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临床疗效的提高呼唤着中医的纯正性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临床疗效的提高呼唤着中医的纯正性
作者:王世保
    近代的中国医学界要求中医打破所谓的“闭关自守”的纯正状态,接受“开放改造”,走向现代化,其中内涵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原生态的中医疗效水平是很低的,所以只有接受了现代科学的改造,实现诊疗的仪器-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一句话就是西医化,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那么这种假设成立吗?中医被“开放改造”的结果提高了中医的疗效吗?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放改造”,中医倒是越来越符合科学的标准了,但且不说中医实际临床的人数(由民国时期的80万萎缩到3万余人)降低到历史的最低点,其临床疗效水平也同样降低到了最低点。人数可以数,而临床疗效水平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指标而难以把握,我们是如何判断中医的临床疗效水平也降低到历史的最低点呢?
    这可以从代表临床疗效最高水平的名老中医的数目间接地比较出来。名老中医之所以为名老中医,就是因为他在相关的医疗领域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并代表着其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平。如今,名老中医的数目日益萎缩,虽然国家也批准了一批又一批所谓的“名老中医”,但那只是一种强制性的认准,不是为世人所公认的,里面名不符实的“名医”太多。所以随着这些名老中医的逝去,我们的中医队伍水平也在大幅降低。事实上,中医队伍的人数与其临床疗效水平也是相辅相成的。
    那么为何中医的发展却出现了与我们的初衷相反的结局呢?我们也可以从理论上直接论证。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家治病的工具就是中医理论,一个中医家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就必须要在精通中医理论上下功夫,而且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符合自己个性的中医诊疗体系。但是,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完全是从相反的方向来塑造中医的。
    首先,为了能够从西医和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去阐释中医,中医家必须掌握大量的西医知识,强化还原思维和建构性实验研究的培训。他们为了完成申报的国家课题,长期地呆在实验室里去从事相关的生理、病理和药理研究,这就淡化了他们的中医理论思维。中医理论思维的淡化使得他们逐渐漠视中医理论,并逐渐异化成游离在中医理论之外的研究者。
    其次,中医诊疗的标准化抹杀了中医的个性化诊疗特征,中医学史上形成了诊疗理论各异的学派,他们在各自的学派理论指导下疗效水平也发挥到了极致。中医诊疗的标准化模仿西医的诊疗理论形态,不顾中医自身的规律,强制性地灌输那些似是而非的“标准化”理论,消除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拟制了他们各自的个性发挥和诊疗途径的进一步创新,继而导致中医家队伍的平庸化,中医家的疗效水平也大大降低。
    最后,中医院的中医师为了给中医院创效益,先是被动地去为病人进行仪器诊断,接着就是完全丧失了四诊的信心,依赖于西医仪器的诊断。这一从提高经济利益出发的措施却对中医家的临床疗效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中医诊断有着一套完整的“望闻问切”的理论和技术,这是千万年以来无数中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财富。经过几千年的丰富与完善,四诊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达到了几近完美的结合,它们是属于同一理论框架内的不同理论形态,具有相互推演的一致性。但西医的诊断仪器都是按着西医和现代科学的原理来制造的,它们的性能依赖于西医和现代科学的原理,它们所能检测的指标也是为西医的诊断服务的。这些指标能够发挥诊断意义所依赖的语义系统是属于西医理论的,而不是中医理论的。因此,西医仪器诊断的指标不断不能有效地纳入中医诊断的理论框架内,而且还会对中医家的辨证施治产生误导。中医的四诊已经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足够的判断依据,那么要这些误导中医家辨证施治的仪器岂不是赘?现代中医家对西医诊断仪器的过度依赖已经导致他们的四诊技术严重退化,这必然会降低他们的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中医现代化得不偿失,不仅造成中医队伍的严重萎缩,而且也导致中医队伍的临床疗效水平大幅下降。
    因此,正是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水平的角度出发,我们呼吁中医学界阻止中医队伍的进一步异化性的现代化,让他们回归中医本位上来,做一个纯正的中医,继而塑造出一支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水平名中医队伍。

-----------讲的好。
-----------真知灼见.
-----------我贊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是中醫除了中医理论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就是中藥飲片, 但是卻是常常被大家所忽略, 不會用藥則療效不可能提高。只知方劑而不知單味藥的基本藥效及其使用範圍和限制是無法有效的做到方劑的加減, 因此要提高療效是很困難的。

[ 本帖最后由 San-Chi 于 2008/6/24 10:10 编辑 www.med126.com/yishi/]
相关文章
 雄黄丸(《圣惠》卷五十六。)
 杨属
 圣散子(《圣济总录》卷六)
 肌痹
 竹叶石膏汤(《医学集成》卷二)
 瘰疬丸(《疡医大全》卷十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