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百会穴定位资料与平时定位有出入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书上说“百会穴”在前发际正中线上五寸,或两耳尖与正中线交会处或后发际上七寸,我以前个人取穴是取两耳尖与正中线交会处,昨日无事自己量了一下自己和一个朋友的“百会穴”,发现(前发际上五寸)和(两耳尖与两耳尖交会处)和(后发际上七寸)是三个不同的位置,相差前发际五寸取穴中两耳尖交会相差约有半寸,两耳尖交会与后发际上七寸相差又是约半寸。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取穴位置?“百会穴”是否各位的位置都不同?

[ Last edited by 某某人 on 2007/3/4 at 19:13 ]
-----------我的取穴是以四横指为三寸,从前发际是一个四横指加上一个中间三个横指。从后发际取穴是两次四横指加一个中指中节。
-----------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同身寸不同,胖瘦也有不同。
我基本是按着稍有一个小坑的部位就是百会穴,实在没有小坑的,就在两耳尖交汇处取穴。
-----------今天查了一下资料,找到一个人觉得比较合理的取穴法,如下


甲乙经》载明百会穴是“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这里既说明了该穴的骨度分寸位置,又指明了该穴的自然标志,十分明确。按《甲乙经》之骨度分寸,前后发际之间为十二寸,百会穴是在距前发际后五寸,后发际前七寸处。如旋毛居中者则此处恰当旋毛中央,该处之颅骨凹陷在头部最为突出,亦与“陷可容指”的记载相符。但现流行的取穴法都采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或“两耳尖直上联线与前后正中线之交点”的方法,用此法取出的穴位无论是在骨度分寸还是在自然标志上均已明显偏离了《甲乙经》所规定的位置。因为这样取出的穴位距后发际的长度比距前发际的长度要大一倍以上,已经明显的前移了位置,且此处绝无旋毛生长,颅骨的凹陷也远不如旋毛中明显,所以这种取法是错误的。

  前人在注释《甲乙经》时已考虑到有人旋毛生长偏斜,此时取穴不应拘于旋毛中央,于是补充说明此穴“直两耳尖”。所谓“直两耳尖”并非两耳尖直上,而是说穴在两耳尖联线之中点的意思,这样此点恰在现在所说的前后正中线上,不会左右偏斜。当然,此线是通过距后发际上七寸,前发际后五寸处。查60年代前出版的针灸著作及中医院校教材,均按《甲乙经》之记载取穴,没有其它取法。但后有人误解了“直两耳尖”的原义,于是导致该穴的误取。

  通过实际观察,可以发现凡旋毛居中者其百会穴之位置无论在骨度分寸还是在自然标志上大多数均与《甲乙经》之记载相吻合,旋毛生长偏斜者该穴之位置虽不居旋毛之中,但与旋毛之前后位置仍然大致相平,颅骨之凹陷特征仍与《甲乙经》之记载相符。总之,取百会穴必须以《甲乙经》骨度分寸为首要条件,再按两耳尖联线中点为第二条件,结合自然标志,将此穴取在两顶骨结节中间,颅骨明显凹陷处方为准确。
-----------各位搞针灸的同仁可按以上方法自己摸一下自己的百会穴,看看和平时取穴定位是否一致。体会一下是比较好的。
-----------按揣穴法宗師鄭魁山一脈的傳統,為以陷點取百會.

唯揣穴時需注意,有時會錯取了偏后的陷窩(一般較大),而鄭老取的,為頭頂正中的一個小陷點,有時是介乎麥粒與小米之間那麼細的.

一旦取中,針感必明顯,且可以掌心遙感到有股明顯的氣自穴位上沖出.
相关文章
 三倍丸(《圣济总录》卷一○一)
 化瘀止血
 诸病源候论 脚气病诸候 上课笔记
 里邪出表
 坐药(《良明汇集》卷四。)
 乌金散(《圣惠》卷八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