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除滞丸治食滞老少咸宜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食滞虽是男女老幼多发的小病,但它常致腑气壅塞,可进一步导致多种疾患。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拟出了除滞丸,应用于临床,效果颇佳。
  除滞丸组成:川大黄50g,木香25g,菖蒲20g,生内金15g,企边桂10g,吴茱萸 10g,砂仁10g,当归10g,党参10g,炒白术10g。
  以上各药洗净晾干,共为100目以上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3g,药占40%,蜜占60%。
  方义:大黄为君,活血通腑;木香、菖蒲、肉桂、吴茱萸、砂仁辛香理气,助君药排除食滞和积气,还可解痉止痛,并防大黄苦寒伤阳;内金直接消化食物;当归活血润燥,又防燥药伤胃;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助脾胃健运。诸药共奏邪去正安之效。
  本方受医圣张仲景“泻心汤法”和中西汇通大家唐宗海所说:“寒热并用,以消食耳”的启发,采用苦辛通降、寒热并用之药相反相成、相须为使之法。选取针对性强、小量即可取效的药物相配伍,具有用量小而准、效果好而方便的特点。
  主治:本药的主要功能是排除胃肠道的食滞和气滞,凡有“滞”的病证均为主治范围。如素无他疾的单纯食滞证,轻者只有不思饮食,胃腹不适,大便濒而不爽。小儿常有此证型,如厌食、挑食、腹胀、眠不实等症。若稍重见有恶心、胃腹胀满、嗳气吞酸或嗳气有臭蛋味,矢气异臭,甚至胃腹胀痛或时有攻冲作痛,舌苔厚腻、胃腹拒按、脉象沉滑等。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2丸,日服2~3次,以便畅纳增即止。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可酌情增减用量。轻症日服1次。重症日服3次,若有食滞又便稀者应减量1/2。
  小儿:一岁以内每次1/4至1/8丸;二至四岁服1/3丸;五岁至七岁服2/3丸;十二岁至十四岁服1.5丸。日服2~3次。上述用量,是笔者几十年的经验。
  凡脾胃虚寒的腹胀便溏、阴虚纳呆、便燥及孕妇忌服。对脾胃虚弱有滞者可暂用。
  药后效果:一般服药2至4次后,便次增加,矢气(放屁)增多,排除渣渍样稀便,少数病人偶有几秒钟的小腹疼痛。重症日服3次后,虽有日便十几次者,若无肠道感染,经几十年的应用经验,没有出现脱水病例。因排泄物为肠道之滞,滞出则腹胀腹痛逐减。
  食滞证亦称“宿食”、“停食”,俗称“消化不良”。饮食不节、六yin七情皆可引起此病。其病位在上腹或脐围,病属太阴阳明。其症状的形成主要是饮食物未能正常的消化吸收、排泄,停滞于胃肠道,这种不消化物即是“滞”。滞在胃肠道,不但阻碍整个消化道的生理排泄、吸收功能,且“滞”发酵产生异常气体和毒素,阻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升降失调,则诸症随生。
  在许多的诊治中发现,病人几乎皆有胃腹胀硬拒按。腹诊可见鼓音、半浊音或在腹的某处有浊音。笔者认为鼓音表示异常气体较多或表示水液的停留;浊音或半浊音表示积滞较重和停留的部位。腹诊的表现不但表示食滞的轻重,还可表示治疗的效果。例如初诊时胀痛在上腹,药后转向右腹和左腹,说明“滞”的下移。若初诊有鼓音或半浊音在上腹或右腹,治后转向左腹(降结肠部位),则表示“滞”即将排出,病势向愈。
相关文章
 腺性膀胱炎
 白虎加元麦汤(《四圣悬枢》卷二)
 求助受了风寒
 单臌胀
 熟地黄丸(《银海精微》卷下。)
 五炒川楝丸(《医学入门》卷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