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黄元御 陈修园 徐灵胎传记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从网上搜索到几则上述几位大家的介绍。帖出以飨诸位。

1 黄元御(1705-1758) 清前期医学家。名玉路,字坤载,号研农。(山东潍坊)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而损其左眼,遂发愤学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钻研至深,著有《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徽蕴》、《玉楸药解》等数十万言。 又精研易经,著《周易悬解》。

2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号研农,(山东潍坊)昌邑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一生行医治病,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仅存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计98卷。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揪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其医书于清末传人日本、朝鲜及南洋各国。他提出的"扶阳抑阴"以祛病延年和主温重阳的观点,独居医家一宗。

3 黄元御(一七零五——一七五八),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名医,山东昌邑人,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岁即为诸生(秀才),后因目疾而误药粗工,左目失明,于是发愤习医,穷究理奥,医名大振,考授御医,曾侍从乾隆帝南巡,其制方调药,多有奇效,御赐“妙悟岐黄”匾额。存世医著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等十一部。

黄氏之作,是积20余年研习医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写成。书中对《素》《灵》《难经》《伤寒》《金匮》诸书,进行了重新编次、厘定;对其原书文字,逐段诠释,阐发其经旨微义,确有独到之处,诸如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沉经络腧穴、病能脉法、气血营卫、泻南补北等经旨医理,多有创见、发挥。

黄氏于临床,精通五运,明彻脏腑,娴熟脉法,组方遣药,配伍精当,验之于证,疗效颇高,曾荣受乾隆帝亲题之“妙悟岐黄”扁额。

[ Last edited by 愚然可化 on 2006/8/20 at 04:16 ]
-----------陈修园
  陈念祖(1766~1823),字修园。一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湄村人。祖父陈居廊,博学通医。父陈廷启,号二如,早逝。幼家贫,刻苦习儒,兼习古代医典,尤推重仲景之书。早年肄业于福州鳌峰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补诸生。此后曾随泉州名医蔡茗庄(宗玉)学。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举人,宴寓京师,时刑部郎中伊朝栋中风,不省人事,手足偏废,汤米不入口者十余日,群医皆云不治。修园治之,大剂而起,声名大震,求治者日盈其门。又次年,除授河北威县知县,赴任后于公务之暇,仍为人治病。在恒山、保阳、高阳救灾,灾后温疟流行,误死于庸医者甚多,念祖乃精选一百零八首,编为《时方歌括》,广布于世。陈为官廉明,县志记有政声。嘉庆二十四年(1819)六十三岁,以老病乞归,讲医学于长乐嵩山井上草堂,徒甚众。平生素多著述,另有《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时方妙用》、《景岳新方八阵砭》、《难经浅说》、《伤寒医方集注》、《十药神书注解》、《座订柯注伤寒论读》、《重订活人百问》、《新订喻喜言医案》、《医医偶录》、《伤寒真方歌括》、《灵素节要篆注》等,后世以十六种合刊编为《南雅堂医书全集》(一作《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或题为《公余十六种》)刊行。(另有《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六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等刊本,系其它医家之作由书肆合刊之丛书。)
-----------黄元御当过乾隆的御医 所以乾隆活得长 后来的清朝皇帝大多短命
-----------清代医学家黄元御逝世

1758年10月18日(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逝世。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以字行,山东昌邑人。他出身于诗礼之家,早年曾考中秀才。29岁时因患眼疾,误服了庸医之药致左目失明。为了使更多的人不为庸医所误,他从此发愤攻读历代医籍,终成一代名医。

1750年(乾隆十五年),黄元御曾北游京师为乾隆皇帝治病,因而声誉大起。次年,他又以御医身份随乾隆南巡至杭州。他的足迹曾遍履江苏、浙江、安徽、山西、陕西、胡广、四川等地。在故乡山东,他与名医臧枚吉齐名,有“南臧北黄”之誉;在湖广、四川一带,当时的医学界则无不知黄元御之名。

黄元御在医学理论方面广有建树,是中医学经方派中的大家。他一生尊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四家,称其为“四圣”。他主张重“中气”,主张“扶阳抑阴”,并吸取了民间吃浮萍退热的经验,创用浮萍治瘟疫之法。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著述,主要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灵枢悬解》、《素问悬解》、《难经悬解》、《金匮悬解》、《温疫病解》等,共100余卷,数十万言。这些著作几乎每一种都经过多次刊印,不仅在国内医学界受到广泛重视,而且流传到日本、朝鲜和南洋各国。
(摘自山东档案信息网)
-----------徐灵胎

  徐灵胎(1693-1771)名大椿,又名大业,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县人,世居吴江西城下塘毓瑞堂,生于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享年78岁。

  徐家本为望族,曾祖父徐韫奇,才气超群,博学好古,祖父徐釚于1679年(康熙十八年)中举鸿博,官至翰林院检讨,为当时文苑名流,曾参与纂修《明史》。父亲徐举浩,一生专研诗文,精于文学、水利学。徐大椿天资聪慧,长身广额,音如洪钟,意志坚强,喜欢研读《周易》、《道德》、《阴符》等书,且爱好广泛,凡星经地誌、九宫音律、百家诸子及刀剑武技,无所不究,而尤精于医学。他少时曾留心经济,两度协助地方专修水利,卓有成效。

  徐大椿走上行医道路,是由家庭变故所致。起初是徐大椿三弟患痞病,遍请名医诊治,虽未治愈,但他逐日与各位医生接触,听他们讲论诊病用药的道理,而且他还亲手配制药剂,渐渐稍通医理。后来他的四弟、五弟又接连病故,他父亲悲伤异常,也生重病,缠绵不愈,终年求医用药,他也不断地与医药打交道。由于家庭变故,加上他祖父留有数十种医学藏书,使徐大椿终于走上了自学成医的道路。他朝夕披览,苦苦钻研,从《黄帝内经素问》至元、明诸医书,广求博采,达万余卷。继承了自张仲景至宋元以来诸家学说,并融会贯通,用之于临床,收益颇深。徐氏行医前后五十年,胸有实学,经验丰富,疗效不凡,声誉传遍大江南北,患者莫不感颂其德,同道皆能心折诚服。

  有位妇女患风痹,两腿痛如针刺,难以忍受,徐大椿诊后,吩咐盖上厚的被褥,并让年青力壮之人按住不让她动,并说:“不论她怎样挣扎喊叫,都不要放松,直到她出汗为止。”病者家人按照他的话做,果然不用服药,妇人的病就痊愈了。

  有一拳师,在与人比武时,当胸受伤,口闭气绝,徐大椿让其俯卧,奋力用拳击他臀下,拳师口吐黑血数升而愈。

  双亲去逝之后,徐大椿隐居洄溪,自号洄溪老人,他在那里采药攻医,名望更高,一些达官贵人乃至皇帝也都请他诊治疾病。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清廷文华殿大学士蒋薄生病,宫内御医多诊不效,皇帝下令征聘海内名医为蒋诊治,徐大椿被推荐受征召到京,经过仔细诊查,徐大椿心下了然,密奏皇上,断定蒋薄的病不可治,过立夏七日即会死去。皇帝非常赞许他的诚实,嘉奖他并命他入宫中太医院供职,先后六次进宫为皇帝看病。后来请求南归,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1766年秋(乾隆三十一年)江宁太史袁子才左臂忽然缩短,不能伸展,多方医治无效。就坐船到洄溪请徐大椿医治。徐大椿与其平素意气相合,曾选他的《嘲学究》俳歌一曲,载入所编纂的《随园诗话》中以警世。两人以前无缘想见,此次幸会,如同老朋友一样,盛情招待,临别时,徐大椿赠袁子才丹药一丸,袁子才服后病愈。徐大椿死后,袁子才为他写了传记。

  徐大椿第二次奉诏入京是在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10月,这时他已78岁了,老态龙钟,自知衰老,且有病在身,未必生还,于是带儿子徐燨一起,带病赴京,果然到京三日就去世了。皇帝深表哀惜,赠儒林郎,赐金,叫他的儿子护灵枢南归,葬于越来溪的牒字圩新阡(今江苏吴江县)。徐大椿生前曾自作墓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经清风处士坟”、“魄返九原,满腹经伦埋地下;书传四海,万世利济在人间。”  

  徐大椿一生著述颇多。清朝初期的医家,往往采用刘河间、朱震亨、李东垣、张景岳等诸家论述,并结合临床经验,发挥己见,以自立其说,而徐大椿则主张研究医学,应从源到流,必先熟读《内经》、《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目,以免落人窠臼,取长补短,以广见识。他认为凡读医书发议论,必先搞清其所以然,然后再经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总要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会步入偏见而误入歧途。他在所著书的自序中说:“学医必先明脏腑经脉也,故作《难经经释》二卷。药性必当其真也,故作《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谓治病必有其所以然之理,而后世以其传也。故作《医学源流论》三卷。颠倒错乱,注家各私其说,而无定论也,故作《伤寒类方》一卷。谓时医不考病源,不辨病名,不知经方,不明法度也,故作《兰台轨范》八卷。谓医道之坏,坏于明之薛立斋,而吕氏刻《赵氏医贯》专以六味、八味两方治天下之病,贻害无穷也,故作《医贯砭》二卷。谓医学流传,邪说互出,杀人之为祸烈也,故作《慎疾刍言》一卷”。徐氏所著《难经经释》是以《内经》的基本理论解释《难经》,主要阐明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不以后人的主张论证前人。由于当时医学界中,温补之说十分盛行,而对《内经》理论的真义,《本经》药物的性能和《伤寒论》辨证施治的法度,往往不深加研求,仅借一、二温补之方治病,以“执一驭万”为原则,徐氏对这种草率的医疗作风,深为不满。在对《伤寒论》的看法上,认为《伤寒论》论述的是辨证论治的大经大法,只要有利于指导当时医家辨证论治的运用,那么不管是否为仲景原著,还是叔和纂集,都没有必要加以争论,关键是要通过辨证论治,经受临床检验,使其理论在临床之时获得验证与提高。以上这些主张,使徐氏成为伤寒学派中辨证流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由上可见,徐大椿在学术上具有高超的理论,广博的学识,他生平批阅之书,计有一千多种,可谓是博大精深。而且凡所笺释,多有精辟见解,独到之处,评贬大多公允。他重视理论,能溯医学之源流,临床不拘成法。但由于竭力推崇《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学著作,故有人称他是“崇古派”代表,在某种角度上讲有较浓厚的保守观念。
-----------敬佩徐灵胎
-----------【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浸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乾隆十三年(1748),黄元御游幕至清江阳邱,阳邱风景秀美,黄元御亦心清气廓。期间,他南游会稽山,拜谒禹陵,自谓:“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同年四月,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瘟疫痘疹之义。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四月间,黄元御乘闲便道至清江旧寓,继续编写《四圣心源》一书,“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六月删改《四圣悬枢》,誊清定稿。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回到京城。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写毕《天人解》一章,经过四年时间,《四圣心源》终于脱稿。在《天人解》中,他极力阐发《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高度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并善与四时相联系,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阐述气化自然的妙义,影响巨大。

  事君几年中,黄元御并不得意,这种心情在《四圣心源·序》中说得非常明白:“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繁庶之务使他没更多的时间完成著述,黄元御为荒废了这许多宝贵时光而深自惋惜。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惜时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又撰成《伤寒说意》十卷。该书以传经入说,辨论分析,多启迪后学门径。同年六月八日,撰成《玉楸药解》八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至此,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八种》,时年五十岁。因过度劳神,此时的黄元御已是身疲神怠,门人毕武陵请笺注《素问》、《灵枢》,“自唯老矣,谢曰不能”。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至十一月书成,计十三卷,定名为《素问悬解》。此书中的“五运六气,南政北政”之说,大为发前人之未及。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黄元御完成《灵枢悬解》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时间撰毕《难经悬解》二卷,此即所谓黄氏医书三种,合前八种,共计十一种。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书,为黄氏医案、杂著。

  黄元御不但深于医学,道学、经学造诣亦相当深厚。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之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释其哲理,发挥其奥义。本年六月,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四库馆臣评其《周易悬象》谓“近人说《易》中,独可谓学有根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因过度劳累,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9)九月十七日戌时,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归葬新郭祖茔。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他的医书十一种在其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等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被称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其史事轶闻广为传载。宣统间《山东通志》,民国初年赵尔巽等《清史稿》皆为其立传,民国十二年(1923)昌邑学商各界捐资为之修整坟园,呈请入祀乡贤祠。并于悬城西南门外及墓地立碑志念。黄元御终于象其先祖黄福一样,名列正史、身登乡贤,垂范千秋!?
相关文章
 冲任失调
 闲话穴位疗法诊治眼疾(原创)
 神龙散(《鸡峰》卷二十四。)
 便血 切勿当做小病医
 神志恍惚
 中医药如何走出传承之困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