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杏林箫客专集:《栏目公告及说明》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杏林箫客 于 2011/9/4 13:19 编辑 www.med126.com

  一、在中医论坛上,有一种现象:有时,一位患者发贴求助,数十位医生跟贴回复。医者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患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这种情形经历多了,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就不再参与此类回复。因为,越是有临床经验的人,遇到过的难题越多,说话也就越低调。相反,一些初入门者,或擅于纸上谈兵者,往往充满自信,言出惊人,似乎很有把握,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只是患者按其所说方案治疗之后,效果往往并非如其当初所预料,甚至大相径庭。然后,改弦易辙,再作选择,反复试药,最终不了了之。因此,后来各中医论坛除了设立讨论区外,还专门开设了个人咨询室,为医患之间,提供一对一的交流。

    一直认为,论坛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地方,因此,对于个人专集内的各种跟贴,无论持何立场,基本上都不作干预,任凭患者自做取舍。但时间久了,发现一个规律:真正有临证经验的人,大多只在公众讨论区发表自已的观点,很少串门到个人咨询室,或只看贴不跟贴。倒是那些缺乏实践经历的人,喜欢进来指指点点,妄加评议。

    即日起,对于患者的咨询贴,只充许患者本人及其他患者跟贴,对于中医同道的跟贴,特别是处方贴,一律删除!对于本人的论治有不同意见者,可在本栏目内另开主贴置疑,也可直接给患者发短消息表达你的观点。

    二、有些患者,正在接受其他医生的治疗,在治疗过程还没结束的时候,又来本栏目咨询,这种做法是不妥的。最好在前一个疗程终止后,休息二三天,待药力已过,症状稳定,再作咨询,以免以前的治疗对后面的诊治造成干扰或误导。

    三、不要问:另一位医生的处方怎么样?因为,每个人都喜欢站在自已的角度看问题,观点一致的就赞同,观点有异的就反对,并不一定客观公正;谁能保证自已的看法绝对正确?有可能,我所赞同的正是错误的,所反对的却是正确的。因此,本人对别人的处方不做评议,以后,对于此类问题不再回复。

    四、本栏目开设的初衷是整理中医资料,将其统计归类,找出疾病的规律及辨证要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但随着咨询患者的加入,渐渐地变成了咨询室。以后,本栏目依然以整理中医资料为主,疾病咨询主要针对男科、妇科、脾胃病等,其它疾病请找相关诊室。

    五、天人相应,人体虽小,其复杂程度却类似于一个宇宙。对病机的破译如同破案,其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有人说:医学是门遗憾的技术。医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而不可能绝对避免失误。要求诊疗过程绝对正确、不容许半点误差的人,请另寻明医。

    六、看中医时,同一次处方的首剂药可频频少服,即:每次少喝一点,一天多喝几次;或者,首次只喝半杯,二小时后,无不适再加量服用。若有不适,则立即停药并向医生反馈,如此,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带来的损害。

    七、传统中医,既知病,也识药。后来,按西医的管理模式,设立了执业中医药剂师制度,将医与药分割开来,导致很多中药师只识药而不知医。对于某些药物的用法,临床上早已突破了书本的限制,而教材却依然沿袭守旧;甚至某些药店的销售人员,并非中医药专业出身,只是略经培训而已。因此,如果药店有人对本人的处方提出置疑,请先征询本人意见。本人处方中所开出的药,无论有毒无毒,都曾亲口体验过。就药物的应用,也曾指导过药店药师。

    八、有些患者久病成医,且一直在学习中医,已颇见功力。但在服用医生处方之际,尽量不要私改处方或另外加服其它药物,以免产生误导。

    九、不断有人搜索本人QQ号要求加为好友,但两个号均已加满,因此,没有回应。特此告知。


-----------六、看中医时,同一次处方的首剂药可频频少服,即:每次少喝一点,一天多喝几次;或者,首次只喝半杯,二小时后,无不适再加量服用。若有不适,则立即停药并向医生反馈,如此,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带来的损害。

这是一个负责人医生才能说出的话!
-----------比我看过的医生 医德要高出很多 感觉很负责任 既不夸大也不过谦 符合中庸之道
-----------先生德高望重,医术精湛,此生知遇先生乃一大幸事,再次感谢先生,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为什么我吃素以后, 头发越来越少呢  请指导
 脱发,消化不好,消瘦,阴囊潮湿,小便频繁
 捉疳丸(《卫生总微》卷十二。)
 时行感冒病
 医圣
 北旋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