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装药的陶瓷瓶
国外的药品包装盒
用来盛药的瓷罐
私享家
昨日,位于成都市营门口立交桥南侧的一家药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博物馆。
当天上午,药店的进门两侧柜台内的药品全部被撤走,而展示药品的壁柜也被各类展示画覆盖。
柜台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成都王大明和龙天佑从家中搬出的近千件医药类老古董。
这些从未展示的医药藏品,见证着我国近代医疗发展的过程。
近60张古董药方贴满墙
在药店的一堵墙上,贴满从前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近60张各类中西医“药方”。
这些药方既有用毛笔书写,也有用钢笔书写。有的字迹工整如一,有的鬼画
桃符难以辨认,还有一部分用英文写成。
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张抗美援朝战士使用的“出诊单”。
而墙体的另一面则贴着古籍中绘制的中药熬制的全过程。
药方收藏者王大明说,直到现在看病时,医生开的各类药方仍非常常见,但往往用后就扔,像这样能够刻意保留的十分稀少。
但从不同时代,郎中医生们开出的药方,能够看出中国医药的发展过程,很有收藏意义。
汉代钱币能入药治
骨折 在各个柜台中,王大明和龙天佑则放置了各个时代的药盒、药膏。
其中成都永康制药厂和成都庚鼎制药厂(这两个药厂曾经十分出名,现已不在)公布的药品目录完整如初。
而解放前,成都流行国外生产的外用“药品宝盒”(老成都人称为“洋盘膏”),依旧能闻到淡淡的药味。
在药店进门右侧的柜台上,摆放着6个小泡菜坛子般的罐子,其上大多印有花鸟的喜庆图案。
收藏者龙天佑说,这几个罐子俗称“花鸟
冬瓜坛”,中医用来盛放蟾蜍、阿味等药味较大的中药。而它们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的藏品。
“不是全部展览医院藏品嘛,咋还有一大碗铜钱呢?”市民黄女士在柜台中发现了一大碗铜钱。
对此,学过中医的王大明说,它们既是汉代的五铢钱,也是早年中医的一种入药药品。
部分中医认为,这些铜钱碾碎后,入药服用补铜补铁等,一般用于治疗骨折等病。
西洋药勺首次亮相公众
“老成都人可能都还记得,成都解放前有一家外国人开设的存仁眼科医院(现华西医院的前身)。而这个药勺就是当时这家医院用来给病人吃药的。”看完老药方,王大明又从玻璃柜中取出了一个略微掉色的银色药勺。
药勺总长19.5厘米,表面为黄铜色,略带绿锈。
勺柄背面刻有一串英文小字,由于字体太小,拿放大镜才能略辨一二:REINFORCEDSILVER(强化银)。
王大明回忆,存仁医院位于现在四川教育部门的办公大楼附近。
现今,记忆中的黑漆大门、欧美风格的西洋建筑以及20余米高的尖顶钟楼已荡然无存。
而当时,王大明的一名亲戚就在这家医院打杂工。
跑腿、送信、做杂事,照顾好官老爷和洋人后,还能领到一笔小费。
而这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舀药喂病人的药勺,也是当时的医生赠予。
解放后,亲戚离开存仁眼科医院,另觅生计。
但药勺一直随身珍藏,从来秘不示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亲戚去世后,他的家人知道我喜欢收藏此类藏品,才赠送与我。”刚给大家看了一眼,王大明又赶紧将药勺放入塑料袋中,他说,这是药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藏品见证中国医药发展
“你这个药勺值多少钱呢?”市民张磊询问,王大明一听拉下脸。
他说,现在很多人一说藏品就问值多少钱,其实有很多收藏全是各人爱好。
“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这些见证了我国医药发展的藏品,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但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一钱不值。”王大明说,这些藏品都是个人珍藏,出价再高他也不卖。
而此类展览,据王大明所知,在全省也属首次。
龙天佑说,当天展览的藏品占他收藏的1/3。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龙天佑就迷上了收藏医药藏品。
“今天展示的东西,除在古玩市场淘的外,不少是从华西医院、成都市中医附院等医院的朋友处要到的。”龙天佑说,为让市民更了解医药历史,这个展览将持续一周时间。
记者:余行 摄影:刘陈平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物质是文化的载体,真得很重要,感谢保护那些老古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