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原创]讲座中尖锐问题的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这几天听了刘力红的讲座录音,深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位同学的问题十分的尖锐。刘博士也没有做很详尽的回答。于是这两天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下面是这位同学的提问
    “关于内证与药物的观点,我翻过历代的本草(中间有段很模糊,听不清楚)每一个医家对每一个药味认识都不一样,性味都不一样,归经都不一样。这种内证,都是从内经来的。怎么归纳?怎么应用?一个药物有很多很多(两个字听不明白,可能是“功用”)怎么归纳?临床怎么用?甚至某一个药的药用与性味是完全相反的。那这种内证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药的药物的性味与归经,在很多书中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较典型的比如芍药。芍药到底是酸的还是苦的,后世的医家为此各执一词,聚讼纷纷,莫衷一是。倪海厦认为芍药是酸的,而倪海厦推崇的曹颖甫通过亲自口尝,认为芍药是苦的。为此我特意尝了一下芍药,的确是苦的。而在神农本草经中对芍药的味的认定,也是苦的。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出现这样的分歧本就不奇怪。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与争论是好事,不是坏事。比如“温补派”的张景岳,因为好用熟地,而被称为张熟地。而在他之后,同样重视温阳的陈修园虽然佩服张景岳的聪明,却极为不满他滥用熟地的温补作风,在其著作中对张景岳大肆笞伐。一个“命门的位置”至今争论不休,一篇“厥阴病”更是千古疑案。这样的公案在中医史上比比皆是,难道中医真的是没有办法学习吗?
    我有一个弟弟,学的是物理专业。他跟我讲了一些物理上的趣事,由于我不是学物理的,有些地方也不大明白。但是却记住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不相容,但彼此皆不能互相取代。这两门学科都在当今物理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的趣事。物理学尚且如此,中医学这门学科当然概莫能外。
    我们的学习,是学习求真的方法。求真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只要认真努力,最终都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佛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国学大师南怀瑾有一本名著《如何修证佛法》,什么叫修,修是行动。什么叫证,证是学习与行动后的思考。而这个修,在儒家叫“笃行”。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而“笃行近乎仁”。从这里看出学习中医时,“行”的重要性。
在《庄子•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什么,道是真理。真理是无法描述的。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完全讲清楚他,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述明白他。所以知“道”只有一个方法——行。《中庸》里有一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讲的是治学的几个层次,也讲治学的方法。为什么“笃行之”排在最后?排在最高一阶?我们学医,我们求知,都是这样子。不能寄希望于别人把真理交给你,而应该是自己努力地去寻找真理。而这个过程就应该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后世医家对一个药物的性味归经认识的不同,是因为彼此“修证”的过程有别,个人的悟性有差。而求学之道,绝不是陈陈相因,绝不是“统一思想”,更不是“书本之上皆真理”。这就是“笃行”的重要。“笃行”的过程虽然十分的辛苦,可是“一旦豁然开朗”是非常快乐的事。这种快乐,儒家叫“学乐”,佛家称“法喜”。而这种境界的心得才是真正是自己的东西。
    有人批评中医“尊经崇古”,是的,中医就是要“尊经崇古”。这不是中医的缺点,这恰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造就的。学习书法,要取法晋唐的高古。学习诗词,就推崇《诗经》的古雅。中医不是自然科学,中医更接近于艺术。中国文化超前发展的特点造就了超前发展的中医学,而这就恰恰是“尊经崇古”的原因所在。不学经典,只看后世著作,永远只能喝“子汤的汤的汤。”
    我只是初学中医的爱好者,说的东西也都很浅,但的确出于对中医真挈的情感。看到有人这么尖锐的批评中医,忍不住想说两句。最后再讲一件事吧,我的一位朋友办了个诗词类的网站,聚集了一批诗词的爱好者。但是里面还分成“新韵派”与“旧韵派”,“新韵派”的朋友爱批评“旧韵派”。我的朋友就劝其中的一位,如果要批评“旧韵派”就先知道旧韵是怎么一回事,这样才能言之有物。于是这位回去努力学习旧韵,最后他变成了“旧韵派”。所以我也想对那些对中医妄加指责的人说,如果你要批评的话,请知道你所批评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对不起,第一次发贴,不知为什么就变成两页了。请管理员看到帮忙删掉一篇吧。谢谢了。
-----------楼主,如果你发重复的那篇没人在后跟帖的话,你可以自己删掉。
参考"论坛使用常识(新手必读)"中关于标题的讲述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0497&fpage=1

23楼
■ 如何编辑(修改)文章、标题及删除文章?
-----------和楼主有共鸣,在下也是初学中医,买了一大堆书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混乱,无论是医理还是药性,如果说经典才是真理,那么问题也很大,第一经典太难懂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第二经典流转了这么久,很难没有误差,很多地方可能已经不是原文了,这又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至于刘力红的内证方法可能更难,因为现在的人和古人已经不一样了,已经越来越物质化(偏于精的层次),对人体的认识很难达到古人气和神的层次.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外证,具体的论述我在我发的唯一帖子里有说,在此就不重复了,先生有兴趣可以搜索看一看.如果先生看了有共鸣,大家有空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
-----------芍药到底是酸的还是苦的

            -----------会采气的人,对药物气场的感受比常人敏感得多,芍药微酸而苦.

            ------------同一名称的药物,品种并不完全相同,如柴胡就有多种.

            ------------另:药物产地不同,气味稍有差异,如北五味子,南五味子.


------------------------------------------------------------------------------------------------------------


         平衡功是灵宝通智能内功术中的外动功,它是古老的吐纳术。通过修炼者的肢体有循之动和严密的呼吸相配合,用意用气用百窍与植物,动物,人交换气体,使修炼者能达到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气体相对抗的平衡,故名平衡功。

         平衡功主要是炼“人体灵信之外放”和“原灵内收”为他人治疗疾病的一种修炼方法。   

(1)双手上下拉动
   ①姿势 面对大树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微曲离大树一定距离,两臂前伸,虚腋,两掌心对树,身的三分之一处。
   ②动作 闭目平视,双手同时沿树身平衡线上下拉动。两腿配合手臂上下起伏,双膝缓缓曲伸.脊柱正直。
   ③呼吸 上拉时吸气,下拉时呼气。呼吸要逐步做到缓、细、深,长、匀。
   ④意念 动作和呼吸时想象面前的大树是一个带有特定色素的大气柱,同时想象两掌也会发出同样色素的气体来,与大树相对交换气体。
   (2)十指纵向切割
   ①姿势 面对大树,在树前自然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克。双臂平伸,两掌平开,十指指尖对树,保持一定距离(这个距离随修炼者功夫的加深而逐渐拉远)。
   ②动作 闭目平视,用十指指尖上下拉动,身体随着手臂上下略有起伏。初炼者和老年者的动作不要大大,两臂上下不要过低或过高。
   ③呼吸 掌指上拉时吸气,下拉时呼气。身体与两手要密切配合,不要中途停顿。呼吸要逐步做到缓、细、深、长、匀。
   ④意念 把眼前大树想象成一个高大的气柱。修炼者想两手十指指尖发出同一色素的气体,把眼前的大气柱切割成细条,切割的线条越细越好。
   (3)十指横向切割
   ①姿势 面对大树,站式同前两式,将两掌平开,上下重叠,两掌心向下。
   ②动作 两掌在树前作横向左右摆动切割。
   ③呼吸 两掌前伸呼气,两掌收时吸气。呼吸要缓、细、深、长、匀。
   4、意念 想十指指尖,把眼前大气柱切割成薄片,切割得越薄越好。
   (4)双手推技
   ①姿势 面对大树,站势同上。两臂向前平伸,推时两掌直立九十度,十指向上;拉时两掌伸平,指尖对大树。
   ②动作 两臂缓缓收回,两掌逐渐放平,再将两臂缓缓推出,两掌直立成九十度,指尖向上。如此反复动作。
   ③呼吸 双臂带双掌推出时呼气;双臂带双掌拉回时吸气。
   ④意念 想整个掌面带有与树同色色素。推出时,想像两掌发出的气体把眼前的大气柱推弯;拉回时,想像两掌把大气柱拉回,拉弯。
  (5)剑指拉动
   ①姿势 面对大树,站式同前。双手各变“剑指”;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三指收回,指尖相对。
   ②动作“剑指”对树,可做上下拉动,也可作横向拉动,也可一手拉动,或双手变换拉动。
  ③呼吸 拉上、拉回时吸;拉下,拉出时呼。
   ④意念 意念主要是想中指指尖,在发射“灵信”切割大树,也可体气柱打洞之想。
   (6)背树站椿
   在以上五种动作操练后,即可背对大树站立30——60分钟。
   ①姿势 两脚自然开立与扁平,两臂自然下垂,舌舐上颚,垂帘闭目。
   ②呼吸 深长呼吸二十四次后,转入自然呼吸。
   ③意念 吸气时想自然界的大气向全身汗毛孔内挤压,进入体内。呼气时想体内浊气从全身汗毛孔向体外放射,放射得越大、越远越好。
-----------楼主的帖子不错,说明楼主的学习是经过思考和理性的,相信楼主坚持下去,终有正果。
相关文章
 气病及血
 通经活络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樗白皮丸(《便览》卷四。)
 右膝盖怕凉怕水、拉稀
 消暑散(《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汪典扬翁外孙女体弱感邪证变抽掣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