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资料:《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一书已经在卓越网上架销售!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上上此书的封面:

-----------看了,还没有货
-----------上个目录来看看
-----------还没有货呢!!!
-----------哈哈,我先去订货先,抢先目睹一下,省的到时候没有了,李阳波先生可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
-----------我昨天刚刚在卓越网下了定单,当时显示是有货的。
-----------晕,我去看的时候就没有看到有
-----------嘿嘿,我已经拿到了,不过感觉没有什么,价格倒是高,39元
-----------内容别人让失望呀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前言

    李阳波从1968年致力于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直至1984年夏才将张仲景“五苓散”的来龙去脉搞通,并完成此书注释。而后在1984年6月至9月在南宁市沙井街73号—阴阳术数隐谦斋开设题为“中医概念及其由来”的讲座,用了150多个学时,参加讲座有广西中医学院原78级毕业生如刘力红,刘方等,还有中医学院教师王景宜,王广元,还有李坚、胡存慧、冼玉婵、陈始宁、谢中林、王欣、黄小鸣等,整个讲座是在宇宙自然的基础上讨论了《老子》、《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周髀算经》的著作里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由来与关系。
《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是根据李阳波注释的《伤寒论》及他的讲课笔记整理而成。
李阳波在注释《伤寒论》过程中,发现张仲景著书运用“运气学理论”,而且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发现了历代医学大师们在研究张仲景《伤寒论》过程中,没能做出全面正确的注释,是因他们均被“运气字说”里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魔变性所吞没。难怪清代大医学家叶霖所作的“运气之学,白首难穷”的惊叹是有代表性的。李阳波发现张仲景《伤寒论》是运气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后,从而埋首研究《内经》中的内经运气学理论,在搞清运气学理论后才能彻底全面的注释《伤寒论》。歧伯天师将奇门、六壬、太乙风角、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学说。仲圣夏将运气学说,裁为六经之辩。国粹博大精深,其根基在于神明奇器,苟不能摒绝后学、精一神明,化身奇器,非可谓导人子登峰造极,直可指诱人子欺世盗名也!《内经》重谈理论,强调规矩之道,而仲景首次将理论规矩如何具体应用到临床上,作了一个示范。伤寒论主要谈方剂的应用,他的示范作用就在于每个方剂的使用,都体现了阴阳术数构系的理论。
李阳波通过研究《老子》、《周易》、《内经》过程中,发现了中国的圣人们如何进行思辨的,从而建立“阴阳术数构系”的方法论。在对易、道、医相关的概念的研究过程建立“宇生观”的认识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对太极、河图洛书作出了一种还原性的解释,产生了“时相”这个新的概念,包容了传统文化里相关概念,也包容了现代科学里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思想式:一个守恒量是跟一个相位因子不变性密切相关系的。近2千年来,通晓仲圣:“神机妙算”唯有李阳波!
李阳波将《伤寒论》的112条方都有一一进行了药与病图像表达。建立了药图、命图、病图、时图,通过这个方法的训练,我们不但能够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熟悉了阴阳术数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对于中医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李阳波在解释仲景《伤寒杂病论》书名时。认为:“太阳这为病。浮脉,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为伤寒之总纲。“太阳之为病系指太阳寒水所产生病变、其初起之表现可分3类情况:一、浮脉,二、头项强痛,三、恶寒。太阳疾病初起,若见浮脉、头项强痛、恶寒,或三者但见其一者,均为伤寒。而其余六经见症则属于杂病之范畴。”
李阳波生前没能将他的著作出版,甚为遗憾、定数所然。但到2004年8月,由他的弟子刘力红整理出版了他的“运气学导论”,书名为“开启中医之门”。李阳波阴阳术数构系丛书三门“生命时相、象辞体系、心相工程”,是开启《李阳波时相学全集》之门。包括:1、李氏道德经2、李氏易经3、李氏黄帝内经4、李氏阴符经5、李氏伤寒论6、李氏相学术7、李氏风水学术8、李氏炼丹术9、李氏幻真术10、李氏房中术11、李氏医案全集12、李氏奇门遁甲等。将由他的弟子陆续整理出版。
在2006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七巧节”时,李阳波的“神授”,让我们将他《李氏伤寒论》(原计划用名)整理好交由刘力红出版。为了纪念李阳波甲子冥寿,《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由他的弟子李坚、黄涛、胡存慧整理出版,以慰其在天之灵。
弟子:黄涛
广州石牌暨南园
2006.08.15
李坚:《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后记

    先师把《伤寒论》的药、方、证全部放到阴阳术数构系的理论上,把它用图象来进行表示,当他把这项工作进行完以后,没有找出它们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发现这个严密的体系,并且能够进行严密的运算。而这个运算是应用我们的特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阴阳术数构系,应用阴阳不以数推象的方法。《伤寒论》的运算法则是通过象来显示的,症状是一个象,药物也是一个象,还有时间、方法等。在我们中医,谁掌握了阴阳术数的构造体系,谁懂得这体系更多的演化,更多的变化,他就可以成为中医的佼佼者。
    现在我们来看,右半脑是从自然中抽出模式(主宰思维)独特有益的思维,而文明是额叶的产物。额叶在中医的理论中属于阳明,因为阳明部于右,故创造活动主要是右半球,所以要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多刺激右脑。
    逻辑思维是西方的产物,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的产物。即用简单的线条刻划宇宙、社会,人的一切。故要学好中医就必须要利用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形象思维。通过简单图象来表示,天、地、人三者关系来刺激开发我们的右脑,从而启开自身的智慧及创造力。这就是先师创造图象表示法来解说《内经》、《伤寒论》的初衷。
    中医是一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的学问,故学中医者不应只局限于医病济世,更应用已知“七损八益”“善调阴阳”的知识来指导自身及他人的衣食住行,正确面对大自然四德有常与天常的变更,社会各层面有常与无常的情形,及与各色各样的人往来。如达到和平共处的境界,以达到调心养神固体的作用。即以中医思想指导我们在社会中如何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因儒家“中庸”与中医调和阴阳,阴阳平衡是有共通之处。如:先师在为他一位弟子胡传慧女士起的号为“胡执中”时所说一样,执中是源于儒家的“中庸”为不偏不奇之意是指人际、人事问的平衡术,而中医是讲人体自身及人体与外界的阴阳平衡术。故给你号为“执中” 一是望你能“善调阴阳”却病延年,二是望你能运用中医的平衡术于社会于人事从而达到和谐共存。由此可见中医思想对我们在社会、家庭中如何处理人际、人事之间的矛盾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正如先师的一位弟子王新民(现任南宁市劳动局副局长)说的:“以我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全靠跟李阳波师父学了几年医拾捡得他老人家一些皮毛并指导我在官场上、商场上打滚了二十年几年还感游刃有余。”由此可见学中医如同现正提倡以儒家为主的国学是一样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现在的中医难以发展,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中医思想是涵盖了整个传统的阴阳术数构系,并以此来指导人调和阴阳以养生为主,亦即未病先医,二、作为医者在察机过程中很讲究直觉判断,这样我们才能善用原有的知识结合判断,给予病者一份正确的病程平估报告。而要开发及加强自身的直觉判断力就必须要练功。而练功不但能开发正确判断力,还提高了人的意念力。因“医者意也”一个好医生在给予病人看病、开方他都必须精气神全程投入即开启他的意念力。而在煎药时除了讲究方式、方法外,作为煎药者亦应精气神全程投入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现在的医者家大多数都忽略了练功这一门必修课。三、是药工(跟不上或缺失),中医在药物的选料、炮制过程中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如某些补神藏的药物若用三蒸三晒、七蒸七晒、九蒸九晒制出来的虽同一样药,但它们的主要功能效就不一样了。三蒸三晒入肝,经以补肝的神藏为主;七蒸七晒入心经,以补心的神藏为主;九蒸九晒入肾经,以补肾的神藏为主。另外在煎药时亦应该治于表,治于里而定煎药时间,如:麻黄细辛用其治于表的话,一是其量必轻,二是煎药时间宜短(煮开几分钟即可);若用其治于里的话,一是其量必重,二是煎药时间必须长(三至六小时方可)。《内经》在(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为六府——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中之阴。”故麻黄细辛若用于治于表的话,就应量轻不宜久煎使其味薄气厚,呈清阳之气,发挥“清阳发腠理”的功效;若用于治于里,则应量重而必须久煎使其味厚气薄,走五藏、六腑,泄其病邪之气。四、内外并治为先师特别强调的,若是因气立引起的病尽量用外治手法解决(包括:针刺、炙烫、外洗等)尤其是14岁以下的小朋友用外洗法治疗气立引起的病效果最佳。若是由神机与气立引起的病亦应以外治来辅助内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此书能得以集成,首先应多谢王景宜——王老先生。就因他在今年“五一”期间对我们说了一句话:“你们应该出一本《李氏伤寒论》才对。因你们师父生前曾用他独有的注释法续条对他的弟子们解说过。”这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故在他的提示下,我们开始搜集有关资料,而在这过程中喜获由李玲玲女士、黄小鸣先生献出他们收藏多年的有关资料,在此我们衷心感谢他们。
    由于我们的专业水平有限,在编集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漏,望读者多多海涵
相关文章
 当归四逆汤中通草应用识误
 脂肪肝和高血脂,浅表性胃炎 求助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道家精气神自然疗法”系列----2、气质的
 肾虚精亏证
 猪苓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