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岭南中医--广东医学求益社小史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广东医学求益社小史

·谢炜南·

  广东医学求益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中医学术团体,六年后改组为广州医学卫生社。它对广州以至广东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都起过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成立的历史背景及经过

  19世纪30年代以后,外国教会医生(主要是英、美两国)相继到广东各地开设医院,举办医科学校。一些曾到外国留学医科的中国青年医生,不少在广州执业。到19世纪末,广州已开始形成了中西医两种医学、两支队伍并存的局面,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中医药的出路何在,也使中医界人士感到彷徨。另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中的爱国思潮逐渐发展,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东医学求益社应运而生。

  广东医学求益社的发起人黎棣初、李熲臣、罗擎硕、罗熙如等11人都是世医或儒医,平均年龄43岁。其中黎棣初是“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秀才统称“监生”),罗熙如是“岁贡”(每年从府、州、县选送到国子监肄业的秀才),并有“五品顶戴选用按察司”的衔头。该社《规则》首条即声明:“实欲振兴世界医学,并保存中医国粹而设。”该社《课艺留稿五序》更称:“医学分科古略而今详,中疏而西密;论形则以剖解为实,论气化则以灵素为精。欲合中西一炉而熔铸之……”他们的学术思想与当时社会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是接近的。

  由于其主要发起人均属南海县神安司人,故该社在1906年设址于横江圩。随后,社址迁至广州市仙湖街的罗明恕堂,即罗熙如医馆。宣统元年(1909)初,租得城西十二甫中约一大屋为新社址,并于是年农历二月十五日(3月6日)举行开幕礼。由于该社是以绅董户部主事易兰池为首联名具呈两广总督张人骏申请立案的,开幕当天,张人骏还派出专员参加,并代表他致“训词”,由此亦足证该社活动获得当时广东官方之支持。据查,清末广州尚未见有其他医学群众团体,在江浙影响较大的“神州医药会”建于1915年,也晚于广东医学求益社,故“求益社”当是中国第一个中医学术团体。

  据该社开幕时,张人骏之“训词”称“广东医学求益社”,而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八日广东提学司沈曾桐批准立案之《照会》则称“广州医学求益社”,该社名称由“广东”易为“广州”,可能就是从此时开始。

二、组织情况

  根据该社《规则》,不拘何处人士,如愿服从该社社例,并有社员一人介绍,均可随时加入该社。社员人数“照警局社会事例限收三百人为额,满后可否增加,禀请政界定夺”。但据该社《课本》所列《同人录》统计,加入该社的社员从1906年6月至1912年12月汇计前后共五期达354人,已超过原300人的限额。社员分布除以广州及南海县为主外,遍及省内新会、四会、三水、中山、顺德、番禺、增城、东莞、宝安、开平、阳江、乐昌、韶关、新宁等县和广西梧州、香港、澳门,甚至远处南洋暹罗(泰国)。在《同人录》列有年龄40岁以下者占58.74%,51岁以上者仅占13.86%。可见在该社社员中是以青年中医为主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社员中除绝大部分是中医外,有曾出洋留学甚至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西医,如第二期社员、开平县人余剑南曾出洋留学,第四期澳门社员张驰南是美国医学博士;也有当时广东公医学堂的肄业生,如第五期社员任颂勋、任祯若,实开中、西医同时参加一个医学团体,共同研讨中医学术的先河。

  该社领导人选,由社员投票选举。据现有1909年开幕大会选出的社长、副社长名单,社长为黎棣初,副社长为罗擎硕、李熲臣、罗熙如等10人。而当年编印的《广州医学求益社课本》仅署社长黎棣初之名,可知该社自创立至1912年,主要由黎棣初负责。

  该社经费来源,均来自社员的入社基金及捐款,定期向社员公布收支情况。其他各项制度也较具体和完整。如会议制度原规定每月若干次。课文的出题、发题、收卷、阅卷、公布评阅结果等均有具体办法和时间。前后共举行58次课文评定,每年10次以上。

三、主要活动内容及概况

  该社活动自始至终均以举办“联课”为主,次则为附设“赠医局”及“阅医书所”。

  联课 社员按该社所出之题目,撰写文章(称为“课卷”)。该社《联课小引》说:“我辈或闭户著书,或悬壶拯疾,顾不可集众思、广众益,以预储实学欤?!夫玉虽畸异,非攻错不发宝光,木虽轮?,非斧削不成伟器。凡我同人,宜互相砥砺。矧医者,仁术也,联课者,文事也;所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又孰有急于此者。”每“会”均出题三道,并规定第一、二题以《神农本草》、《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书为限,不得从诸子百家中拟题(作者在文中引用诸子百家则不受限制)。第三题则不拘古书,即时证及西医学均可命题。自1906年该社创建至1912年12月止,“联课”活动共举行58会。

  赠医局 于1909年开始附设于该社新社址。初期聘任两名医生驻诊,后期改为由社员公举一人为驻堂医生,除负责诊治病人外,并兼理该社学务,实为社长之助手。

  阅医书所 1909年该社迁至十二甫中约新址后设立。对社员之间藏书交流,互通有无,无疑是有利的,也是当时的一件新鲜事。

四、对广州中医事业的影响

  广东(广州)医学求益社虽历时仅六年半,但对广州市以至广东省中医事业的发展,却有着深远影响。

  一是为广州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如30年代位于广州名中医之首的黄焯南(原在江门开业)、著名皮肤疮疡科中医罗积庭(原在南海县石湾开业),均是在青年时期入社,在该社培育下成长的。广州第一代中医学校教师骨干陈汝器、麦冠苹,也是该社“联课”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几乎每“会”都有文章入选,且越往后名次越高。该社后身“广州医学卫生社”仍照例开展“联课”,早期社员如陈月樵、鞠日华、刘福谦、吕安卿、邓鹤芝、郭梅峰、吕楚白、周植之等,均为广州市的一代名医。

  二是孕育了广州近代中医学校和中医医院。该社创建时即计划开办医学堂及留医所。该社发起人罗熙如于民国初年在广州十八甫冼基西创办了“广东医学实习馆”,与此同时广州医学卫生社陈月樵等也创办了“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在当时都可以说是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祖传、师传的新型的中医教育机构,也为以后创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光汉中医学校准备了条件。1924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光汉中医学校开办后,也都相继设立了广东中医院和光汉中医院,作为学生临床实习的基地。
相关文章
 加减回阳汤(《揣摩有得集》)
 传承:拔罐法治疗儿童抽动症
 电击伤(触电)
 
 请教各位前辈!!!(突然感到身体无力,睡不好
 梨甘饮(方出《本草纲目》卷三十引《简易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