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恐龙化石群发掘又有新发现"
龙骨"震惊专家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22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 继“汝阳黄河巨龙”和“洛阳中原龙”之后,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汝阳县三屯乡和刘店乡又发现了68个恐龙化石点。目前正在发掘中的刘店乡洪岭村恐龙化石由于埋藏较浅,易发掘清理,而且背椎颈椎未受冲击而分离,连发掘的专家也惊喜不已,连连称赞罕见。据专家推测,该恐龙是食草类恐龙。
“龙骨”清晰可见,发掘正在进行
21日,已经是化
石发掘的第八天了,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这一恐龙化石位于洪岭村村民的住宅旁边,由于化石埋藏得很浅,发掘的坑深只有1米左右。坑中间是巨大的恐龙化石,背椎清晰可数,颈椎细长向东延伸(见图)。由于记者到达的时间正是午饭时间,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不在现场,只有部分受雇村民在做着一些表面最初始的发掘工作。
村民马申告诉记者,8年前犁地的时候就发现了这里有化石,但当时不知道这就是恐龙化石,所以也不懂得保护。村民把恐龙化石叫作“龙骨”,用作外伤止血用。村民心中对“龙骨”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所以他们又把发现的化石埋住了。后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经考察后,确定是恐龙化石,他们全村人都很兴奋。他不仅协助发掘组做简单的发掘工作,而且还在化石发掘坑的旁边搭了一个帐篷,吃饭、睡觉都不离开化石,承担下了化石的看管守护工作。
下午,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一边指导村民继续搜索、发掘,一边向记者介绍。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生物研究室主任贾松海领着记者走进了发掘坑,指着西边清晰可见的6节背椎、多条肋骨说,能遇见连接得如此紧密,一点也没有受到冲击的恐龙化石是极其罕见的,但它后面本应该还有背椎、尾椎,可惜那部分可能是受到了冲击,缺失了,还没有找到。与现场的背椎相连的是恐龙的7节颈椎,保存比较完整,每节颈椎长60多厘米,总长有5米多,只是上部发生移位,有些凌乱。至于这条恐龙的头骨、腿骨化石,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们正仔细寻找。
贾松海说,目前发掘工作已经进行到了第八天,由于恐龙化石的位置较浅,所以短时间就挖出了目前看上去已经十分“壮观”的化石了,目前在地面上呈现出来的部分,应该只占整个恐龙化石的15%左右。由于化石的位置太浅,原来这里是耕地,村民犁地的时候,对化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记者在化石背椎部分的表面上,清晰可见被犁地时碰伤的痕迹。
女孩捡块“龙骨”,村民连夜报告
贾松海向记者介绍了发现这条巨龙的过程,12日,村里的一个小女孩捡了一小块“龙骨”带回了家。女孩的母亲发现女儿带回家的“龙骨”并了解了来历之后,又告诉了其他村民,刚巧有村民知道地质博物馆的人员正在附近寻找化石,于是连夜赶到乡里,找到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星夜赶来,惊喜地发现恐龙化石并没有被破坏,现场只有一个比脸盆略窄一些的口,便立即部署了第二天的发掘工作。
贾松海说,中医上确实有“龙骨”可以止血的说法,但中医上所说的“龙骨”不应是恐龙化石,而是指
鹿角。因此,村民们说恐龙化石(中医上叫石龙骨)可以止血,可能是一个误解。
贾松海说,这次的发掘工作,村民都非常配合和支持,工作人员对此表示感激。他说,村民觉悟非常高,从他们连夜报告发现化石的事例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化石的保护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目前已经发现了68个化石点,很多得益于村民提供线索和配合。
能否原地保护,还需专家考证
贾松海说,当地群众很希望将恐龙化石原地保护,地质博物馆的发掘人员也希望原地保护。但究竟能不能原地保护,还需要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今年7月初发现的汝阳恐龙化石群、栾川恐龙化石群以及新命名的“汝阳黄河巨龙”、“洛阳中原龙”、“栾川盗龙”,迅速引起国内国际地质界的强烈关注。省里作出决定,要对这一科研项目进行更加深入的连续性调查研究。目前,他们已经向董枝明等著名恐龙专家发出邀请,请他们前来实地调查、研究。
作者:首席记者任双玲 通讯员张宁文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龙骨一般是指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舔之黏舌者佳。 恐龙本就是稀缺资源,故其化石药用也就很少。《本草崇原》讲“......其质白重,而花纹不细者,名石龙骨,不堪入药,其外更有齿角,功用与龙骨相同”。
-----------
龙齿跟龙骨一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