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书讯:<<中医临证求实>>--王少华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新出版,现代名医证治丛书之--<<中医临证求实>>,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35793号。  
   

作者简介:王少华 ,男,1929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92年起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50年代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分配到河北中医学院,历任教师、本草方剂教研组组长、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兼任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调回故里后,任兴化市中医院院长、江苏省第一届中医内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泰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兴化市中医学会会长、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市科协荣誉主席。  
    《中医临证求实》一书分专病论治、方药运用、变法实践、医论医案医话四部分,反映了江苏省名中医王少华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王少华先生行医六十余载,理论功底深厚,临证思维活跃,该书在整理过程中,不求全,只求实,所述内容均是作者多年中医临床实战经验的结晶,重点突出,同时,写作笔法细腻,论述详明,说理透彻,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附作者前言:  
    具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文化底蕴甚厚,医界同仁均称之博大精深;一人行医仅数十年,无法窥其全,也不可能对某一病候有全面体会,因而这本书的内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能谈一鳞半爪。真所谓“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目前,中医学面临着多层次、重压力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临床阵地日渐缩小,具有真知灼见、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人数既少而且多病,中、青年中医观念渐变,这就需要有众多的“铁杆中医”来坚守前沿阵地,从而再建中医大厦。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正是为这座大厦作片砖只瓦之用。  


    目前,王老精神矍铄,仍坚持在医院临床第一线,孜孜不倦的诊治病人,每周有三天专家门诊,患者络绎不绝,向年龄已近80仍在一线战斗的王老致敬!

[ Last edited by 梁知行 on 2007/2/21 at 00:48 ]
-----------新春伊始,隔壁诊室的王少华老欣喜地告诉我,他的新著《中医临证求实》已于2006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洋洋45万言,叹为观止,每天置于案头,爱不释手。反复揣摩,读到精彩处常情不自禁地诵读有声,心灵的流动、碰撞、交融,有一种难于言表的快乐;遇有不解,忍不住携书当面求教,聆听教诲,更有如坐春风般的满足;每有会意处辄圈点批注,几个星期下来,好多书页竟写得密密麻麻。钱钟书对书与作者有过著名的妙喻:“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见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话虽这么说,读者对钟爱的书却总会产生认识一下作者的冲动。我读《中医临证求实》感觉就非常特别,因为不仅对书甘之如饴,对作者的学问与人品也十分熟悉与仰慕。作者生于1929年,为江苏省名中医,兴化市中医院名誉院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著《中医临证求实》除汇集作者半个多世纪的临证心悟,还反映了王氏四代行医百年求索的轨迹与师传、家传的经验。可谓陈年佳酿,醇厚深邃,足见老骥伏枥,拳拳之心。
    这是一本临床大家的书。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作者生于世医之家,父师子徒,朝夕与共,耳提面命,无论临证、还是平常生活,都浸yin其中,茶余饭后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功力精进。其祖父王润身 (1869~1932),为晚清江淮名医赵海仙大师兄江泽之之得意门生,其父王华国 (1896~1963)辨证有“眼毒(洞察病情、诊断准确)手狠(用药胆大、恰到病处)”之誉,医事掌故流传甚多。王少华老中医擅长治温病、血证、肝病、脾胃病及妇科病,晚年经治疑难杂证众多,常用变法取胜。现年近八旬,仍活跃在临床第一线。该书是长期临床实践的砥砺、体悟与总结,精湛丰盈,开卷有益,当为学医之津梁、全面研究王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极好的教材。
    这是一本辨证心得的书。作者是医学理论深透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会辨证、识证的斫轮老手。该书开门见山,提纲挈领,言必有所指,对复杂证候,善于对照比较,传道解惑,每每示人大法,循循善诱,常能授人以渔。如“湿温用下,体征上可掌握‘苔黄中心干厚’六字,症状上宜具备‘频转矢气’四字。”令读者豁然开朗、涣然冰释,且易于牢记,过目不忘。不拘一家之言,经方、时方乃至验方、食疗方,兼收并蓄,还自创部分方剂,善用对药及双向组方,说理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论析精辟,切中肯綮。特别是精心绘制的病因病机方义疗效图表,简明易懂,由博返约,使读者拾阶而上,窥其堂奥,正所谓大道至简自有门径可循。
    这是一本求索创新的书。作者善守法度同时善于变通,师古不泥常能独具创见,认为既要发皇古义,也要融会新知。第一章“专病论治”部分,以中医病名为主,不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等西医病名。书中不乏对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的引用,但读者自会感叹作者行文纯正的中医语境。惜“科班出身”之吾辈自中医学院到临床,饱受“西风凋碧树”,已“失最初一念之本心”矣。没有继承,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何谈创新。浓墨重彩的第三章“变法实践”部分,对重病和疑难证侯,无疑有可贵的借鉴作用。临床疗效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关键所在,临床实践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斗转星移,社会在前进,生活在变更,新的病情也在不断出现”,因此他不懈地追求,一直在求知,求是,求实,求变,求新。即使写书的过程中也不忘求精,严谨治学,几易其稿,以近完美。
    这是一本不尚空谈的书。删繁就简、一语中的,一如作者其人的朴实耿直、古道热肠。丰富的内容显得厚实而有分量,很多实战记录,真实不虚,注重实效,绝无杜撰、臆造、人云亦云或抄书之风。第四章“医论医案医话”,则是百余年来王氏几代人的业务学习和工作片段。虽零金碎玉、片言只语,却是折肱漫录、弥足珍贵;虽平实见如指掌,自有深意蕴焉、至理存焉。书中和盘托出了成功的经验,也毫无保留地记载了失败的教训,既言得又言失,虽为个案,却有普遍意义,得失之间读者自可得到启迪。第二章“方药运用”部分在全书中的比重略少,原因是作者执拗地认为,入编内容一要有古方药效用的印证,二要有方药的新用,两者缺一不可。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很多资料都忍痛割爱了。
    这是一本启迪后学的书。王老殚精竭虑、苦心孤诣,正是为了祖国医学薪火相传,唯有学习继承、推而行之才不负王老的殷切希望。作者在《前言》中还写道:“具数千年历史的中医学,文化底蕴深厚,医界同仁均称之博大精深;一人行医仅数十年,无法窥其全豹,也不可能对某一病候有全面体会,因而这本书的内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能谈一鳞半爪。”谦谦君子之风,读之感人肺腑,且又令人汗颜。吾辈若既无家传庭训可依、又无巨人肩膀可站,则何以识中医之真面目耶!所幸有王老这样的大家能够指点迷津、甘为人梯。王老寄语中青年中医:“雏凤清于老凤声”,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无异于“犯罪”。这对自信心、责任心缺失的后学,恰似醍醐灌顶、醒脑开窍的一剂“猛药”,我们当如警钟长鸣。
    作者热情洋溢地呼唤更多的“铁杆中医”,与朱良春老亦时有诗文唱和,经常称颂邓铁涛、周仲英等老一辈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号正在作出的努力。如今真正医术精湛、经验宏富的健在的老中医已寥若晨星,新春之际,我们真诚地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梦笔生花,贡献出更多的“大智慧”与“传家宝”。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煌教授对王老十分钦佩,由衷赞之:“先生真名医也”。因不揣浅陋作俚诗一首以表敬意:真水无香意味长,名利从来不思量;医灯续焰光轩岐,也盼同仁共发扬。
-----------在书中确实可读出医学世家独到的风范,像说到阳虚的渐候,就从来无医书述及。看来医业家传,确有可信之处。当时在邓铁涛先生的著作中读到医学之精微处非耳提面命不能尽其妙,当时不信,读王少华先生之书,方知自己井之见。
-----------今天再书店刚看了 不知好不好
相关文章
 7个月宝宝能不能长期吃黑木耳红枣粥
 苏叶黄连汤(方出《温热经纬》卷四,名见《中
 泪点外翻
 第二节 情感诱发障碍affctive evoked dis
 干姜散(《圣惠》卷二十)
 当归饮(《圣济总录》卷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