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名医陆广莘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名医陆广莘 2006-3-7 12:27:00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导演小史带我和他那位学中医的漂亮老婆去见陆广莘的那个并不遥远的初春的下午,那个下午北京刮着小风,天上有云彩,路上有行人。我们在北京东边的左家庄一带,按照陆老预先告诉的地址,打听了十来个人,转了七八个街口,寻找了半个多小时,最后终于在左家庄北里一幢五层暗红色旧楼房里,敲开了中医陆广莘家的门。开门的就是陆老本人,一身居家休闲服装,气色不错,声音清晰,眼睛明亮,看不出已近八十高龄。导演小史觉得陆老的状态有点像他曾经做过的那个性学专家刘达临,我也按奈不住地喜悦起来。因为就我们掌握的相关资料来看,陆老讲“中医”这个选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绝对有他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拜访他的目的其实只有两个:其一是看他的身体状况,判断他的演讲与口才,因为我们毕竟是一档以嘉宾的演讲为主要内容和看点的节目,嘉宾的演讲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节目的成败,所以面对面拜访嘉宾应该是“大讲堂”的工作程序之一;其二是想与他沟通节目的主要内容。

有意思的是,看上去气色不错的陆老,交谈不到五分钟,我就发现,他的左耳有些背。我以前也拜访过德高望重的耳背的嘉宾,比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项昆,比如,刚去世不久的著名舞蹈艺术家戴爱莲女士等等。这些老人们,人生的色彩足够传奇,个人的品格也值得敬重,但是,如果想邀请他们来做电视谈话类(访谈)节目的嘉宾,却要慎之又慎。因为耳背带来的后果是,由于现场不能很流畅地交谈,也就无法形成很好的“谈话场”,节目也就很难出彩。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戴上助听器,可有的老人又不习惯戴助听器。因为有了以往的经验,对于陆老耳背的问题,我就特别注意。在他不大的会客厅里,我试着用不同的音量和他交谈。还好,虽然他时不时会用手捂着耳朵,身体前倾听我们讲话,但总的来说,交谈还算流畅。我确认,陆老虽然耳背,节目录制是可以完成的。

接下来我们和陆老沟通了节目内容。奇妙的是,看上去有些耳背的陆老,讲到中医,讲到中医的传统,那是相当地滔滔不绝。从近百年来中医遭受的灾难到中医的传统再到中医的出路等等,近三个小时的谈话,他似乎还意犹未尽,而我们几乎插不上嘴,也不需要插嘴,因为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对“中医本质”最为透彻的一次梳理。唯一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谈到中医百年来遭受的灾难时,陆老居然“骂”起人来了,“骂”的还都是些我崇拜的著名人物,比如康有为,陈独秀,比如,胡适等等。他说:这些所谓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在各自分科的领域里,固然很杰出,很优秀,可他们并不懂得中医,因为他们不是“中医学家”。然而,正是这些不懂中医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们,关于“中医是不科学的”所谓“真知灼见”,不仅影响了大众对中医的态度,而且影响政府的决策,导致中医遭遇百年灾难,迄今也仍然被扭曲着。他也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但中医超越科学。

录像那天,天气有些冷,陆老穿一件灰色长呢大衣到了现场。按照惯例,每一个到“大讲堂”的嘉宾录像前都要在我们特制的留言薄上留下墨宝,我记得陆老写的是这四句话:

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自强不息,超越兼容。

他说,这四句话就是“中医”的出路。依我看来,这不仅是中医的出路,不也正是我们“大讲堂”的出路吗?
-----------谢谢楼主提供的对陆老生动的描述
相关文章
 三妙血(《卫生鸿宝》卷四)
 历代本草汇编“土鳖虫”
 八法
 乌梅丸(《圣惠》卷五十二)
 白鹰粪散(《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清心说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