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解密《黄帝内经》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黄帝内经》是中国一部古老而又神奇的医用书籍,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圣经,书中所阐述的那些深奥的医学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一直沿用至今。书中记载的阴阳、五行、藏象和针灸经络等,这些古老的神秘学说虽然已广为流行,但仍然牵绊着许多未解的谜团……

  身世之谜

  多少年来有关《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黄帝内经》方面的研究专家刘光亭教授认为,《黄帝内经》在公元前8世纪,即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说法,因为目前在中医学界,成书于西汉初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

  但是原广西壮医研究所所长黄汉儒教授认为,内经的写作年代可以推到西周,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充满传奇色彩的考古发现有关。

  1985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头乡发现了两处规模庞大的墓葬群遗址,清理出300多座墓葬,而墓葬群的年代被确定为商周时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黄云忠介绍:在发掘到墓群北部编号101号墓时,发现了铜碎片一样的东西,是长度不到3厘米,宽0.6厘米,厚只有0.1厘米的扁长方形的器物。

  医研究所所长黄汉儒教授介绍:原来这两枚器物是造型比较特殊的铜针,针尖非常短,其中有一枚针尖已经断了,但针身受到腐蚀的程度却很小。这是一把手术刀、铜针或者是两者的结合物。因此,黄汉儒断定《黄帝内经》的书写年代最早应该在春秋以前。

  银针传奇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马头乡出土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青铜医疗器具。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医史专家黄汉儒的兴趣,这是否能解开针灸起源的秘密?

  从一开始,黄汉儒就从《黄帝内经》着手搜集线索。他发现书中不但多次提到了一种古老的治疗器具,而且还详细描述了它的治疗方法,这就是砭石针。砭石是一种石材,作为医用石具最早大约出现于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头道洼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中国第一枚砭石针,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尖峰,另一端是用来切割的扁平弧刃。

  从原始时期的砭石发展到铁针的中间,必定会经过青铜针阶段。而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青铜冶炼技术已经兴盛。刘光亭认为这个时期针灸术的使用至少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这也是刘光亭把《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前提的证据之一。从时间和外形上,武鸣出土的青铜针似乎更接近于砭石针。

  1976年,在距武鸣县一百多公里外的贵港市罗泊湾汉墓中,出土了三枚银针,银针的主人是西汉初期当地一位高级官吏。

  刘光亭突然想起《黄帝内经》中关于九针的描述。九针是中国古代早期针灸医疗中使用的九种针具,共有大小九种形状,是根据病情需要来决定的。在九针形成之前还有一段微针的发展历史,武鸣出土的两枚铜针正是传说中的微针,而罗泊湾出土的银针可能是九针的遗存。

  经络迷踪

  经络是中医理论基础中最为神奇的学说,经络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于人体中呢?

  经络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书中专门论述经络内容的文章共计二十五篇,涉及到的有六十余篇,是《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理论系统。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系统是由经络组织连接成的一个整体,在内部连着腑脏,在表层则连着筋肉和皮肤。而这种连接的完成是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来实现的。因此,经络被中医看成是人生命机体的网络系统。同时,经络又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支,分别为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加上独立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在分布上经脉处于人身体两侧的深层部位,手经运行于上肢,足经则行于下肢;每条经脉的起始位置和循行路线各不相同。

  可是,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纷纷扰扰了几千年。直到2003年,专家们利用先进的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运用三维定位的方法,显示出了经脉气血运行的清晰路线。这一结果表明经脉具有一种流体通道的特性,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张维波在这一基础上,把经络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度。他认为经络就是人体中的组织液。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维波介绍:中医讲气如雾露之溉,而组织液实际上就是一种像雾露状的小水滴,在人体当中的一些缝隙里存在着一些小水颗粒。在同位素试验中经络的流动可以携带同位素分子做循经运动,于是他大胆的推测如果液体中有能够刺激神经兴奋的物质,就可以产生循经感传。另外,液体是导电的,因此有低电阻特性。于是他断定经络一定是可以流动的一种液体。

  经络的起源

  虽然《黄帝内经》是最全面记载经络的古代书籍,可是医史专家们在书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经络起源的只字片语的记录。中医史专家马继新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试图从这里揭开经络起源的秘密。

  1972年在湖南的一次震惊世人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批残缺的竹简和锦帛,专家们在上面发现了叙述经络的一些残缺文字。这次考古发现位于长沙东郊的马王堆,共发掘出土了三座保存完好的西汉古墓。在古墓中不仅发现了一具令世界震惊的2100多年不腐的女尸,还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和竹木简,内容包括医学、哲学、历史等多方面的诸多内容,多达十几万字。可惜的是帛书和竹木简出土时已残缺破损。在经过拼接修复后,工作人员发现文物涉及医学的总字数估计多达3万字左右,能够辨识的字数为2.3万字。

  奇怪的是这些书都没有名称,以马继新为主的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只好根据内容进行分类,其中,有两本是专门论述经络的重要书籍《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两本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书籍,在经过艰难的整理出版后,为后来的学者们研究经络提拱了难得的证据。

  通过对这两本书籍的研究和解读,刘光亭发现马王堆经脉的起点多在手腕和脚踝附近,循行路线非常简单,有的甚至只有起点和终点,而且脉与脉之间甚至和内脏之间都没有联系,经脉循行的方向也是单一的自下而上。这就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有着明显的区别。《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2条经络线,而马王堆出土的书中记载了11条,少了手少阴心经。书中只有经络的记载,而只字没有提到穴位。而《黄帝内经》从针灸两方面论述了经络运用理论和主治病症,并准确记载了365个穴位,而且每条经络线都与内脏有联系。

  因此,有学者认为这些特征反映了马王堆经脉概念的原始和简单,但为后来《黄帝内经》的经脉学说奠定了基础,继而断定出土于西汉时期的这两本书,成书时间应该早于《黄帝内经》。

  砭石的发明使中国古人偶然间找到了人体部位上的敏感反应点,这就是早期穴位的形成,此后又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研究,人们把这些反应点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了有序的脉络,而这就是经络的起源。因此,经络、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和成熟,让中医成为了人类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源:沈阳日报
----------- 好想学。 有位师傅带就好了。。
相关文章
 [转贴]中医视频教学,自学中医的福音
 胡臭漏腋第五
 滋肺润肠
 水肿门
 当半夏体质碰上柴胡体质~【原创】
 治癌法——《只有密药,没有密方》(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