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兴展示着他第一次收藏的两个“青花药瓶”。
各种形状的陶瓷药瓶。 记者 杭兴微 摄
本报讯(记者 李晓)用完就扔的药瓶,如今也成了收藏品。75岁的张德兴老人20多年间收藏了140多个小药瓶,其中,60多个写有堂号、药名的陶瓷小药瓶见证了吴门医派曾经的辉煌。
张老是个收藏爱好者,家中客厅里便有几个陈列柜,密密匝匝地放着各种藏品,药瓶、药罐也在其中。“没有想到装药的瓶子也有这么多花样吧。”张老一边拿出药瓶,一边介绍。收藏的药瓶品种多样,张老便按质地将药瓶分成了若干个类别,有的是锡、铜做成的,有的是五彩玻璃的,有的是
牛角的,有的则是木制的,而其中陶瓷药瓶最多。张老将60多个各种形状的陶瓷药瓶放在一个盘子里,“这都是苏州以前中药店用的药瓶,最有意义。”张老说。记者注意到,不过三四厘米长的袖珍药瓶,圆柱形、水滴形的,样子各不相同,每个瓶上都写着药店的堂号、药名、药店地址,如“姑苏临顿路养生堂”、“姑苏阊门内天生德制”、“苏州
八宝眼药广大生”、“木渎卧龙丹朱元善”等,有个药瓶还写上了药的价格:“四十二文”。
据《苏州堂号志》记载,从清末至民国初年,苏州有堂号的药店就有400多家。“每个药瓶都有出处,说明当时苏州有这样一个药铺、有这样一种中药。”据了解,由于陶瓷具有防潮、防腐、保鲜等功能,因此是中药常用的储存器皿,体积较大的叫药坛、药罐,用来装丸药的就是小药瓶,用来装防暑药的叫沙药瓶。
“收藏药瓶,纯粹是偶然。”张老说,上世纪80年代,黄埭有户正在搬迁的人家将两个药瓶卖给了他,“一个是青花人物梅瓶、一个是青花皮球花小口瓶,非常精美。”这两个药瓶打动了张老,收藏药瓶也因此成为爱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陶瓷小药瓶在苏州还是不少的,一般都是用完之后随意丢弃,有的老好婆翻翻抽屉就能翻出几个来。”张老说,改革开放后,他就到文物市场淘,看到自己没有的就买,价钱也不贵,以前是一两块钱一个,现在十块、二十块一个。因为这些小药瓶,张老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买了有关苏州中医的古旧书籍进行研读,凡是看到吴门医派的小故事也一一摘录,中药店为何称堂、苏州名医、
六神丸等中医知识、小典故,张老随便就能说上几个。经常生病的人叫药罐子,收藏了这么多药瓶的张老却因此学了不少中医保健知识,“家有万药,百病不生,收藏药罐对我来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来源:苏州日报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