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祖望
大概从明代中叶开始,医生处方时每味药至少要写3个字,讲究的为4个字,内中除了药名之外,还冠之以产地、规格、质量等要求的字,可惜现在逐渐地消失了。幸而炮制要求的字,如炒、炙、漂、煅、焦……等还保留着。
属于产地要求消失的字,有:“潞”
党参(指产于潞州的党参,为道地药材);“滁”
菊花(指产于滁州者);“广”
陈皮(产于广东);“藏”
红花(产于西藏);“川”
桂枝(产于四川);“怀”
山药(产于河南怀庆地区);“宣”
木瓜(产于宣州);“苏”
薄荷(产于江苏);“云”
茯苓(产于云南);“西”
黄芪(产于山西、陕西);“雅”
黄连(产于四川洪雅地区);“蒙自”
肉桂(产于云南蒙自县);“新会”皮(产于广东新会的
橘皮)等等。
属于规格要求消失的字,有:“大”
熟地、“奎”
白芍、“京”
元参(大、奎、京均指选用大的药材);“小”
生地、“细”生地、“子”
黄芩(小、细、子均指选用小的药材);“肥”
知母(指选用肥胖的药材)等等。
属于质量要求消失的字,有:“鲜”
佩兰(要求新鲜之品);“陈”香椽(要求愈陈愈好);“光”
杏仁(必须去净皮);“净”
麻黄(不留杂质);“香”
白芷(香气未失);“淡”
竹叶(只取淡竹的叶)、“淡”
苁蓉(味淡者为上品);“拍”
马勃(拍尽灰尘者);“粉”
甘草(以折断时有粉样物,手感滑爽为佳品);“明”
天麻(饮片透明);“灵”
磁石(有吸铁作用者);“花”摈榔(饮片出现美观的花纹者);“嫩”角针(选用新嫩者);“霜”
桑叶(经霜者);“六”
神曲(六月六日制作者为佳品);“九节”
菖蒲(一寸中有九节者为佳);“九孔”石
决明(以九个
疣状吸水孔者为佳);“二青”
竹茹(竹子最外一层称头青,头青与竹肉之间者称二青,可供药用,现在的竹茹很多是竹肉,实无药用价值)等等。
类似以上所列的中医处方常用字,还有很多很多,现在的中青年中医可能已“莫明其妙”了。使老中医多少有些对王羲之(303-361)的“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见《兰亭集序》)予以共鸣。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7/12/10 21:08 编辑 www.med126.com/sanji/]
-----------感谢分享,长见识了
-----------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那么多的意思,只知道正药名,关键是怕麻烦.多发这类贴让大家知道.
-----------谢谢先生,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学习了,也收藏了。
-----------多谢分享!现在的中医药标准化丧失了药材的鲜活、个性,只是千篇一律地保留一个面孔认为就符合国际化,现代化。
-----------
www.med126.com/wsj/-----------收藏了.
-----------收藏先,多谢lz。
-----------支持楼主....
-----------写了 现在的药房也是抓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