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 滨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主持,薛清录教授主编,并有数十名专业人员共同参加编撰的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下称《总目》),前不久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获赠,捧阅之,喜悦与赞叹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喜悦的是,《总目》的面世,可谓“生逢其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目共睹,然非一帆风顺。由继承和发展之争造成的对中医药古籍的淡漠,便是典型事例。曾几何时,中医经典课程贬为可任意选修的科目,有的中医高校干脆取消之;中医药古籍书库、阅览室一时门庭冷落,中医药古籍成了乏人问津的古纸堆……其实,产生于秦汉之际、发展于宋元之后、延绵两千多年、浩瀚数十万卷的中医药古籍,记载了历代医家理、法、方、药研究成果和丰富系统的临床经验,记录了中医药学从总体到各个分支学科的历史渊源。它们是中医药学术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文献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知识源泉。回眸历代医学名家,无不博学多识。自轩岐以迄,搜览所得,必经过眼。纵观当今国医高手,个个精通经典。凡仲景丹溪,旁及诸家,皆加精研。研读医经古籍,可增强基本功;学习各科专著古籍,可以扩大知识面;参考各家学说古籍,则有利于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医疗水平;通过对本草方剂古籍的研究筛选,能为开发新的中药提供素材……总之,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医药古籍,对于中医药学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和特色优势的发扬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作用。
赞叹的是,我国中医药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者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风。据笔者所知,早在1978年,他们就开始了对全国省市级以上单位中医药古籍收藏状况的调查摸底和书目卡片的征集。在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大好形势下,中医药学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十年动乱造成中医药古籍的毁失散乱,使1961年由原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图书馆编印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失去了作用。在全国中医药古籍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撰一部新的联合目录显然十分迫切。可“事非经过不知难”,由于经费不足和人员变动等原因,编撰工作时断是续。只是由于他们的坚持不懈和上级部门的支持,重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才在1991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版联目收录了国内113家省市级以上单位收藏的中医药古籍1.1万多种,较之1961年版增加了一倍多。当时正值国家卫生部下达了《内经》等10种经典医籍的校勘任务,其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开展了500种重要古医籍整理出版工作。该版联目在这批中医药古籍校勘整理和以后十多年中医药古籍的检索利用中发挥了独有的作用。然而,他们并没有感到大功告成,深知中医药古籍书目的编撰不可能毕一役而完其功。囿于篇幅和时间,该版联目收录的馆藏范围仅限于大陆省市级以上单位,各地的地市、县级相关单位收藏的中医药古籍尚未收入(如浙江省经过调查,就发现有400多种未见于联目者)。况且还有一批流失在海外的中医药古籍情况,当时也未在掌握之中。于是,在该版联目出版后的近20年来,以薛清录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联目编撰班子,尽管新老交替历经两代人,对中医药古籍收藏状况的调研和完善联目结构体例的研究,以及对已收中医药古籍个别著录错误的修正,则从未停止过。这就为《总目》的适时刊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两年前,借全国古籍普查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之东风,这部巨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收藏单位扩展到150家,收藏品种增至13455种,版本品种增加了3652个,文字多达270多万,并附有海外中医药古籍书目。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总目》的正式出版,则凝聚了我国中医药古籍版本目录学研究者30年的心血,而终于铸就了打开中医药古籍宝库大门的“利剑”!为此,中医界甚幸,中医药学甚幸。翻阅着这部厚重如古长城青砖般的鸿篇巨制,笔者在喜悦与赞叹之余,便是效法之心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书海啊.........
-----------好消息,但愿散落国外,民间的都能收集起来,出一部中医药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