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北京中医学会史略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郭天玲

【摘    要】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政府及中医自身的原因,中医事业的发展举步艰难。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直接深入中医内部组织领导北京中医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广大中医认识到只有摒弃门户偏见,组织起来,中医才有光明的前途。1950年5月30日北京中医学会成立,成立后在预防、针灸、科研、出版和中西医结合各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北京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中医药学会经过多次易名,至今建会50多年,凝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学会在册会员由建会时的500多人发展至4360多人,团体会员单位81个,专科专业委员会25个。
【关 键 词】北京中医药学会; 医史; 综述
【作者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课题,课题号:02-03JP07 作者单位:100010,北京中医管理局  
    北京中医学会成立于1950年5月30日。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不久,在党和中央卫生部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她的成立是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新形势下中医药发展的必然结果。
1  历史回顾
   近百年来,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的覆灭,以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自命为科学的文明先生夸大了东方文化的落后性,把某些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香定,更将中医视为腐朽拒于“文明”之外,采取消极不理不问的态度。更有甚者,从北洋军阀到国民党政府,都极力主张消灭和取缔中医。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中医事业倍受挫折。中医药作为传统科学文化的代表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北京以施今墨、孔伯华等为代表的中医前辈曾向这股逆流据理力争,同时极力把中医向科学道路上推进,先后创立了华北国医学院和北平国医学院,培养中医千余人,为北京中医积蓄了重要力量。
   到解放初期,北京市内外城9个区,180万人口,中医开业医师约为1 200余人。多集中在商业繁荣、人口稠密的地区,居民区次之,贫民区最少。据专科分别统计,普通内科占66%,儿科、妇科、外科、各占20%,针灸科占10%,正骨科占4%。
   过去执业中医,大半由于生活贫困,收入甚少,
其中能以医业长久维持生存的,只占十分之三四,行医并且兼业者(药商、教员、公务员)占十分之二三,其他则长期动荡,很难固定职业。
   “北京中医多”是句俗语,也是一个事实。中医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旧式类型的太医院御医;官派类型的官医院官医(民国初年有内外城官院,中医为首长);南派北派类型的某地名医(如沪名医、津名医);名医的子弟类型;国医学院毕业生的新中医类型;爱护病人、品质高尚、不图名利的群众医生类型;宣传夸大,包治百病,只顾金钱、不顾病人生命的江湖医生类型;秘方诀窍、永不公开、固步自鞋、自以为是的保守类型。各种类型中医口授师承,各具衣钵,中医学说纷纭,莫衷一是,形瞒下膨镕一,高虚涩沙的状况。同行是冤家,也是群众称道医界的一个总的现象,中医藐视西医,西医非难中医,中医排斥中医,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团结与进步。
   追溯历史,中医界中曾经不乏志士仁人,为引导中医走向科学和光明前途而不遗余力,其中结成中医团体就是一种主要形式。中医学术团体曾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明代隆庆二年即1568年,在北京,由徐春莆等发起和创办了民间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宅仁医会的成员多为集于京都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医。先后人会者46人。医会以探究学术奥秘、提高医疗技术、讲求医德修养、深戒徇私谋利、会员间真诚相营、存善去过、团结互助、患难相济为宗旨。医会开中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团体之先河,显示了中医药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医学师授徒承的特点及历史社会诸原因,“一体堂宅仁医会”之后,较有影响的学术团体,在历史上未见记载。直到19世纪末中国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各种学术团体应运而生并活跃一时。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曾提出“仿西学,建学会,广人才,振中国”的主张,梁启超发表著名《论学会》一文,文中写到:“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国群曰议院,商群曰公司,士群曰学会。而议院、公司,其识论业艺,罔不由学;故学会者,又二者之母也。”这两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学会的作用和地位。20世纪初比较有名的学术团体是几位留美学生发起建立的“中国科学社”。其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其图中国科学之发达”。
   当时中国南北各地也相继创办了中医学会和医药学术团体,出现了一些自发的中医行业性组织,如中医师公会、中医学会、中医联合会等。1905年由外国留学归国的医生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这对当时的中医是一个启发。
   清•宣统二年(1910年)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奏称京都创办“医学研究会”,获准立案。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医学会和学术团体日渐增多,有以整理、研究和发展中医学为主要宗旨的中医学会、研究会,如神州医药总会、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等;有以沟通中西医学、发展或提倡中医科学化的中西医学研究团体,如中西医学研究会、中西医学研究社、中医科学研究社等。这些学会和学术团体,对于推进中医学术的研究、交流,维护、发展中医药学,做出了许多努力和贡献。
   1911年,成立“北京中医学社”,当时多由清朝太医院太医组成。1928年,国民党政府对其进行了改组,1937年汪精卫政府将其包办,1945年由国民党接收并新建为中医师公会。中医在形式上有公会、有团体,实际上公会不能给会员进修研究的机会与条件,而会员除交纳会费以外,形同虚设,并未开展什么活动。1947年施今墨、孟昭威等十余人曾发起成立“中国医药学会”,旨在集中西医界同志于一道,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以期发皇旧学,融汇新知。并拟成立学术研究组,发行定期医药刊物,设立义务诊疗所,成立医学进修班,改良制造国药等,推动中医发展。但此举遭北平市政府社会局驳回,最后不得不从名义上挂靠在已立案的“世界科学社”下,以求得中医药学术的研究与发展。民族的衰败导致中医药的劫难,中医药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国民党的政策严重挫伤了中医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阻碍了中医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从此打开了社会进步的大门,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群情振奋,百废待兴,中医界也和全国一样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1949年10月,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指出,要团结全国中医,帮助中医提高技术以为人民服务。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烟结中医,提高其政治觉悟和学术水平,打破其无组织、不团结的现象,直接深入中医内部,组织领导北京中医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当时具体负责的有卫生部医政处鲍敬桓处长、中医科潘兆鹏等人。他们采取发动指导支持的方式,让中医同道自己去争取团结中医群众,依靠中医先进分子进行宣传组织工作,建立牢固的群众基础,同时培养领导骨干,树立权威的领导中心,并给以必要的建议与指导,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工作逐步展开。同时使广大中医认识到在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只有摒弃门户偏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中医才有光明的前途。建立中医自己的组织被提上了日程。
2  学会成立
   解放前,北京中医的组织,在城市是庞杂而不健全,存在宗派门户,力量对消,阻碍了发展。因此北京中医学会组织之初,就首先研究了北京中医的组织现状与相互关系,发动素孚众望的中医师,辅以对中医有研究的西医师,组成筹备会,共同协商,邀集各个派别的先进分子民主制订会章、吸收会员。1950年2月27日,中央卫生部主持召开北京中医座谈会,到会的有赵树屏、赵锡武、潘兆鹏等21人,以及对中医有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院2位教授。会议决定成立北京中医学会。
   1950年3月2日召开第1次筹委会。由孟昭威、李涛、潘兆鹏、于道济、哈玉民、马继兴、赵树屏7人组成章程起草委员会,制订中医会章草案,定为中
医学会共同遵守的组织纲领与工作方向。章程共7章21条,于3月14日全体筹委会逐条讨论通过,并分别呈送中央卫生部及北京公共卫生局、民政局,请予立案。章程规定,凡本市开业中西医,领有正式执照,由会员介绍经过审查以后,可成为学会会员,第1期审查合格的有220余人。中医学会筹备委员会积极组织会员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宣传应该统一组织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为人民服务的重要。2)提高对中央人民政府号召中医团结进修技术的认识。3)提出对会章草案的了解与意见,对提名候选人的意见,以便筹备会讨论修正。4)对比解放前后对中医的不同态度,提高认识。由于实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主办法,筹委会有组织有步骤的推动中医改革,振奋了中医同仁的革命精神,经过3个月积极筹备工作,北京中医学会成立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1950年5月30日,北京中医学会于欢欣鼓舞一片掌声中,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宣告成立。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开始了划时代的新的征程。会议一致通过会章,选举赵树屏、赵锡武、哈玉民、于道济、潘兆鹏、马龙伯、魏龙骧、董德懋、陆湘生、瞿文楼、焦会元、陆石如、李涛、孟昭威、王健民15人为执行委员,白啸山、樊干卿、石慰萱、李慧僧、曹宗慈等5人为候补执行委员。由赵树屏宣读了大会宣言。
   成立大会之后,于6月3日召开第1次执行委员会,按照会章由全体执委会选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6人。选出赵树屏为主席,赵锡武为副主席兼组织组长,潘兆鹏为副主席兼秘书,于道济为副主席兼福利组长,哈玉民为副主席兼社会服务组长,白啸山为副主席兼福利组长,董德懋为副主席。为团结中西医,整理学术,选执委孟昭威为学术组长。
   北京中医学会吸收广大中医参加,成为群众性的医学组织。其余的派别团体,因成员均加人中医学会而逐渐结束,通过自然发展形成了统一的组织。学会自开始筹备至1950年12月20日止,会员由225人增加到517名,到1951年5月底止,增加到861人。学会会址设在东城八面槽哈玉民诊所。
   北京中医药学会成立以后,每位委员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开展工作。他们为中医药的恢复与发展奔走呼号,呕心沥血,做了许多开创和奠基工作。1950—1956年,学会先后做了6件大事:1)成立预防医学委员会,举办预防医学进修班,聘请医学专家讲授现代预防医学知识,使中医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同时适应了当时预防传染病工作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开办了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为北京中医教育奠定了基础。2)组织针灸委员会,举办针灸培训班,为针灸事业培养后备人才。3)成立联合医院诊所委员会,为中医基层医疗机构的建立开拓了道路。4)成立出版委员会,出版中医杂志,交流中医学术,带动北京和全国的中医发展。5)成立北京中医学会门诊部,聚集北京中医的精华人才,成为北京中医医院、护国寺中医医院等中医科研基地的摇篮。6)成立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等,开辟了北京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河。
   开国之初,北京中医学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从预防、针灸、医疗、科研、出版和中西医结合等各方面为北京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半个世纪后,北京中医药之辉煌,与北京中医学会的先辈们的努力奋斗是密不可分的。
   加入北京市医药卫生联合会,以后医联改名为北京市卫生工作者协会,成为其属会之一。市卫协是卫生局直接领导的学术团体,1961年北京市卫协撤消,北京中医学会独立,同时成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学术团体之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中医学会奉命停止一切活动。1978年2月,根据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市卫生局的指示,学会恢复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中医学会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新世纪的原则,努力发挥学术先导作用,努力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积极开展各种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学术活动,在国内外交流、继续教育、科普咨询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1992年上半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学会加快改革的步伐,为了实现中医中药在学术团体内部密切结合,北京中医学会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学会”。
   北京中医药学会建会50年来,始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凝聚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组织建设稳步发展,学会在册会员数由建会时的500多人已发展至4 360多人,团体会员单位81个,专科专业委员会25个。北京中医药学会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一个分会在北京地区的中医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收稿日期:2004-05-08)
相关文章
 选择素食不容置疑:请看一项进行了三千年的
 好一场《杏花雨》
 软疖
 祛风导痰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诊脉之道
 醴泉饮(《衷中参西》卷上。)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