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及时发挥作用,且便于中医在处方用药时,能加减灵活使用,以照顾到每个病人或各种疾病的物殊性.古代医家非常重视煎药的技术操作.汉代张仲景在<
伤寒论>中对每个方剂药方都根据不同的药物和治疗要求,规定不同的煎药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
1.煎药容器 最好以瓦罐或砂锅.因为瓦罐或砂锅受热均匀,且其本身不会使药中有效成份起化学变化.也可用搪瓷或钢精锅.不要用铁锅或铜锅.
2.煎药用水 一般汤剂多用水煎.应选用少含矿物质,不含其他杂质,无苦,涩,咸味的水,以免破坏药效或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在城巿中用自来水(含氯不能大浓),在农村中用洁净的河水或井水均可.
煎药前应将要煎的药加水浸泡一小时,然后再煎,这样有效成份易于煎出.但注意不用热水煎药,因为某些含有
淀粉,蛋白质类的药物一遇热水,表层立即凝固而结成包膜,影响有效成份的析出.
-----------煎药的用水量,应根据药物体积的大小,吸水的程度及煎煮时间长辈短而异.药锅里加水以水面高出药物五分(大约一节手指)为宜.一般60克药加500毫升水,煎成100毫
升药液.滋补药因时间煎得长些,耗水量比较多些.发表药如草,叶,花等体积较大,头煎的加水量要700毫升左右,第二煎的加水量为第一次的1/2--1/3.
3.煎药的火候及时间 除发汗,清热,泻下药宜中火快煎外,一般药火力均不宜太大.因为中药大部分是植物,如果煎煮时用火过猛过快,其所含的蛋白质就会立即凝固,致使药物成份不易煎出.滋补药在水未沸时先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慢熬,(保持水沸).不要让药液溢出而影响疗效.煎药时要注意容器要盖好,以防药物挥发.每剂药一般应煎二次,滋补药可煎三次.
4.几种不同的煎药法
先煎:金石,甲壳,骨角类药物,皆宜先煎,先煎药沸十分钟后再入其它药共煎.如:
自然铜,
磁石,
代赭石,生
石膏,
寒水石,石
决明,
龙骨,
牡蛎,
龟甲,
鳖甲,
虎骨,
鹿角.又
乌头,
附子,
南星等剧毒药,若用炮制品,则先煎10分钟,然后加入其它药物再煎30---40分钟即可.若为生品则至少应先煎1---2小时,才能加入其它药物同煎.
后下:含有挥发性成份的药物及气味清淡之类药物宜后下.先将此类药物提出来,待其它药物煎沸后再投入,煎一二沸即可.此类药物有:
荆芥,
细辛,
藿香,
薄荷,
苏叶,
佩兰,
香薷,
菊花,
丁香,大黃,广朩香,
砂仁等。
[
本帖最后由 yeqin 于 2008/4/11 21:05 编辑 www.med126.com/wsj/]
-----------这里说煎药时要盖上盖子,封闭好,我在其他资料上见到怎么是不要盖盖子的呢?在我老家煎中药也都是不让加盖子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先答复楼上网友:煎药是要加盖的,目的是僻免药液过快蒸发,造成有效成份消散在空气里.你们那里的习惯,煎药不加盖是不对的.
下面继续上贴:
包煎:凡带有较多的绒毛及粉质或细小颗粒而不易过滤的药物,宜用布(纱布,白布均可)包好,与其它药物共同加热煎熬.此类药物有:
旋复花,
蒲黄,
松花粉,蚕砂,
葶苈子,
车前子,
百草霜,
赤石脂,
青黛,
蛤粉,
六一散,
辛夷花,
枇杷叶,等.
另煎:有些贵重药物,宜另外浓煎,分次兑入其它药液中混匀服用.此类药物有:
人参,
燕窝,
银耳等.
冲服:有些药物因其成份不溶于水,难以煎出,需用冲服法.此类药物有:
鹿茸,
羚羊角,
麝香,
牛黄,
犀角,
猴枣,
熊胆,蛇胆,
珍珠,
田七粉,
玄明粉,
朱砂,以及散剂,丹剂,小丸,自然汁等.
烊化:某些胶类药物,为了不影响其原有作用,宜以热气蒸化,分次兑入药液内混匀服用.此类药物有:龟胶,
鹿胶,
阿胶等.
煎水熬药:体积比较大而体质比较轻松吸水量大的药物,宜先煎熬二次滤取药液后,用以煎熬其它药物.此类药物有:
丝瓜络,灯芯,
大腹皮,
通草,灶心土等.
泡服:如
胖大海,
番泻叶,藏
红花,
大黄,
芒硝等.
5.服药方法:汤药除医生特殊规定冷服或热服外,一般应温服.若有
呕吐症状者,可在服药前用生
姜擦舌止呕.病在上焦,食前服;发散药,宜乘热服;攻下药,得大便后停服;安神,滋补药,睡前服;驱虫药宜空腹服;峻烈药应视患者体质决定用量多少;对肠胃有剌激的药宜饭后服;急病者不拘时服.丸散膏酒,应按时服.
一般一日服药一剂,分为头煎,二煎.如病情需要,也可一日服二剂,以增强药效.
-----------谢谢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