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气功导引:入定修炼的层次及内涵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定修,就是在沉沉的静定中去探索、证验肉身中的真我,寻求生命的究竟,并由此觉悟宇宙的真谛。

  上乘修炼都离不开定修,静定的深浅可以检验修炼功夫的高低。只有深入大定,才能看到世界的深层结构,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隐形世界,只有进入寂定,才能修成神通。即所谓定能生慧。

  定修又是进入“十字街”状态的根本途径,即意识清醒,身体熟睡的状态。此状态才是元神自由出入多维空间的最佳状态。

  大家看了这篇帖子后,就可以对定修的层次、定修不同阶段的身心效应、功修效果、以及如何辨别你所达到的层次心里有了底,有了标准。今后,再遇到各种定修中的反应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定修的层次

  佛门有四禅八定之说,道家有坐忘、定观之论,虽最终的层次与境界无异,但对全程的叙述却有详略之别。我们以四禅八定为主,介绍定修的层次。

  四禅八定是定修中依次升进的八个层次。

  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又称四禅定。除此之外,还有四空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起来共有八种定。注意:不是四禅加八定。为了记忆方便,你也可以将其记为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七层、八层。

  这八定不是定修的全部层次。按佛家的分法,它只是世间禅的层次,除此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出世间禅,亦称清净定。如此说,定修的层次就有九层了,即四禅八定与清净定。不同层次的定,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身心效应,亦有不同的功修效果与标准。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

  二、定修内涵

  (一)初禅层次

  1、身心效应

  在初禅层次,生理上有冷、热、胀、饿等感觉。有的人练功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越来越能吃了;或者这冷、那凉;或身体某个部位热、胀等。这是初禅阶段的标志,大家今后可不必惊怪。对师父来说,则可知道徒弟修到哪儿了,下一步该往哪走。它犹如进行性光修炼时的光标一样。在生理方面,入初禅者,还有时饮食、睡眠皆可有可无的现象。

  初禅层次在心理上有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的知觉状态。呼吸可逐步达到不呼不吸,但毛孔还在呼吸,脉搏还在跳动。心中会发生无比的喜悦,身心如坐虚空。能自然恬淡无欲,不起贪欲、嗔恨、忧戚等不良情绪。

  初禅以上层次都有上述这些身心效应。

  2、初禅的四个过程

  最初,是从多散乱逐渐达到少散乱,不分心,不乱想,心渐虚凝,把意识定下来。身体自然端直,不觉疲倦,这叫“粗定”。

  接下来,心意转细,自然明净。这叫“稳住”,又叫“细住”。

  再下来,心更明净,毫无沉散,任运不动。甚至可以一坐数日、数月,但定中仍能见到身体、床座的存在。这叫“欲界定”。

  最后,进入坐中不见头手床座、身心轻安犹如虚空的境界。所谓“心轻安”,是指自主其心的能力大大加强,能遣除、降伏贪爱忧喜等烦恼,心不被细重烦恼所缚,因而恒常轻松、安适、愉快;所谓“身轻安”,是指身中内气充盈、身体康健、精力充沛,自觉轻快舒畅,并常享受先天之炁所生的快感。这个叫“未到地定”。

  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可能出现两种障碍,影响正定。一是“定心过明”,在定中可见各种光色、日月星辰;或一日至七日不出定,在定中出一些神通,如预知、天眼、天耳等;二是“定心过暗”,无所觉知,有如熟眠。

  3、初禅最后阶段的正定标志

  初禅进入最后阶段有两个标志,一是“八触”,即八种定修反应;二是“十功德”,即十种功修效果。

  所谓“八触”,就是定力加深的过程中,渐觉身虽存在,但轻如云影,身体出现动、痒、冷、暖、湿、滑、轻、重等八种感觉。

  动触,就是身体忽然动摇起来,或自觉有动摇,而从外表看并无动摇。

  痒触,就是浑身痒如虫行,这时要忍住。

  轻触,即感觉身轻如云,有飘浮感,甚至真有人腾空起来。这时,不要紧张害怕,也不要兴奋,要顺其自然。

  重触,即身如重石,有沉实感。

  冷触,身冷如冰。在发冷时,要有一个信念,想着很快就会发热的。事实上,冷过就会热。

  热触,即身热如火。有人是一开始就热,也有人是冷后再热,这是体内增阳化阴的过程,是功夫上升的标志。

  涩触,即身体粗涩,宛如树皮,全身好像被捆着,眼睛也涩,舌头也涩。

  滑触,即肌肤细滑,身上、脸上都光溜溜的,觉得很舒服。

  八触与气冲病灶不同,它是心意转变在身内引起的感觉变化,修炼者对此要泰然处之,不必惊慌。

  八触过后,就会出现十功德反应,即十种功修效果。这十种功效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

  空,即虚豁无碍。

  明,即明净犹如镜月,脑屏显像。

  定,即“一心安稳,无有散动”。

  智,即没有疑惑。

  善心,即出现惭愧、敬信的心态。

  柔软,即心性远离粗犷浮躁,具有自主力。

  喜,即定中生悦、欢喜。

  乐,就是进入欢乐的状态,妙悟就从这个时候产生了。

  解脱,即摆脱了贪婪、自负、以及悲观,或者骄傲、嫉妒、粗暴等,决心不再干假、丑、恶的事,心情特别好。

  境界相应,即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种状态下保持住了,能自我控制,能不被八触所扰动。

  初禅八触与十功德各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比如动触中的动摇若太大,就是为太过;十功德中的“空”,若寂绝致无知觉,也为太过;“定”者,如若捆住不动,也为太过。

  入初禅后,经常尝受到高于欲界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的快乐,故能转变心理状态,自然超离欲界;又因身心寂定明净,禅触自娱,可以不睡觉,饮食需求量也大大减少。

  初禅虽然寂定,但仍有思察推理及深度观察,并对禅触有分别能力,心还不能完全寂静。初禅与气功学所说入静的中级以上层次相近。若与道家内丹修炼套比,此阶段的修持要做到炼精化炁。

  炼精化炁是内丹修炼初关的内容,与佛家初禅在层次上有相似之处。

  内丹修炼的初关阶段,出现的身心效应,在生理上发生“马阴藏相”的变化;心理上则是自然离欲。这也是炼精成功的标志。其内容则是在静定恍惚中采取先天元精,行河车运转,即“小周天”。基本上属有为之法,重法度规矩,有采、封、炼、止四过程及要诀。

  内丹修炼初关阶段的正定标志及功效是:

  静定至“杳冥恍惚”之际,身体某部位忽然一动,阳炁生发于下,其功效则是产生了炼精的药物,即先天一炁。

  在转小周天时,出现“阳光三现”,“马阴藏相”开现,丹田中火珠成象,其功效是大药炼成,仙胎结就。

  在内丹修炼中,静定的各种特征也是各种工序下手的火候。

  内丹修炼中关阶段是炼炁化神,这阶段分为大药过关服食与守中两段功夫。大药过关服食,实际上属炼精、炼炁之间的过渡。一般只需七天。这七天的静定中将出现六根震动的现象,即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踊鼻搐。这六根震动与佛门初禅层次的“八触”、“十功德”在动相上有类似之处,只是层次略高于初禅,但又低于二禅。可以把它勉强归于定修的第一层次,即初禅层次。

  (二)二禅层次

  1、身心效应

  进入二禅时,身心的效应有四种现象:

  (1)内净。指内心更为明净,不受思察推理、深度观察等意念的扰动了。

  (2)喜。此喜不同初禅的依身触而生之喜,此喜是在心的内净后,从内心自生,不籍外缘,有如泉水不断涌出,修炼者得此身心喜乐而喜悦庆幸,较之初禅更为深刻。

  (3)乐。指在喜中受恬淡怡悦之乐,有如从暗室中出来后,见到日月光明,其心豁然明亮,身心自然轻快无比,绵绵常乐。

  (4)定。即一心不动。气息极为微细,似有似无。不再思察推理,不再深度观察。这个阶段你让他提问题,他也提不出来了。

  2、二禅的主要特征

  喜悦是二禅的主要特征,所以二禅又叫“喜俱禅”。

  3、二禅的境界

  从有思察推理、有深度观察的境界,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是口头的高兴,而是对一切众生,自己内心都是祥和的。慈祥来自内心自然的流露,而绝非勉强。一个人,如果不高兴的状态持久了,整个身体就会僵化,气脉就不通。进入二禅后,修炼者已脱离了整天想问题的状态,心中无比喜悦,这就是二禅的境界,佛门管这个叫“念”,管二禅的境界叫“念喜”。

  4、内丹修炼与二禅定修的相应比较

  二禅与三禅的定修层次相当于内丹修炼中关阶段炼炁化神的部分内容。若类比气功则相当于高级层次。

  内丹修炼中关阶段,先是大药过关服食;之后,身中诸脉自然开通,生理上发生质变,有延年益寿,祛除寒暑之效,称为“地仙”。继续行功,则开始炼炁化神,进入十月关。

  十月关的功夫,称为“守中”。“中”就是不偏不倚、不空不有、虚空的意思。至此心已大定。虽名守中,实乃无为之守,不需起心用意,不拘守,只要保持常静常觉,不使昏睡。守中的下手功夫则是凝神微微寂照黄庭(中下二丹田之间的虚境)。十月关的这些特征及境界与二禅非常相似。但由于十月关又细分为十个月的内涵,故需细观十月,观逐月的功境,才能细辨哪个月与二禅近似。

  守中十月,静定渐增,前三个月,能感觉到炁在脐轮虚境微动;四五月间,则炁定,饮食渐减,元神自灵;六七月间,昏睡全无,常定常觉,心生不灭。至八、九、十月间,寂照功深,百脉俱住,呼吸全无,进入真胎息,阴炁尽消,纯阳之炁与元神凝结,炼成“阳神”。看来,守中十月的前七个月与二禅层次相似,身心效应、境界都有相仿之处。

  这个阶段可称为定修的第二层次。

  (三)三禅层次

  1、身心效应

  进入三禅时,身心的效应有五种现象:

  舍。指舍离二禅层次由定所生身心之喜的纷扰。

  念。指能自觉地守护所得之定。

  慧。指能以合宜的方法调心,不沉没、不迷醉,勇猛精进。

  乐。指绵绵之乐从内心生,遍满全身,心乐美妙,不可言喻。这种乐是世间乐中之最。有许多修炼者,进入这种功境后,不愿意出定。多数人只觉得练到这种程度比什么都快乐,但到底怎么快乐讲不明白,说不清楚,只知道用什么换,他都不干了。这种感觉超过任何欲乐。

  定。指虽然证得了恒久的绵绵之乐,但并不执爱贪恋禅定之乐,其心寂然不动,不为喜乐所扰。

  2、三禅的特征

  三禅的主要特征是“绵绵之乐”,故三禅又叫“乐俱禅”。

  3、三禅的境界

  进入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只守着一种境界,即“觉知身乐”。这即是内丹守中时的感觉。进入三禅后,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也就是内丹修炼中的炼化阴渣、增阳化阴阶段。进入三禅才能从根本上祛除疾病。能到三禅很不容易,要积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证得三禅,则能“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就是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

  4、内丹修炼与三禅定修的对比

  前面说过,内丹中关的炼炁化神,在进入守中十月时,前七个月可达到守虚空、二炁俱定、心生不灭、元神自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亦即二禅与三禅的总体境界。因修持目标与法门的不同,在这些功境的细述上,各有侧重,只能是大体类比。总的来说,二禅至三禅的功修内涵完成了内丹修炼的炼炁化神。

  这个阶段可称为定修的第三层次。

  (四)四禅层次

  1、进入四禅后,身心的效应出现四种现象:

  舍。指自然舍离三禅层次中的身心之乐的微细波动。

  念清净。指心离诸念,明照无垢。

  不苦不乐。指超越苦与乐两种不寂静境界,即苦乐双离。

  定。心极寂静,有如明镜止水,无所依傍,离任何干扰。对境遇缘,待人处事,定心不乱。因心极寂静,呼吸亦随之而止。

  修习四禅而得空寂定心,再修世间的五神通及出世间的禅法,皆易成功。释迦牟尼即依四禅,定心修观而成佛。故称四禅为“根本禅”,“不动定”。

  2、四禅的特征

  舍是四禅的主要特征,四禅又名“舍俱禅”。

  3、四禅的境界

  四禅的境界是“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从生理角度看,呼吸停止了;从心理角度看,已证得没有苦也没乐,没有忧愁,更没有郁闷。但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还是“念”,所以还要调整呼吸而生心寂,身心内外一片寂静,好像融化于虚空。

  内丹修炼与四禅定修的比较:

  内丹修炼的上关为“炼神还虚”。先是移神、温养,然后出神。出神后,守中乳哺,体证虚空。

  从“炼神还虚”的内涵以及中关守中十月的后三月的“寂照、胎息、成阳神”的内涵来看,这两段合起来,与四禅层次相仿。途径、措施不同,但最终都是炼神还虚。

  这个阶段可称为定修的第四层次。

  以上四禅均属欲、色两界的修法。自古以来,佛学向来有三界之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的“欲界”,为营营扰扰的世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尤以男女色欲为主。“色界”的位置处于欲界之上,是离欲众生的处所。“色”的含义是物质,是物质世界。“无色界”处于色界之上,是只有意识但无形色众生的居所。因其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就修炼来说,三界是指有情众生赖以存在的三种境界,是思想意识、生理心理活动所达境界的反映。以人体喻之,则心窝以下为欲界,心窝至眼为色界,由眉以上为无色界。四禅中的初禅层次是欲界的定修法;二禅、三禅、四禅则是色界的定修法。无色界由于尚有精神意识存在,故还有四种层次上的差别,佛家将其细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于是在定修上,也就提出了这四种境界的定修内容及标准。现简述如下:

  (五)空无边处定

  经过四禅的定修,修炼者已厌舍色身,一心观想广大虚空,超越四禅而进入空无边处的境界,在这个层次上的定修,叫空无边处定。

  其达到的境界是,心念明净,远离苦乐等感受,在深定中唯见虚空,感觉不到自身及世界的存在,脱离了“色界”身体与物质的束缚,无碍自在,精神如“笼破鸟飞”。

  (六)识无边处定

  在空无边处定的基础上,再继续内观心识,把虚空无边的观念也灭除,即内丹修炼最上阶段的“粉碎虚空”,于是便进入识无边处的境界。在这个层次上的定修,叫“识无边处定”。

  其境界是,在深定中不见余事,唯见现在的心识,念念不住,识虑广阔,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无量无边,并于定中回忆起无量无边的已灭之识,而未来将出现的事物与认识也尽悉在定中展现,所谓追眼、预眼功能,就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七)无所有处定

  在识无边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心,又发现心识亦无所有。可谓层层深入后否定之否定,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认识,是定修境界的不断升华。心识亦空,心识当然也就没用了,所以无所有处又叫不用处。在此层次定修,就叫无所有处定。

  其境界是,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怡然寂绝,诸想不起,身中诸脉及心脏跳动亦皆停息。

  (八)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无所有处定的基础上,再继续精进,发现“无所有”的观念亦空,由此便超越无所有处定而进入三界定境的顶峰。为什么叫“非想非非想”呢?在此定中,已离“无所有”的念想,这叫“非想”。但还有一些细微观念存在,未离绝一切观念,比如“非有非无”等,这叫“非非想”。合称“非想非非想”。在这个层次定修就叫“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三界定境的顶峰。

  此处的境界是,泯然寂绝,心无动摇,不见有、无相,怡然清净,如涅槃相。

  无色界的四定,又称“四空定”。其定修程序从证修的实际情况看,并不一定是四禅以后的次序,即与四禅没有程序关系。直接修顿法的人,也可能一步就证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四空定虽然寂静,但定多慧少,故不能将此作为修学正道的基础。只能作为上根器人的顿修之法。而四禅定都有严谨细密的修习程序,可逐次由浅入深修习,适合众生普修。

  四禅定和四空定均为世间定修法。出世间法则是清净禅,亦称最上乘禅,是断尽无明烦恼、得以成佛的禅,也是佛家定修的最高层次。其境界与道家定修的最高层次“炼虚合道”殊途同归。


----------- 本帖最后由 泽灵 于 2013/7/13 00:04 编辑 www.med126.com/jianyan/
喜欢就拿去吧 发表于 2013/7/12 12:42
定修,就是在沉沉的静定中去探索、证验肉身中的真我,寻求生命的究竟,并由此觉悟宇宙的真谛。
...

四禪八定屬於世間禪,連佛家的小乘禪都沒到,最多只能稱從印度來的世間禪。佛門雖然也用世間禪,但是用了佛教不共的慧觀,也就是要用佛門小乘慧和大乘初門慧來觀,利用世間禪之定,定慧等持才稱得上佛家的的出世間禪(屬小乘禪和大乘初門禪)。而佛家大乘禪主體是借眾生性固有之定,自性本定故,又稱頓教禪,路數完全不同四禪八定。古人謂讀世間千書,不如楞嚴一部。這類似是而非的著作最好不看,細讀楞嚴經,這裡頭的勾當就明瞭了。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呵呵,我看你又到这篇帖子里回帖,我就感到好笑,我早已见过你回帖是一篇接一篇的,没完没了。这是大师的作品,我不会和你争什么,到此为止。
-----------
喜欢就拿去吧 发表于 2013/7/13 01:32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呵呵,我看你又到这篇帖子里回帖,我就感到好笑,我早已见过你回帖是一篇接一篇的,没完 ...

如今"大師"多了,還有自稱已獲"無上"。這種連常識都沒搞清的垃圾文就別拿來誤人誤己了吧?
----------- 本帖最后由 喜欢就拿去吧 于 2013/7/13 08:24 编辑 www.med126.com/pharm/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呵呵,我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你错了。是你的回帖在誤人誤己不说了。
-----------
喜欢就拿去吧 发表于 2013/7/13 08:21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呵呵,我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你错了。是你的回帖在誤人誤己。不说了。

你我上貼子都不是為自己,都面向大眾。我回貼也不是針對你個人,對事不對人,錯的就是錯的。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本帖最后由 喜欢就拿去吧 于 2013/7/13 10:32 编辑 www.med126.com/wsj/

回复 泽灵 的帖子

我知道你回帖是对事不对人,不说了
----------- 本帖最后由 少阳 于 2013/7/13 13:24 编辑

这个比较挺有意思。
这些是定了,那么关于观智,道家有什么见解呢?

-----------回复 少阳 的帖子

这个问题我也不清楚,谢谢版主关注。
相关文章
 成角旋转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紧急求助:宝宝高烧不退
 参苓散(《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庄氏家传
 民间中医发展构想(征求意见稿)
 积聚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