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中医讨论:浅悟阴阳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浅悟阴阳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思考,我渐渐对阴阳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将谈谈我对阴阳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我先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吧。《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于以上这段文字的句读,也许不同人还有不同的看法,不过我更认同以上这样的句读方式。我是这样来理解这段话的:可以言说的“道”必然不是恒定不变的,他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会有很多种说法,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给一个事物的命名也必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人们的认识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称呼也会有所不同。接下来老子开始对“无”和“有”下定义,把天地之始命名为“无”,把万物之母命名为“有”。从无中观秒,从有中观徼。但是“无”和“有”是同时出现的,只是名称不一样罢了,“无”“有”一起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讲有无相生,变幻莫测,这就是众秒的法门,秒不可言。
       那么阴阳是什么,我觉得阴阳就是无有。只是名称不同罢了,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老子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翻来覆去无非讲得就是有无,只是他以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罢了。
       为了表述上的清楚,以下我只说阴阳。
       想必大家都知道弓箭,我就用弓箭做个例子来讲讲阴阳的道理。当一把弓拉开的时候,它便有了势能,但是它确实静止的,这个时候它属于阴,但它含着阳,因为阴阳总是一起出现的,这样才会平衡,当你释放它的时候,箭被弹出去,这就是阳,随着阴的消失,阳也被释放出来。最终又对到最初的平衡。如果能认真研究一下太极阴阳图,就能发现,其阴阳始终都是平衡的,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接下来,我来分析一下一鸣惊人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楚庄王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臣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放心吧,你不一定了解我啊。”半年以来,楚庄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物,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不久,楚国称霸天下。”这个故事跟弓箭的原理差不多,不鸣则已,讲得就是蓄势,一鸣惊人就是势得到释放时的表现。这就是欲阳先阴的道理。
       我们有好多俗语,也是讲这个道理的,比如“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什么是有准备的人,就是懂得蓄势的人,在阴处,就是人所不见处下功夫,阴有多长,阳有多长,但是这里得有个限度,就比如弓拉拉得太满就容易折断,所以古代引入了中庸这个概念,叫过犹不及。
       阴阳可以教会人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佛家让人多积阴德,这是为何呢,因为阴德积累的越多,其对应的福报也就越多,当阴德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释放,你就会获得现世的福报。为什么得到福报的人又容易走下坡路,那是因为被消耗掉的阴德如果不重新积累,就不能维系。这就是为什么成功人士都热衷慈善的原因。但做慈善最好是做在暗处,这才符合阴德的要求。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之所以会去思考阴阳,主要是因为学习了中医。中医认为生病主要是因为身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了,这跟蓄势是一个道理,如果你的体内不断积累着问题,一旦爆发便不可收拾,此谓之病来如山倒。如果你的体内积累一些小问题就释放出来,再积累一些小问题,又释放出来。此谓之小病不断,大病不来。
       什么是不治之症呢,就是弓拉得太满,结果断了,体内无法建立起阴阳平衡了,此之谓也。
       所以一般弓没有断之前,理论上说,身体还是可以有回旋余地的。“顺成人,逆成仙。”发现了自身身体问题就适着将生活方式调整过来。比如原来心事重重的,现在都放下,原来劳心劳力,现在也都放下,原来追求的功名利禄也看作浮云,一切化作虚无,慢慢的,弓就松下来了,人也就慢慢康复了。
       所以道教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到了虚的境界就是非有非无的境界了,那就是妙不可言的境界了,也就是成仙了。
       佛家曰:“定能生慧。”定就是入定,这是修炼成佛的路子,所谓入定就是进入到无思无想的境界,欲望太多的人是无法到达这个境界的,要入定首先修炼入静,所谓入静就是一念代万念。
       无论佛还是道无非名称不同,形式有别,最终追求的成仙成佛无非就是虚无的境界。
       啰里巴嗦说了这么说,其实还是阴阳,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和损何尝不是阴阳,看过这篇帖子的人也许会"益",过后请大家忘记,这便是"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那大家都可以成仙成佛了。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相关文章
 医方考 郁门第三十三 上课笔记
 素莱如何留住维生素
 杂疗方第二十三
 
 母病及子
 红柳的妙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