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任应秋医学讲座文集》出版发行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此书由任应秋著; 任廷革整理,学苑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发行。



前  言

任应秋(1914~1984),男、汉族,四川江津人。幼年读经,少年时曾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平,17岁尊祖父之命跟师学医,23岁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0年执教于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任职于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创业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整理中医古籍、创立中医流派学、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40余种,发表论文50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中医学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十部医经类编》等,都是他运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任应秋医学讲座文集》(下简称“文集”)集合了任应秋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重要系列讲座文稿,这些文稿或据任应秋生前的手稿整理、或据任应秋讲座录音整理,主要内容包括:学习中医典籍七讲、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针灸学四讲、《内经》十讲、中医各家学说五讲等五部分内容。其中“中医各家学说五讲”大部分是从未曾发表的讲稿中辑出的。“文集”从学术演讲的角度,展示了任应秋从事中医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成果,及其在中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思想和治学之经验,无论对资深的中医学研究者、临床医生,还是对初学中医的学子,以及对中医学感兴趣的国际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学习拓导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始终是中医业界的主旋律,尽管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环境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仍旧是中医学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始终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学”问题,什么样的方法才适合对中医学的研究,从而有效地推动其学术的发展呢?“文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是极具启发性的。
从文集中可以看到,任应秋始终强调中医学“基本功”的重要性。研究和学习中医学,要求具备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如环境学、人类学、医学、文献学、史学、哲学、方法学等,都是必备的基础,要打下坚实的“基本功”,需要综合素质的修养,因此,学者常常感叹学习中医之艰难。的确,即使是任应秋这样具备了雄厚“国学”功底的大家,从“文集”中也不难看到他探索之艰辛,以至于用“老马识途”这样的自我评价都不轻易出口,可见他对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基本功的强调是非常认真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学习中医典籍”的文稿中。
从文集中还可以看到,任应秋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研究中医理论的现状可以用“寥若晨星”来概括是不过分的,不然任应秋也不会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也不会远渡重洋在日本专题讲座“中医学基础理论”,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世人知道,中医学之所以能生存几千年,至今在民族医学中无以匹敌,就是因为中医学有其系统的理论在支撑,为此他在晚年几乎是倾其全力梳理和研究中医理论。从文集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中,可以看出,任应秋的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结构,到临床应用,不仅思路清晰、论据充分,理意表达也是入木三分,直至今天也难以有人可以超越。任应秋研究中医理论还非常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坚决反对脱离临床的空泛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争论,他始终认为,中医学理论不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而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中医学的任何一种认识都要以临床的疗效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文集”在“中医各家学说”部分选择了任应秋对“汇通学派”的讲座文稿,主要是考虑到对“汇通学派”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中医现代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在回顾中医先哲研究发展中医学术的实践历程的同时,了解任应秋在这方面的学术见解和主张,将历史之经验为今日所借鉴。任应秋在讲座中明确提出:“中医现代化,是研究如何让中医学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现代化,是中医学自身的提高问题。”同时认为:“实现中医现代化首先是理论问题,不是一两个处方现代化的问题,是要通过一些先进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来使中医学的理论逐渐走向现代化。”这些闪烁着敏锐学术观点的思想,也饱含着一代名医对后人的殷切希望。
阅读任应秋的“文集”,使人在惊叹他深厚学识的同时,也清楚的领悟到他的治学方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广猎信息和精研专题的有效结合。任应秋用他的一生去了解中医的文献,曾自藏书种6000有余,他涉猎各种书籍有万余种,其中中医书籍有近万种,他在广猎的同时,还随时作读书笔记,并将其制作成卡片,从今天文献学和信息学的角度看,此即在制作各种“索引”,因此他的广猎变得十分有效,累计制作的文献卡片有数万张之多。在广猎的基础上,任应秋对中医的经典著作进行了反复地精读,对其中重中之重还要熟读背诵,并从中解读出文献的宗旨和结构,并就其价值和相关的外延进行评价和研究,文集中的“针灸学四讲”、“内经十讲”就是范例。不仅如此,任应秋在精读的基础上,就某一个主题,还进行更深入的钻研,?U65E3?纵向地从历史沿革来道其源流,又横向地对各家的学术争鸣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创编了《中医各家学说》。由此看出,任应秋治学的成效是很高的,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堪称一代师表。
任应秋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学教育家,在行业内有口皆碑,他之所以能这样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他始终坚持“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教育宗旨,在“文集”中,处处可以体会到他“交钥匙”的讲座风格。无论是谈学习经典、探讨中医基础理论,还是谈专题研究,任应秋始终注重“方法”的交代。阅读任应秋的这些讲座文稿,你会觉得他是在手把手地教你怎样做,你会从他鲜活的思想中大受启发而感觉眼前一亮,你会觉得自己的思路也随之变得清晰起来,这正是“文集”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任廷革 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

任应秋(1914~1984),男,汉族,四川江津人。幼年读经,少年时曾问难于经学大师廖季平,17岁尊祖父之命跟师学医,23岁就学于上海中国医学院。1950年执教于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1957年任职于北京中医学院,是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创业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专业组召集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职,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任应秋从事中医研究、教育、临床50余年,在中医古籍整理、创立中医流派学、中医理论体系研究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誉全国。他一生专著36种,发表论文300余篇。他的临床以信息丰富、思路开阔为特点,即使是对疑难病种,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他从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必修课程。他重视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他研究《伤寒论》的诸多著作和他编写的《中医各家学说》,以及他主编的《内经章句索引》、《十部医经类编》等,都是他运用系统思维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的代表作。
任应秋将一生收藏的4000多种中医书籍,全部赠送给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他为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在行业人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丰碑。

目 录
学习中医典籍七讲 (2)
  一、如何学习《黄帝内经》 (2)
  二、如何学习《难经》 (11)
  三、如何学习《本草经》 (19)
  四、如何学习《伤寒论》 (27)
  五、如何学习《金匮要略方论》 (34)
  六、如何阅读脉法著作 (44)
  七、如何阅读针灸著作 (53)
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 (63)
  一、阴阳五行学说 (64)
  二、藏象学说 (78)
  三、病机病因学说 (90)
  四、诊法学说 (106)
  五、辨证学说 (120)
  六、治则学说 (132)
针灸学四讲 (146)
  一、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146)
  二、针灸学的外传 (155)
  三、针灸学的基本理论 (158)
  四、针灸学主要文献介绍 (170)
《内经》十讲 (174)
  一、《黄帝内经》名释 (174)
  二、《内经》成书的时代 (179)
  三、《内经》引用的古代文献 (193)
  四、《素问》《灵枢》的书名和卷篇 (200)
  五、校勘《内经》诸家 (205)
  六、注解《内经》诸家 (216)
  七、分类研究《内经》诸家 (223)
  八、专题发挥《内经》诸家 (237)
  九、《内经》的学术思想 (248)
  十、《内经》的理论体系 (258)
医学流派说五讲 (274)
  一、医学流派溯洄论(1981) (274)
  二、中医医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1979) (284)
  三、中医汇通学派(1979) (288)
  四、学派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1979) (369)
  五、《中医各家学说》学习拓导(1979) (375)
相关文章
 续命汤怎么用
 神经衰弱10年未服用任何药物
 达气养营汤(《陆氏三世医验》卷五)
 请教:如何区分一次性针灸针和非一次性针灸
 郎中三问
 伤寒明理论 发黄 上课笔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