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基础知识-:【原创】紫极先生: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辨别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原创】 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辨别
作      者: 紫极先生   
发表时间: 2006/5/20 21:31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med126。com/
===============================================


凡六yin而伤,伤自太阳寒水经络而病者,谓之伤寒。《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者,自太阳寒水经而伤也。

凡食气而入,伤自太阴湿土脏器而病者,谓之瘟疬。气自天从鼻入伤太阴肺,食自地从口入伤太阴脾。瘟疬者,太阴先伤。《内经》云:瘟疬大行,远近咸若。

凡七情、饮食,房事等所伤,脏腑受病,谓之杂病。

上伤寒为广义伤寒,广义伤寒之中,又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yin所伤不同。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于寒,不即病,则寒气留连化火,致使相火不藏,春遇六yin,则病温。

相火不藏,而六yin之气伤于太阳寒水致病时,则谓温病。

故温病是广义伤寒内特殊的一种,与六yin致病并列。人藏精,相火不动,伤于六yin之气则病伤寒。不藏精,相火妄动,伤于六yin,则病温病。伤寒与温病,皆为六yin之气所伤,唯有藏精与不藏精之区别。

天地不正之气,谓之疬气,具传染性。天之疬气,自鼻而入,先伤太阴肺,再表里相传阳明。地之疬气,自口而食,先伤太阴脾,再表里相传阳明。故《内经》云:五疫之至,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七情不舒,饮食不节,房事无度,则伤及脏腑,谓之杂病。

伤寒(温病),杂病病久后则可能化毒成疬气,疬气自病者而出,入于天地之间,为天地不正之气,相感者即病。自口鼻而入互相传染,以成疫证。故伤寒(温病)杂病不传染,疫证传染。

《伤寒杂病论》即是专论起自外伤太阳寒水经之伤寒(温病),与起自内伤脏腑之杂病的著作,瘟疬之治法,无单独成节,知犯何逆,以证治之,即可痊愈。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即是治温病之祖,麻黄汤为治伤寒之祖。杂病在《金匮》之中,《伤寒》《金匮》二者可以相参治疗。疫气相传,病变之速,亦分寒疬与温疬,治则仍在伤寒温病治法中。

具体三者治法,不再多述,今后会在书院网络教学中细讲。

惜后世之人,见伤寒之名,以其称为《伤寒》,便以为是伤于寒邪,必有温病相与之对应。岂不知此寒为人身太阳寒水经,为表之卫气第一层防卫所在,与六yin之寒邪无关。

六yin之狭义伤寒,可治寒疬,而不可治温疬。在瘟疫流行之年,若以治狭义伤寒法去治温疬,则相差甚远。故明清以来,以为《伤寒杂病论》有所不足,便有人大做文章,欲举温热以抗仲景。不以自已不懂伤寒之名为羞,反以为伤寒真为寒邪之故,能另立温病门户为荣。

清叶天士,混瘟与温,以开乱后世之先河。

今西医,自以为发现了几个细菌,认作为传染之源,以万病皆为疫证。杀杀杀。

如此叶士门徒,以其祖师都分不清温与瘟,见病即认作瘟,动口即言为温,清清清,以至于今天。

而真正温病之法,被温病派偷梁换柱后而不见真踪。

可叹!
相关文章
 养生避忌
 邵敬圃乃眷胃脘痛
 十二时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重症梅核气案例
 转帖:千万不要吃毓婷,吃毓婷得宫外孕的人
 明疮疡已溃未溃发热恶寒论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