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新年伊始,超过400名澳大利亚西医、相关学者及科技界人士签名反对大学开设中医教学课程,并指责中医草药、按摩等非西医的补充疗法为“江湖骗术”。《悉尼先驱晨报》等主流媒体推波助澜,多次组织具有显著倾向性的民意调查,企图在舆论上陷中医于被动局面。
此事的背景是澳大利亚正在开启对中医的立法管理。新成立的国家中医局(CM BA)日前正式公布澳全国中医注册标准,按照既定安排,联邦政府将于今年7月前完成注册全国中医师,从而使澳大利亚成为首个对中医实行注册管理的西方国家。
面对汹涌的反中医舆论,澳中医界人士强烈不满,奋起反击,一时间双方唇枪舌剑,展开激烈论战。
中医注册遭遇高壁垒
在墨尔本执业的澳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会长林子强告诉本报记者,在当地中医界人士不断努力下,维多利亚州早在2000年就引入中医法,从而使本州率先实现中医立法管理。今年澳联邦政府开始在全国注册中医,将最终使中医立法逐步推进至全国。
他指出,客观上,立法使得中医地位获得确认,以往少数医术不精的贩药郎中逐渐遭淘汰,中医药业将日益规范化,并为主流社会所承认。
然而,当前既得利益集团打压中医的舆论攻势,已经影响到立法者的立法取向,当局可能最终对中医行业设置高壁垒。从目前澳国家中医局公布的澳全国中医注册标准来看,形势并不乐观,立法或将成为海外中医噩梦的开端。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没有完成英语国家5年全日制大中专教育的中医师申请人,必须满足苛刻的英语水平测试要求,方能给予注册;若不能过语言关,申请人即便满足其他标准,也将被打入另册,成为“有条件注册”者,被迫接受种种严苛的行政管制,直至丧失行医自由。
林子强援引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局发表的统计数据说,该州实施中医师注册管理10多年来,没有要求申请人测试英语,但也未发生一起因语言交流障碍而导致病人投诉注册中医师的个案。他认为,语言沟通能力固然重要,但医术更为重要。若语言标准定得过于苛刻,只会把不少已经在澳执业的优秀中医师挡在门外,并无助改善当地民众福祉。
澳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维多利亚州分会理事尤本林指出,医疗监管当局如果把语言标准定得过高,且没有灵活个案安排,则此次全国中医立法不免沦为“一刀切”的恶法,对中澳中医界人员交流和中医在澳长远发展构成长期损害。
一些澳大利亚医学界人士指出,如何打赢事关中医前途命运的舆论战,成功引导澳当局修订某些武断的行业标准,将对中医在海外生存、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中医正名任务艰巨
近代以来,中医已在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西方国家流传数百年。中医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民众的重要保健选择,并赢得了主流社会有识之士的认可。
据澳大利亚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澳全国大约有5000家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门诊280万人次,80%的病人以英语为母语,可以说中医发展前景广阔。
据西悉尼大学补充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艾伦·本索森介绍,三分之一的澳大利亚人使用过包括中医在内的补充疗法,澳大专院校教授相关学科已经有20年历史,中医等补充疗法日益为普通民众接受。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中官方认可中医的却为数寥寥,中医在西方普遍处于边缘化境地。包括澳大利亚西医学界在内的某些海外人士对中医的科学性、安全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成见极深。
纵观澳洲反中医势力的论据,无外乎如下几种观点:其一,中医不科学,不属于实证医学;其二,中药不安全,存在药物毒性问题;其三,中医使用西医器材,有欺世盗名之嫌。
这些成见的背后,首先是由于长期缺乏立法规范,海外中医界鱼龙混杂,某些江湖郎中医术不精,败坏中医声誉。加之中医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医学之外,缺乏与主流医学交流与对接,海外中医始终难以摆脱“小、散、乱”的局限性。此外,一些西医界既得利益者,或出于对中医的误解,或因担心中医立法后对其执业不利,极力诋毁中医,阻挠其立法进程,也加剧了行业对立。
对此,悉尼韦斯特米德医院的外科医生瓦莱丽·马尔卡表示,人们应当看到,包括中医在内的自然疗法在治疗不少慢性病方面有其独特疗效,有效性是其在澳大利亚立足的根本原因。西医学界对此应当有所反思,对其他医学门类应有所包容和借鉴。
事实上,在如何对待中医等补充医疗方面,澳西医学界并非铁板一块,譬如澳大利亚医疗协会近期已决定收回对反中医游说集团的支持。
就本轮争端,一些华人医学界人士指出,相对于反中医游说集团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澳中医界的声音显得势单力薄,缺乏协调有力的应对措施。在全国中医注册开启的关键时刻,澳中医界面对的舆论环境空前复杂,为中医正名的任务十分艰巨。
跻身主流需要新模式
当前,在反中医势力的积极游说之下,澳中医监管部门显然已倾向于在英语水平等方面设置高壁垒。对此,澳中医界建议,形势逆转之下,相关部门应当有所行动,为中医在海外的发展争取主动。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会长韦国庆指出,中国相关产业部门应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与澳大利亚中医界协调一致,积极沟通,消减行业对立,赢得舆论主动,在立法关键环节争取应有的话语权。
林子强则认为,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医学和养生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建议以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为契机,组织活动和报道,大力宣传中医,为中医正名,并借此普及中医知识,为文化“走出去”注入新元素。
一些澳大利亚医学界人士认为,中国国内相关产业部门应当继续强化与西方国家合作,推进政府支持、民间投资、中西医结合的模式,促进中医走出唐人街,走进西方主流社会。
事实上,在具体操作层面,中澳两国政府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已经行动起来。早在2010年5月,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政府就签订了在悉尼设立一家现代化中西医医疗中心的谅解备忘录,该中心计划于今年7月建成开业。这将成为中外政府合作在海外设立的第一家集临床、研究、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西医医疗中心。
正如积极促成此事的康平国际医疗集团董事长陈星惠所言,这种模式是顺应大势的明智之举,有利于积极引导中医“人、财、物”走出国门,有利于以现成西医平台带动中医规范化、主流化。
来源:新华网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