。而全息理論與中醫脈診的結合,將極大的豐富中醫脈學理論,並形成豐富又奇特的診法,通過脈診反映出來的人體全方位的資訊系統的探索,對找到中醫向現代化發展的途徑亦是非常實際有意義的。而“昆侖‧天元脈”和“浙江‧絲線脈”兩派脈法的傳承亦由“古代脈法”、“諸積大法”、“九道脈”發展至今的“九宮脈”、“全息律脈”甚至體悟、經驗出多變的絲線脈的運用與應用於臨床。醫者可以一指或三指切脈,用層層展開的觸覺,在15秒內明確直指病因、病位、腫瘤大小……,用全息律的觀念,能綜合掌握整體功能狀態,而達到無創、簡便、快捷的優點,有助於中醫脈診的繼承和另類思考。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中醫的發展需要多學科的融合,隨著現代多學科研究對中醫理論的深入,中醫診斷原理的科學性,將會被更多的研究結果所證實,也將會很大地促進中醫診斷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成亞.全息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天府新論,2003 ,3:11~13
2陳景鳴.東方神秘診病術,甘肅民族出版社,1995,2:74~75
3高鶴亭.中醫全息診斷術,志遠書局,1991,8:98
-----------哪位大虾知道,有这种神奇的脉法吗
-----------第一次听说有这两本书!
-----------长知识.谢谢!
-----------好帖子,长见识了!谢谢!
-----------其实真正的高手连线都免了,只不过是怕被别人误会而装模作样.
-----------第一次听说有这两本书!长见识了!谢谢!
-----------您看我的特异性脉诊值得一提吗?
相关文章
 黄芪炖母鸡
 解结提金散(《医方类聚》卷一五四《寿域神
 脉浮而芤,浮则为阳,芤则为阴,浮芤相搏,胃气
 求助!我患有神经性皮炎多年了,谢谢!!!
 乙肝小三阳的问题
 羊乳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