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英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诗人和出版家,也是一位以民族气节称誉天下的颇负盛名的儒医。清代杰出思想家顾炎武称他为“一代豪杰之胤*”。吕留良从32岁起,拜“浙中二高”之一名医高鼓峰为师,研习医药学,尽得其传,至46岁结束悬壶生涯,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珍闻轶事。
吕留良,初名光轮,僧名耐可,字用晦,又字床生、号晚村,又称东庄,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少读举子业,为邑诸生,抱有民族气节。31岁由黄宗炎(著名思想家黄宗羲之弟)介绍,在杭州孤山认识浙江抗清运动的领导黄宗羲和高鼓峰。高鼓峰,四明(今浙江勤县)人。习儒精医,治学
张介宾、赵献可,是中医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他临证强调脉、证、时三者互参,对儿科麻痘惊疳、妇科胎前产后亦多治验,撰有《医家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传于世。清代医家胡念庵称高氏“所言多奇论,治病多奇中”。顺治17年(公元1660年),吕留良患病,卧床不起,高鼓峰至语溪为他诊脉疗疾。吕留良病愈后,曾以“村醪有味天然淡、
野菊无名分外香”的诗句相赠。吕氏钦佩高氏之气节与医术,遂结为知己。是年秋天,高鼓峰也寓居崇德,行医施药,吕留良遂投其门下,学习医理药性。“医废终年学,书堆满屋贫,生惭室甫谧,犹得读经旬”便是他读典研药书的笔录。《何求老人集?与高旦中书》有“某凡百如故,家口亦粗安……医未尝不行,而医理亦无新得,此地待老兄者甚多,不得已来属弟者,皆不足以慰其邀,每至技穷,未有不思鼓峰在,当别有解治也”。可见吕氏对高氏的推崇。吕与高氏交谊之深,还可从《赠勤中高旦中诗三首》中看出,兹录一首如下:“病中惊寤鼓峰来,伏枕呼儿候百回,真是君过消息大,非关人静梦魂开;不离老友成奇迹,偶论医方见异材,坐计耦耕犹未得,卖文乞食总堪哀。”(《晚村诗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高鼓峰病逝,吕留良亲赴宁波,料理他的丧事,表明他对这位医友学长的深情。
“愿随正叔长论易,真为云翁更学医。”吕留良虽学习高氏,亦适承张景岳、赵献可的学术思想,推崇温补法。他主张随证论治,师古不泥古,立法处方颇有特色。《东庄医案》录集其临证治验的30个医案,多用
人参和
地黄,反映了他的辨证思维和用药风格。吕氏曾治一名久患下血的病人,忽滞下,口渴不饮,继而体热,脉淡数。吕留良先用
白术、
茯苓、
山药、
丹皮等,以解其积郁之热,然后用
熟地、
当归、
芍药等以复其阴,使病人痊愈。纵观其脉案、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可窥吕留良补温学派学术思想之一斑。
吕留良因不愿出仕清廷,隐避于崇德南阳村(今桐乡县留良公社)行医、讲学,一度自设刻局、刊印书籍,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所著八十多部书进行校勘刻印,并分别撰了作者小传。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在理学大师张履祥劝说下,加之吕留良忙于著述,讲学和经营“天盖楼”刻局,停止行医。他在《复翁卫公书》中说:“今春自誓,不但不提囊行医,并叩关谒医者,一概固辞。”结束了14年的岐黄生活。吕留良一生著作颇丰,有《吕晚村文集》等50多部著作,在医学著作方面有《医贯评》、《东庄医案》等,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珍籍。吕留良在他的诗作中,亦描写自己卖文卖药的隐居生活,如“系门邻借撑农具,出港人从写药方”等,都有医学史料价值。吕留良在《致韩希一书》中自称“弟处自开刻局,有二十许人”,“向以方药糊口,卖所刻文字,颇足支吾”,可见其规模不小。在此时期,吕氏曾授邑人沈孟泽以医理。嗣后,吕氏因拒绝“博学鸿儒科”推荐出来做官,乃避居于妙山风雨庵(今吴兴县埭溪)为僧,当时已52岁。故吕氏僧装像为此时容前颜。
1728年,吕留良案是清代最大的文字狱案。他所著的诗文和日记中有强烈的拒清怀明的思想。可吕留良已经死了。湖南曾静与弟子张熙到城里考试,见到吕留良的诗文,深受他的思想影响,于是,列举了雍正9条罪状,并劝四川总督岳钟琪起来反清。岳氏把这事上告了朝庭。结果把吕留良家属、师徒一律治罪。曾、张在狱中的审答词和雍正的谕旨,都被公布出来。雍正把它叫做《大义觉迷录》,叫曾、张亲自到各省去宣讲,当众认错,以清除各省文人的反清情绪。这两人直到乾隆时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