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东义
目前,人们对于“纯中医”的讨论很热烈,《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多篇有关文章,见仁见智。对于中医为何不纯,世人为何呼唤“纯中医”,笔者认为,中医西化或者中医异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主要是一些片面的科学观、技术观、价值观对于中医学长期影响的结果。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绝不是地域的区别,也不是古代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而是方法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学术体系。西医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功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科学观是还原论指导的,物理、化学知识很自然地进入其学术体系之内。中医学在脏腑解剖“实有其物”、人体功能“升降出入”大体不错的基础上,建立的都是关系论、调节论,应用的是复杂性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于客观事物性质的描述,是相对概念。比如,六yin与六气的区别、药物寒与热的差异、血气的正常流通与瘀滞、水液与痰湿的转化等等,都是相对概念和性质描述,难以定量界定。所以,还原论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很难进入中医学的领域。
中医学以人体自我恢复能力为依据,强调“辨证论治”,主张治疗未病,都是重视“苗头”的做法,就像中医学贡献给人类的“人痘疫苗”一样,在方法论上是非常先进的。只是,长期以来人们把辨证论治隶属于西医的疾病概念之下,束缚中医手脚,以为其太随意、太灵活,法律也不采信“辨证论治”,因此,在科学观上,人们信奉的还是还原论,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中医学的方法。
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害的误导”。比如,预防非典型性
肺炎的时候,大家都服汤药。西医问:“你这汤药是根据什么开的?有何作用?”有人说:“我这中药汤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这种解释目前很盛行,但是,经不住科学考问。因此,西医发问了:“你抗的是什么病毒?新型的冠状病毒,你以前见过吗?有数据吗?”显然没有。没有就说,不是先验论吗?即使有了数据,还要进一步接受考问:“你用什么抗病毒?为什么是复方,而不是
一味药?为什么是一味药,而不是一种成分?”显然,中医的汤药只是临床有效,各种有根据的实验数据一时拿不出来,因此,在科学的考问面前,即使中医有效果,也逃脱不了“败诉”的“科学指控”。坚持以西医理论指导中药的使用,就必须立即停止中药汤药的运用!因为,按照化学分析的金标准来看,“临时组合的中药汤剂”的有效性、安全性都是未知数,必须先进实验室后进入临床,否则就是“不人道地拿人做试验”,这就是反中医人士一贯的论调。
中医不纯,从学术上看,历来就不纯。中医理论里的气、阴阳、五行等等,都是借来的概念。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等历代中医大家都主张博览群书,兼采众家。但是,必须是以我为主,吸收有益的知识。
那么,临床上中医的西化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是科技观、价值观误导了人们的就医理念,使人们看不到中医学的优秀特质,因而远离中医。其次是中医人员在西医疾病观的误导下,不够自信,造成技术萎缩,治疗疾病的能力下降,临床水平滑脱,不得不借助西医技术。再就是价值观的误导,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被不规范的医疗市场驱逐。谁喜欢不赚钱的简便廉验?谁能靠简便廉验维持医院的运转?针灸、拔罐、小夹板在医院里被视为不受欢迎的角色,中医院不要中医学生而大量引进西医生源,不就是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医疗市场误导造成的吗?
再有,中医的丸散膏丹,在古代是那么容易创造,而现在一律按西药管理,研制费用高昂,中医专家也难再创制新药。把中医创新的手脚捆绑起来,如何创新?六味
地黄丸治疗哪一种西医的疾病?能够超越与之对照的西药吗?今后还能产生类似的“只对证而不治病”的中成药吗?对证能通过新药审查吗?
中医不纯,无奈的选择,无奈的尴尬,也是使中医事业萎缩的重要原因。可惜不少人正乐此不疲地大声说:“这是时代的需要!”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这分析得很透嘛
很明确,这应提供到人大会议上讨论,让卫生部好好讨论,找找原因,救救中医.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