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小处方,大文化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朱古亭处方稿,来自《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集珍》一书。
作者:王家葵


    作为药理老师,以前每年都有一次课,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讲授处方知识。虽然谈论的是西医处方,但针对处方书写潦草等问题,我会将清代《吴医汇讲》中“书方宜人共识说”一段议论抄写在黑板上:“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在电子时代,用粉笔“抄写”,实属“老土”行为。我当然准备得有完整的课件,可是总觉得亲自抄写这段话,对学生有特别的意义。出于这样的怀旧情结,收到印坛老辈林乾良先生赐下的《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集珍》,欢喜之情可想而知。

    收藏门类甚多,而以中医处方为对象的专题收藏,林乾良先生应该是古今第一人。本书从林先生“万方楼”藏品中精选143位医家的152份处方编辑而成,共分26个专题,另外附录“电脑处方”数张,暗示未来处方的发展方向。

    收藏的意义不仅在于网罗珍罕,藏品如果能为某一学术问题提供证明,则是收藏之升华。本书是林先生丰富藏品之一脔,阅读者自可以从中品赏书法,认识名医,而我更愿意站在医学史的立场进行体会,将之作为研究医学文化的佐证。

    三世医学

    《礼记·曲礼下》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此句历来两说,唐代孔颖达认为“三世”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三部医书。说通晓三著,始可言医。孔颖达注疏的灵感或许来自唐代国家医药考试制度,可在先秦时代,这些医书尚未问世,无从学起。倒是宋末陈澔《礼记集说》的注解近于情理:“医三世,治人多,用物熟矣。”因为名头不够大,后人多数支持孔说,清代梁章钜直讥陈澔为“俗解”,《浪迹丛谈》卷8说:“若必三世相承而然后可服其药,将祖父二世行医,终无服其药者矣。”

    梁章钜的意思是,如果三世指祖父孙三代,那第一代、第二代行医的时候,根本不会有病人上门。这话看似有道理,仔细推敲却站不住脚。治病寻求三世医,在于其经验丰富。而求三世医治病,士大夫始能办到,下层人士无此条件,故不必虑祖父二世行医无服其药者。

    《中国古今名医处方真迹集珍》开篇收录平湖戈氏五代医方、嘉善吴氏四代方、绍兴赵氏四代方、海盐郭氏三代方。本书第一页是戈秋堂的处方,上面钤有一枚朱文印章“当湖世医”。平湖戈氏儿科乾隆年间由戈朝荣开创,传至戈秋堂为第四代,“世医”称谓受之无愧——— 其所依据的,也正是“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典故。

    儒医传统

    回顾医学史,两晋隋唐,名医往往具有道教背景,这与道教长生不老的信仰有关。宋代以降,则有较多的文人儒士参与医学活动,从苏轼、沈括,到晚近的陆润庠、章太炎,皆是个中翘楚。“儒医”群体的形成,主要源于儒家养老奉亲的传统;另一方面,行医也不失为仕途蹭蹬文人的一项谋生手段,美言之,就如范仲淹所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本书在“两大儒宗之医方”标题下,收录张宗祥、马一浮手写的处方。张宗祥是文献大家,主持恢复浙江文澜阁四库全书,功莫大焉;马一浮通晓中西学术,卒以理学为旨归。两位皆不愧“儒宗”之称。除张、马以外,书中归入“皇城三大名医”的萧龙友,归入“上海名医”的恽铁樵、程门雪,也无惭“儒医”。

    尤其有意思的是“明清间名医选方”标题下,清初嘉善钱梅庵处方上钤盖朱文巨印,上面镌刻“儒医钱梅庵专治虚症”九字;无独有偶,“浙江三大妇科”标题下,孙孟卿的处方上也盖有“儒医”字样。这些都隐约透露出当时社会对“儒医”的追捧。

    本书还收录有清末陈莲舫的处方。莲舫是青浦名医,世代业医,又有文名,大约也可以自称“世医”或者“儒医”,可是这份处方左下角钤盖的却是“戊戌徵士”四个字。这是标榜自己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保荐,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入京会诊光绪皇帝的辉煌履历。由此看来,清末民初,“御医”似乎较“世医”、“儒医”更加叫座。

    艺术一脉

    对收藏家来说,求奇最是乐趣之所在。处方是医家的书法,如果能够觅得书画家的处方,或者医家的书画,收藏快感倍增。

    留下处方墨迹的古代书法家,似乎只有傅山一人,而林先生的藏品中,不仅有“儒宗”张宗祥、马一浮的处方,还有陆维钊、诸乐三两家的处方,本书为此专门设立一个标题,“两大书画家之医方”。诸乐三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行医本当行;陆维钊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后来执教浙江美院,创设书法篆刻科,未闻有医术。林乾良收藏有陆维钊为柯重威肋膜炎拟的处方,介绍说:“谁知,他老人家还精研医理,能为人治病。其实,他的亲笔处方世间仅此一件,历来所出书画册,均从寒舍借去制版。”字里行间洋溢着欣喜之情。

    对医家而言,书写处方只是整个医疗过程中不太重要的一环,但处方书写,确实反映了一种态度,书法水平高低,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医生的形象。如前引《吴医汇讲》所论,处方工整清晰足矣,并不特别要求艺术性,而林乾良先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又是西泠印社社员,兼有医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他在处方选择上显然兼顾书法艺术。尽管如此,如果将全书处方按年代排比,书法水平每况愈下,一些拥有“国医大师”头衔的人物,字迹实在不敢恭维。《汉书·艺文志》中有一句话,“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透过处方书法审视中医现状,由兹而观察中国文化,可以感叹者良多。


来源:南方都市报
-----------
内容简介
  

浙江地处我国东海之滨,山川秀丽,人文荟萃,为著名的文物之都。远到八干多年前的跨湖桥文化、七干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与六干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誉满全球。浙江的中医药也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中药芡实,杭州近邑的桐庐桐君山就是以医学家桐君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至汉代有号称“丹经王”的上虞魏伯阳,晋有嵊州僧医于法开治难产,北周有德清姚僧厢一医学世家,唐代有宁波陈藏器著《本草拾遗》,五代有萧山竹林寺女科,北宋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至南宋,义乌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明清时期,浙江中医药更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盛况。
  

譬如绍兴有医经学派的张景岳、“绍派伤寒”的俞根初、何廉臣、曹炳章等。杭州有侣山堂、“钱塘三张”(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名噪一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更是影响深远。此外,温病有海宁的王孟英与衢州的雷少逸,针灸则有衢州的杨继洲和绍兴的马莳等等。
  

中医处方是诊治疾病的真实记录,是总结、整理、研究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的宝贵资料。由于许多中医名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在书画方面造诣也很深厚,因此这些名家的处方又成了书法艺术的珍品。我校药学院林乾良教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经过上海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系统学习,于一九六○年调入我校,主讲中药学课程,授课生动深受党历届同学好评。同时对医史、文献、养生、老年医学等都很有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收集名医处方,锲而不舍,长达半个多世纪,共得全国各地古今名医的毛笔墨书处方万余纸,因此他名其寓所为“万方楼”。自一九九三年以来,部分藏品在京、沪报刊连载多年,又曾在第六届西湖博览会及温州展览过,驰誉海内外。


目录


绪言
平湖戈氏五代医方
嘉善吴氏四代医方
绍兴赵氏四代医方
海盐郭氏三代医方
明清问名医选方
骆也梅方人问一绝
何、詹两家乔梓医方
皇城三大名医方
两大儒宗之医方
两大书画家之医方
两大中医教育家之处方
浙江三大妇科之医方
膏方
浙江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选方
浙江名医选方
京津名医选方
上海名医选方
江苏名医选方
四川名医选方
广东名医选方
福建名医选方
多省全国名医选方
书法选方
奇特选方
少数民族选方
香港选方
附录电脑处方
相关文章
 五皮饮(《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阴阳辨证用药法则新编
 各位高人,请问这是青木香吗?
 口舌生疮,失眠耳鸣,畏寒怕冷,手脚冰冷怎么
 血清载脂蛋白A-I(ApoA-I)
 中药不良反应或为古人确定药性依据之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