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神奇的银针将他引上了学医的道路,一个个医学难题将他“逼”上了自考之路,一本本证书是他30多年自学生涯最好的回馈。
武鸣县个体医师黄建初,30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学中医,终于在54岁时拿下中医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并取得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被全国自考办评为“全国优秀自考生”。
年近花甲的优秀自考生
得知自己通过了自学考试时,黄建初内心出奇的平静,因为他坚信天道酬勤,水到渠成。但获得“全国优秀自考生”的殊荣,却让这名年过半百的老中医感到十分惊讶。
黄建初的诊所是武鸣县城老街上一间不显眼的铺面。诊所的办公桌上整齐地叠放着一摞医学书籍。诊所的墙上,粘贴着各种疾病的相关报道。墙角的一个橱柜里,满满地堆放着各种医学书籍,这些都是黄建初翻阅过的医学资料。
“没有校园文化的熏陶,却能如此坚韧不拔,这种精神太可贵了!”今年2月25日下午,自治区和南宁市两级招生考试院的一行人专门驱车来到黄建初的诊所,为他送去了全国自考办颁发的证书和奖金。
他在自己身上练扎针
黄建初对中医的喜爱,源于他对一根根银针的好奇。小时候,他看到姨夫一边给头疼的祖母针灸,一边询问祖母“麻不麻,胀不胀”。年幼的黄建初就被细长的银针吸引住了,银针扎入头部,非但不伤人,还能为人解除病痛,实在太神奇了,他决心解开其中的谜。
上初中时,黄建初开始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医学书籍,还买了一包针灸针练习扎针。没有练习对象,他就在自己身上练习。由于不懂技法,扎入体内的针由于滞针而难以拔出,黄建初为此流了不少血,吃了不少苦头。
“文革”期间,黄建初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在那里,他遇到一名精通民间医药的老人。在山上放牛时,老人经常采一些草药,向黄建初讲解草药的性能和功效,还教他刮痧法和挑治法等。骑在牛背上的黄建初听到入迷时,索性把牛交给伙伴,自己专注地学医。
随后的十余年,黄建初一直坚持从各个渠道学医,终于在1985年考取了开业行医执照。
病人病痛 “逼”他自考
作为一名医生,最令黄建初感到开心的事就是救死扶伤,为病人缓解病痛。然而,即使医者仁术,还是有很多病痛是黄建初无法解除的。
回想起病人转身离开的失落背影,黄建初只能无奈地摇头。一名子宫瘤患者常年子宫大量出血,可每次发病时黄建初只能帮她止血,却不能根治她的疾病;一名司机得了
肾结石,每次发病时身体都疼痛得蜷曲起来,可黄建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愧疚不已,“如果能学到更多知识就好了”。
黄建初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书”上填写的“无学历”3个字,一直是黄建初内心的遗憾。何不参加自学考试,充实自己的医学知识?黄建初说干就干,2001年,他报名参加了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助学班。
每天到30多公里外的南宁上夜校
早上6时起床,上午7∶30至下午4∶30在门诊看病,下午5时至6∶30从武鸣坐
车前往南宁上课,一直上到夜晚10∶30。晚上11时至12时从南宁坐车回武鸣,凌晨1时入睡。
这就是黄建初备考时的作息时刻表。白天,他为病人看病,忙里偷闲地看看书。下班后,脱去白大褂的他变成学生,赶往30多公里外的课堂上课。下课后,为了赶上末班车,黄建初经常跑着赶往车站。末班车发车时间不准,黄建初有时要到凌晨1时多才赶回家。
那段时间,一两个包子是黄建初的晚餐,就餐的地点就在武鸣开往南宁的班车上。黄建初常常一边啃着包子,一边抽空翻翻课本。有一次,黄建初来不及买包子,就一直饿着肚子听课。钻心的胃痛,让有胃病的黄建初坐立不安,可是想到听一次面授课程有多不容易,他就咬着牙一直撑到了下课。
可是,黄建初的第一次自考成绩并不理想。在报考的3门课程中,只有中医学过了分数线。回想一年来的辛苦,黄建初如同泄气的皮球:“自学考试太难了。”
“过得去就得了,何必那么卖命呢?”一起参加自考的学友好心相劝。因不堪忍受备考的艰辛,不少学友逐渐退出了自考的队伍。
“已经上了这条船,放弃多可惜啊。”黄建初内心不断地斗争着。最终,他心有不甘地再次拿起了医学课本。这一次,黄建初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强度,更加卖命地学习。
接下来的另一门科目,黄建初突破了70分,这让他初次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在2005年7月,黄建初终于通过了中医学专业专科的自学考试。
(记者:刘琼)
来源:南国早报
-----------很多年前的事了吧?现在医学已经取消了自学
-----------精神可嘉,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