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中医学是佛学,道学的实践医学 杨世廷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学是佛学,道学的实践医学


杨世廷

佛学内容涵盖天地和人事,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道学之理和中医学之理都是佛学的另一种阐释,也可以说佛学是中医学、道学的另一种阐释,其三家学说的合理内核都是一致的,都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阐释,所要达到的极致是相同的,即三者极致的内涵是相同的,这种极致就是佛祖、道祖和圣人的生存境地和生命状态,三者的生存境地和生命状态都是无我之境,相对于自然没有具体的自我形象,没有具体的自我的意识,在虚空无实体的心境状态下感受到的是一切与一切的圆融与交感。为了使人们的智慧达到这种极致,佛学、道学和中医学采用了不同的认知方法、感悟途径和验证手段,其目的都是让人们通过对佛学、道学和中医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达到佛祖、道祖和圣人的生存境地和生命状态。

就佛学而言,要想真正的理解其奥义,就必须明白佛的含义和佛学的由来,否则很多事情就无从谈起。那么怎样理解佛的内涵呢?在大千世界形成之前,一切有形物质尚未形成,在这种物质状态中一切都是圆融的,一切物质都没有自我的意识,没有自身与环境的区别识性,物质之间自然交融,不存在有差别这种识性,一切的一切都是交感交融圆和统一,自然而然,佛家将这种物质存在状态定义为空,当然这种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这种空的物质存在状态就是后来人们所定义的佛境,因而后来才有了佛本无形佛本无象之说,从这个角度说最早的最原始的物质的圆融存在状态就是佛境,大自然就是佛,佛仅是物质高等存在状态的一种诠释。这种圆融的物质存在状态并非是没有生机,这种圆融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可以感知的,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可以感知到物质存在状态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大自然的灵性,或者说是天性,天性是大自然的灵炁,它具备感知一切的能力。天性无欲无求,无执无住,任由一切自然地发展变化,正因为如此,天性才具足了圆融一切的属性,并感知到了一切的圆融,可以说天性就是佛性之根,也可以说天性就是佛性。

随着物质的相互作用演化生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包括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宇宙天体和人类等万千物质,在此过程中,最原始的物质圆融状态和天性依然存在于一切物质(包括人类)之中,在人类形成后的最初阶段中,即最原始的人类还是处于与自然圆融无我的境地,没有具体的自我形象,随着人类知性的显现,人类自我的形象在人的心中逐渐清晰明确而具体,人类与自然的自然和谐状态程度逐渐减弱,与自然的圆融感知能力逐渐消弱。关于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我们处在繁重的烦心状态中时,自我的心理活动充满了心中,对自然已经没有了感觉。而当我们到山清水秀的空阔的草原上去旅游时,全身心放松,被美丽宽广的自然景色所感动,陶醉于其中时,仿佛自己无意之间融于大自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大地山水树木等的气息都无意之间感受到了,甚至能使自己的心神发散的很远很远,周围的一切景色无意之间和自己融为一体,人类的天性无意之间释放出来。然而,由于人类的知性的发展,使人类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知性逐步代替了圆融的感悟和交感,使人类与自然最原始而高等的圆融和谐境地越来越远,人性逐渐代替了天性,本来圆融无限的生命境地被短暂的理智的生命状态所替代。大自然的天性(佛的佛性)感受到了人类的变化,其灵炁借助于人体来教化人类(此所谓释迦牟尼佛的由来),所以在人间创始了佛学。

基于上述的理解,我们就不难理解佛学的若干教义。例如“空非空”,一层意思指空并非什么都没有,空是指圆融的物质存在状态,所以说非空。二层意思指相对于修炼者的认识状态而言,空是无意识状态,没有自我的主观意识状态,非空是指圆融的物质存在状态依然存在。一方面是指让人放下已有知识、经验,放下各种执着,从自己设计的各种桎梏中解放出来,如同到自然中旅游,放下自我,任凭自己与自然交融,当然这种放下的方式达到的层面还很低,更好的方式是修行,在禅的静默中感悟空而非空。另一方面是指空寂的圆融的物质存在状态下,孕育着一切物质,空而非空。又如释迦牟尼佛涅槃时讲“一切法皆是非法非非法”,因为圆融的空寂本来就不是靠什么法来做到的,它仅是物质存在状态的真实本体,除圆融的真实以外没有其他,没有法可讲。一念悟时自然圆融,圆融的空寂中没有什么法,圆融就是法,自然是圆融的,佛就是圆融的,佛的境地中没有什么法,所以说非法;就人的觉悟而言,禅的静默、生活的启迪、行立坐卧间的感悟等等都有助于人们深刻的感悟人生,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执着,没有任何的限制,所谓“佛法无边”,从这个角度讲佛法又是非非法(即有法),一切皆是法,法无定法。不执著于法,无所谓法,非非法亦是非法;圆融中自然交感明了一切之法,非法亦是非非法。

佛学之说皆是否定之否定的阐释方法,佛的境地与悟的境地、佛性的感悟与灵性的启悟交错阐释,既要借助人的知性,还要否定人的知性,从有形有象处着手,回归到无形无象境界,还要圆融于有形与无形之中,一切皆由心境使然,十分难以理解。素有“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之说。及至佛门六祖慧能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接讲的就是佛境的顿悟。佛理的阐释主要是从佛境的感悟入手,讲究直接证得真谛。人们不知佛之境地,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佛的境地,难之又难,艰之又艰。正是基于此,上天又创始道学教化人生道家所说的道,其实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佛、道原本是一家。佛祖即是道祖,道学鉴于人们难以认识无形与有形的关系,难以从人的知性返还于自然天性,从宇宙发生学的角度完成了二者的衔接与过渡,从人的知性入手,去教化人们去认识空的境地。基于此,道学将宇宙万物的形成历史阐释为先天五太和阴阳太极阶段,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具体化,有助于人们从有形有象的认识回归到无形无相的理解。其中,将自然灵性或说自然灵炁(佛性、天性)定义为太易之神。正是道学基于人们对有形的认识回归于天的理解(无形为天),道学素被称为出世之道。道学讲究逆天而行(逆时间发展顺序而行),从有形之躯有形实体开始,着眼于太极阴阳之理,向无极转化,延太极、太素、太始、太初返还到太易,到达无形无象的宇宙最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即达到佛境或说道境,从而明了佛之性或者说明了道之德,所谓“顺则凡,逆则仙,只在阴阳颠倒颠”是也。从这个角度说,道学与佛学互为诠释,佛学侧重于灵性的感悟,从意识形态入手,突出于心境的提升,看重于精神境界的升华;道学从物质状态入手,从物质状态的理解达到精神境界的感悟,从人类的现有认识观入手实现超人类现有认识的升华,使人们从知性获得信息转变到从与自然圆融交感交融获得信息的飞跃。佛学与道学的互为诠释就如同道学与儒学一样互为补充而相得益彰。

中医学理论则更贴近于生活,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将人天合一的物质存在状态融入人体科学实践之中,使深奥的佛学、道学理论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情志致病或养身机理、运气学说、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昔在黃帝,生而神,弱而能言,幼而徇,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術數,食飲有,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俱,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足以证明中医学的实践性。其中“天真”是指先天赋予的真元,元炁,也就是“神炁”、“精炁”。“真人”也就是,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知道者。等等都是精神与物质、有形与无形、有形之体与无形之躯、自然与人体等诸方面具体化的论述,中医学中的炁功疗法或炁功健身法更是佛学、道学理论的实践之法,更容易被大众广泛接受。

综上可见,佛学、道学、中医学同出一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互参互证,三家诸理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楼主太不了解中医和中国文化了!
-----------中医跟道医都能分出来讲,
-----------可以这样混为一谈?
-----------回复 火树狂花 的帖子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表现在融会贯通之中。
-----------回复 点弧形 的帖子

文化大同。
-----------回复 guo3fen 的帖子

什么叫混为一谈?
-----------回复 火树狂花 的帖子

谢谢您的指点,真正懂中国文化的您怎么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的内核呢?佛学、道学、儒学、中医学、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一点难道您不懂吗?
-----------回复 火树狂花 的帖子

您是中医吗?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大环境里的中医像个工具
相关文章
 开胃丸(《局方》卷十)
 验方妙用\开透法
 神效散(《杏苑》卷八。)
 汉防已膏(《圣惠》卷四十五)
 我的学医经历和我对中医的理解(一)
 成考录取与同时拜师能能行吗?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