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一篇文章结下不解缘 山东老中医千里寻访厦门记者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讲述王学德故事的报告文学的部分节选。
【核心提示】

  时间流逝,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20年前,一名年轻女记者的报道,影响了一名残疾中医的人生。20年后,年近古稀的中医展开了一场千里寻人之旅。他只有一个愿望——给当年的记者同志亲手写一封“感谢信”。

  7月4日傍晚,本报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来电:远在山东临沂的老中医王学德想通过本报,寻找当年报道过他的一名女记者。除了名字和她过去在厦工作单位,没有更多的线索。

  带着老人的嘱托,记者展开了寻人之旅。

  文/图 本报记者 林雯

  记者多方寻访

  找到当年女记者

  “她叫高琴,名片上写的‘丽晴’。”王学德今年68岁,凭着手中仅有的一张名片,他努力地回忆细节。“她可能和我差不多年纪。”王学德说,20年来,他几次尝试联系名片上的电话号码,但都是空号,一查,这个单位已经不在了。

  他指的“单位”,就是当年厦门市总工会下属的《特区工人报》,“高琴”很可能在2000年前就已经退休。靠着这两条线索,7月5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市总工会办公室。可是,20年来,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要找一名20年前的下属单位员工,难度很大。有人建议记者到市委组织部了解情况。

  记者赶到市委组织部,在一名工作人员的引荐下,见到了一位中年女士。她提供了新情况——“高琴以前住在我家楼下,后来好像搬走了。前不久她还来送过她写的小说。”至于其他的情况,她也不清楚。

  随后,记者了解到,《特区工人报》是《海峡生活报》的前身,而《海峡生活报》,正是厦门日报社的一份子报。通过内部寻找,记者终于得到了“高琴”的联系方式。

  20年前结缘

  记者帮助残疾医生

  电话接通时,当听到记者称呼她为“高琴”时,对方显然愣了一下。后来,记者才了解到,“高琴”是她的曾用名,“丽晴”则是她最常用的笔名,而“高丽琴”才是她现在的名字。而她也只有50多岁,不是王学德所说的近70岁。

  当记者说出“王学德”时,她略一思索便恍然大悟,“我记得了,他是我报道过的一位中医。”

  时间追溯到1990年,当时还在江西南昌一份报纸当编辑的高丽琴收到了一封从九江寄来的读者来信,作者正是王学德。“他讲了自己身患残疾却还坚持学医,还治好自己的病的事,我觉得挺感动,就决定去看看他。”高丽琴说,她坐火车赶到九江,对王学德做了面对面的采访。

  通过对病人的走访和对王学德的实际观察,她写成了10000多字的报告文学,被不少报刊节选发表。文章的内容除了讲述王学德身残志坚的事迹,还为他鸣不平,“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确实受到不少不公平待遇,没有自己的诊所,正规医院的医生又当不上”。

  王学德的故事传开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顺利地办起了自己的诊所,凭着好医术和医德,他在当地也有了一定声誉。

  当高丽琴调到厦门工作后,她还带朋友去找王学德看过病。不过,随着单位的变更和手机号码的不断变化,她渐渐与老朋友失去了联系。如今,她退休在家写作。

  终于重新联络

  一晚上通了两次话

  记者随后将好消息转告王学德时,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哎呀,太好了,太好了!谢谢!”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高丽琴家中。她告诉记者,前天晚上,王学德两次给她打来电话,“隔着电话,他一直说‘谢谢你’。”她笑说,对方的山东口音有些重,细节听不太清楚。不过,他过得很好,“儿孙满堂,还邀请我去玩,让儿子开车来接我。”她给他寄去了一本自己写的书。“我把地址的字写大一点,好让他看清。”她小心翼翼地把写着地址的纸片夹在了书的扉页中。


来源:厦门日报
相关文章
 《世医得效方》校正本文字错讹辨正举隅
 妇人杂病诸候二(凡一十九论)
 严重腹泻
 三星丹(《外科传薪集》)
 蕹菜
 糖尿病绝妙两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