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文化,必然会造就出属于文化范畴的人格,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在近现代,不难看到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谦和、朴厚、坚韧的卓越风采。虽然完全具有这种风采的人物不多,但可以通过他们对人生的追求,使人们感触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迈进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清末民初,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现辽宁省朝阳市)南部云蒙山下的农民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即是具其风采者之一。
苦苦思索人生之谜,寻求解脱忧烦的道理是王凤仪先生一生的追求。自幼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倾尽心力,倡办女学;以善为本,普度群伦数十载。
王凤仪、名树桐、字凤仪,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十一月一日(阴历十月初三日)子时,出生于热河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树林子屯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里。其祖父王德泽、父亲王清和世代务农。王凤仪在兄弟中行二,长兄名树田,三弟名树森,四弟名树永。王凤仪因家贫不曾读书,自幼便给人家放牛,稍长就为人家扛活做月。困苦的生活和社会的纷扰,使其从青年时期就思索人生的道理。他初创了“性理疗病法”,在当时缺医少药,贫苦人无钱医病的情况下,用这种“精神疗法”确为人们解除过一些苦痛;他为了使女子明白道理,昌明家教,致力于兴办女学。他所兴办的女学一时间遍及“白山黑水”之间和长城内外。在其晚年又提出“崇俭结婚”、“储金立业”、和创办“新农村”。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那君权、夫权、族权横行的年代,并敢于提出“翻转世界,重立人根”的口号。几十年间,在长城内外,他创办了700余所义务女学,推助女子教育的发展,被人们誉为“善人”雅号。
(一)
王凤仪十四岁时给族人王树德放牛,他此时便显露出善良的天性,放牛三年未曾损伤一牛。对病弱之牛单行放养,母牛在严冬产犊时,他常将牛置于伙房喂养,使“母子平安”。他一边放牛,一边观察人生,对那些常人看来是“正常”的琐事也加以深思。一次叔伯姐姐吵骂祖母,伯父在一旁观战,并不管教女儿也不安慰母亲,别人却没有把这当成大事。当时,他见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当人们生儿孙时,亲友都要来贺喜。可是像我祖母得我伯父和叔伯姐这样的儿孙,又有何喜可贺的呢!
这件事引起他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反复思考。从而懂得了世上喜中有忧,忧中有喜的事情是常有的。从此他好像明白许多道理,对人们认为可喜的,他不一定以为喜,对人们认为是可忧的,他不一定以为忧。一八八八年,王凤仪二十五岁时,在朝阳县白枣树沟周家佣工。周姑丈是那一带很有威望的人物。前年王凤仪家为了生活急需,借用周姑母的衣物等典当了,已为赎回很多,仅剩下十八吊钱的一张当票了。姑母屡次催索。冬月,王凤仪下工回家,母亲说起此事。王凤仪:说“剩那么一点了,和老姑说说,缓到来年”。母亲说: “不行!若不给赎回,你老姑要打发人来咱家住着要!”于是,王凤仪说:“我去看看”,就与哥哥一道去了姑丈家。刚一进屋,周姑丈用手指着王凤仪说:“你们兄弟四人,没有一个好人,一筐木头砍不出一个楔子来,听你老姑说,数你不错,你也不行啊!”王凤仪一声不出,心里想或许是因为亲戚关系,出于热心好意,恨铁不成钢,才说了这些话。但是,亲戚须有一点亲戚的表示,你们家已经杀年猪了,厨房挂着肉,看你给做吃不!然而,晚饭时,王凤仪哥俩却被打发到伙房和伙计(佣工)们一起吃去了。第二天,鸡叫时,王凤仪唤醒哥哥去锦州十里台张家借钱,才把“当”赎回交还了。
王凤仪腊月从十里台张家下工时,特意到周姑丈家。姑丈问:“明年还做活不?”王凤仪说“做”。姑丈说:“你今年挣多少钱?”王凤仪说:“七十吊。”姑丈说:“我也给你七十吊”。王凤仪说:“行”。心里话,你不给我钱,我也来给你做,我到底要看你怎样成的“字号”(俗称:性情豪爽人所共畏的人叫字号)。是年,王凤仪在周家佣工。在农田里一边扶犁,一边喊着问:“字号是天生的吗?”自己答道:“不是,是创的!”日子多了,知道姑丈是因尽孝才受众望。姑丈虽然脾气不好,但对他母亲是很孝顺的,“晨昏定省,冬温夏凉”,都做得无微不至。不论大小事只要他妈一开口,他都服从。有一次,地邻把他家的地,窃占了一垄,他去交涉,地邻又横不讲理。他想进城打官司,跟他妈一说,他妈便批驳道,“祖上的家法是吃亏常在,俗话说,穷死不做贼,屈死不告状,你明天请厨师做几桌酒席,请老亲少友来见证,由他指定地界,加立界石,免得日后子孙再起纷争。”姑丈立即遵照办理。第二天,众亲到齐,他当众向侵占地的人陪罪说。“家母说地是先人所置,我弄不清楚地界,今天在众亲友面前,向你道歉。麻烦你和众位亲友,同到地里。指定地界所在,另立界石,免得伤了和气”。侵占士地的人,面红耳赤地说,“我老糊涂了,先生别说了,我错了,地是你的。”亲友皆大欢喜。由这桩事,王凤仪深知姑丈是从孝字上兴家立业,成的名。
但是,周姑丈孝道还有不圆满的地方。他有个姐姐,穷无所归,住在他家。姑丈夫妇在上屋吃小锅,叫他姐姐到伙房去吃饭。王凤仪从这件事上知道他在孝字上做得还不够,便把事记在心里,准备乘机劝告姑丈。一天,王凤仪正在门外倒粪,姑丈在那边,对一些人夸自己当年怎样尽孝,正讲得洋洋得意的时候,王凤仪大声说:“我不佩服啊!”姑丈立时转过身来,面带怒容,连连问道:“你怎不佩服?”王凤仪说:“你只能孝身,不能孝心,所以我不佩服。”他更大声说:“你得给我讲明白!”王凤仪说:“你姐姐是不是你父母的心尖,他来了,你叫他在伙房吃饭,孩子们还骂骂吵吵的,你父母若在世,心里能不难过吗”让父母难过,能算孝吗?”姑丈听了,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然后,竖起大拇指头说:“我摊上你这样亲戚有德!”他立刻把姐姐请到上房,痛哭流涕的悔过。从此,他便十分敬佩王凤仪,王凤仪觉得这是一次十分得力的“夺志”。周姑丈的长子周国元以教读为业,闻名重一方,百十里之内趋之就学者甚多。周以此自诩,常称:“我们教书的责任可大啦,哪一个高官显贵、孝子忠臣不是我们教出来的呢!”一日正过端午,周又卖弄学问,讲起屈原的故事,并说:“屈原也是老师教出来的。”王凤仪反驳他说:“你这话也对,但不周严。你只知道你们文人责任重,但不知天地间人人的责任都不轻呢。我虽是庄稼人,是你家扛活的,但我的责任也不轻于你。我尽心竭力地种地,若多收一粒粮食,天地间就多得一粒粮食。我们在你家做活,若不好好侍弄地,一亩少收一斗,百亩就少收十石,你家得全家一年不吃饭才能补上,但你家没少吃一粒粮,是不是天下少了十石粮呢。你们念书人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官显贵,都得吃我们种出来的粮,我们扛活的责任难道比你轻吗?”一席话说得表兄无言以对。
王凤仪尽管常常为穷人、粗人争气争理,但在实践中也痛感穷人、粗人之愚顽,逐渐对读书明理发生了兴趣。他从亲族长辈人闲谈中得知:自己的曾祖父也是名重乡里的读书人,并能写一手好毛笔字。他常叹自己时乖命骞未能读书,一有闲暇时常爱听些故事,如《庄子扇坟》、《吴保安弃家救友》、《羊角哀舍命全交》等等。暗暗发誓:非供儿子上学读书不可。
(二)
王凤仪于一八八七年(二十四岁),腹部生了一个黄豆粒大的疙瘩。初生时并不介意,用指一推可移动。每天从午后就发冷、到后半夜,才渐渐觉暖,但并未影响继续扛活。二十五岁这年冬因为出外找活,衣薄天寒,疮症大作。二十八岁(一八九一年)这年,疮证已日益加重,为什么还去给魏家扛活呢?原来魏家的工活是四弟树永讲定的,已预支七十吊钱,可是四弟不去干了,王凤仪只好忍着疮痛顶替四弟去做工。当魏老太太看他疮症已很严重时,为他担心,就打发他回家了。四弟曾数次与王凤仪分家合伙,日子过好一点就分出去,过穷了又回来合伙。
二十九岁这年秋,疮症大作,危险已极。秋天修理犁杖,准备翻地,震着了,腹部的疙瘩肿得像水瓢一般大,疼痛难忍。请了一位谭喇嘛医生,他说患这种病还能好的百无一二。他自己也曾生过这种疮,他个人会治,还花了三千多吊,仅把疮的位置挪到大腿上,还需按二十四节出脓。他看王凤仪的家满盘子也不值八百吊钱,所以才那样说。王凤仪很不以为然地说:“若照你这么说,我的疮是绝不能好了吧?但我还没侍奉够老人,所以我不能死。”谭喇嘛听着这话就讽剌说“这么说,有你的命在啊!”走时也没给留药。王凤仪的父亲跪着恳求,才给留三包面药。父亲把谭喇嘛送到家,喇嘛说:“你快回去吧,回去晚了怕是见不着你儿子了!”父亲趁夜急归,给他服药后疮稍见好转。此后的五年中,因疮症时轻时重,不能做活了,他家的几亩山坡地全由内弟白勤、白俭代为耕种。村中谁家闹纠纷或有难办的事,都找王凤仪去说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宿志,虽身患疮症,也未忘了让儿子念书,所以筹办学校一处,请郭士宗为老师,令子国华上学。
一八九八年,他三十五岁。这一年发生的三件大事,对王凤仪后来的事业以及他的整个学说体系的完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是听杨柏宣讲善书,疮症得愈。正月初二借寻牛机会,在二道沟内弟白勤家,听杨柏、白勤、白俭等人讲《双受诰封》一篇。当听到三娘教子夜读一节时,儿子贪玩,三娘要打他,儿子说:“且慢打,我有话说,若有我亲娘在,我哪能受你这冤枉气呢!”三娘立时气行昏倒,祖母和院工急用姜汤灌醒。祖母叫他孙子叩头认罪,孙子便跑在三娘前流泪悔罪,祖母自责老命不好,三娘也争着认罪,说自己对孩子不会教育。王凤仪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啊!古代贤人争的是过,今世愚人争的是理,越争越生气,怪不得我成愚人了。”他只觉得心里亮堂了,立刻跪到院子里,提着人个的名字,大声呵呼道:“王树桐,就是兄弟耍钱不对,那么你生气就算对吗?兄弟耍线,你可劲生气,气出病来了,他们就不耍了吗?”顿觉心平气爽,疮也逐渐好了。从此,他知道去病的根源了。不怨人不生气,伦常不受伤,不能有病。这件事便是他后来发明性理疗病的根源。
二是义救杨柏,杨柏是朝阳一带有名的善士,力行善举、施衣放米,远近贫人多依整赖之。他家的伙计(长工)某人有心去当胡匪,杨柏严词相劝,那人忌恨在心,趁着过节放工的日子真的为匪去了。到匪群里对头目说,杨柏家有个姑娘行为不正,应当把她抢来,胡匪信以为真就去了。走到村头一了解,杨柏家只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匪头知那个胡匪造谣,把他骂了一顿,那个胡匪恨气未消,就把杨柏家的粮食驮了几斗去,经过王家营子,宣扬杨柏家有很多粮食,谁去驮都行。王洪刚、王洪文、王玉衡听着了,就乘机来驮粮食。杨柏想让他们尽量的驮去,但杨柏的族人本都指望着杨柏的粮食解救来年春天的困难,他们就聚起许多人把王洪刚等三人捆绑,以匪人的名义送到朝阳官府去了。当时,胡匪刚听说杨柏这样对待胡匪,声言如不将送交官府之人放出,就杀杨柏满门家眷,代为报仇。一场大祸即将如星火一般蔓延起来。
王凤仪心想,杨柏是一方的善士,他若遭到这种恶报,以后谁还做善事了。况且自己的疮症是听杨柏讲善书好的,岂能坐视不管。他思考了三天,主意拿定,晚饭后向父亲告诉说:“我走啦 。”父亲问:“你上哪去?”他说:“救杨柏去。”父亲担心的说:“你能救得了吗?”王凤仪说:“救不了,就学羊角哀舍命全交。”当晚住在内弟白勤家,次日去风杨柏。向他说明这场官司的原委,王凤仪为此事去朝阳县城许多次,几经周折,历尽艰苦,终于把王洪文等人救出狱,王又设法告之胡匪,胡匪知实情后也未加害杨家。
(三)
一九0一年(三十八岁)十月初一日,王凤仪的父亲,清和公病逝。为了实行守孝三年的封建古礼,搭草棚于墓侧,饭时必祭、祭而后食。每外出外或归来,必到坟前叩拜。在背山面水、环境清幽的山林旁,开始了恬淡虚无、凝神静思的生活。他曾自述当时的情景道:“我守墓时,在山的阴坡,冬天很冷,我在那里住着,人都替我愁,我却很坦然地日日寂然悟道,我感到我的小屋真温暖如春。”
王凤仪患十二年疮症,由于听讲善书,悔过而愈,这是他发明性理疗病的源根。 经过守墓时期的具体实践,性理疗病法乃愈臻成熟。他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人们的疾病,多数是由于心性中的阴浊之气的积累而未得发泄的结果(即致病的不良因素)。什么是阴浊之气呢?就是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气火,(恨、怨、恼、怒、烦是气,急燥、贪婪与牵缠属火)由于气火长时间在人体内作乱,便使人产生疾病。所以,王凤仪先生曾说过:“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人的气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就拿家庭关系来说,有父子、兄弟、姊妹、夫妻、婆媳等关系,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都有一定的相处准则,如果有一种关系处理不当时,不仅可以给人带来苦恼,同时也可以造成疾病。所以,气火便是使这些关系发生障碍和造成疾病的主要根源。
王凤仪发现人的个性不同,主要表现为五种不同的气质。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作为代表,来说明人个性的阴阳顺逆、生克变化(情志上的彼此相益为生,相互制约为克),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他说明常人的脾气禀性都有所偏,每一种性其形色各异。但形同而气质清浊随时变易。偏于木的不服人,好怒、怒气伤肝;偏于火的争理,急燥好恨,恨人伤心,偏于土的。呆板,好怨人、伤脾;偏于金的喜分辩,伤人多恼,恼则伤肺;偏于水的好生愚气,多烦、烦则伤肾。这是指五行性的阴面说的。一般人不是单纯一种性,而是数种性兼有,不过种有所偏而已。至于五行的阳面,是具备了人所有的优良性格,这些性格是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习染形成的。仁德刚毅属阳木,明礼达时属阳火,忠厚信实是阳土,宽宏大量是阳金,智慧柔和是阳水。王凤仪教人“拨阴反阳”、化除阴面、转克为生、扩充阳面、疾病自愈。人为什么好动恨、怨、恼、怒、烦呢?主要根源是由于发现他人的不对处,或事不随心而动气火。有的人发泄出去,有的人则憋在心里,久之,阴气聚于内而成疾病。只有转过来,认识到自己动气生病,乃是污染和伤害了纯洁的天性,这本身就是个人的最大过错。所以王凤仪劝病时都人真心诚意的“悔过、道过”,把专好看他人不对的心理,翻过来,看自己的不对,这便是拨阴反阳的开端,也就是性理疗病的关键。此外更有的通过大笑、哭泣、转移注意力和找心理病根等方法,治疗性质不同的疾病。后来王凤仪为巩固和扩大性理疗病之成果,彻底解除人们精神之痛苦,又发明了“性命”学说。其内容是:性、心、身为三界;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志、意、心、身为四大界。而这三界、五行、四大界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织纵横关系。因为三界里有五行,如(性界五行;心界五行;身界五行等)。五行中也有三界(如木性人的性界如何……等)。四大界里也有三界和五行(如身界人的五行;意界人的五行;心界人的三界;身界人的三界等等),但是到志界就“五行攒簇”纯阳无阴了,就无所谓生克顺逆了,乃“无入而不自得了”。总之,这十二个字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统一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无不出入进退于这十二个字之中。所以,“性命”学说是王凤仪先生学说的主体,社会上的每个人无不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而一个家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人的质量问题。所以,王凤仪先生又将“性命”学说应用到家庭上,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家道伦理问题,也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怎样当人的问题。因而,“家道伦理”又是王凤仪先生学说的重点。
王凤仪先生根据上述理论,讲好病的人日益增多,每天不下百人。人们为表达感激之情,有给钱的,有赠送首饰的,王凤仪都令人追着送还,绝不收受。因此,人们只好献些香纸,所以香味充满了山谷。一九0四年(光绪三十年)正月守墓期满(三九二十七个月)六家子宣讲堂的人们就共同趋车来请王凤仪出山,径去六家子宣讲堂劝世化人去了。先生平生讲好许多疑难病症,如守坟期间为儿媳白士珍讲好火咳嗽,为六家子宣讲堂督讲邢九先生用“四不正”之说讲好重病。出山之后为姑母讲好心口疼病;一九0九年为北四家子赵品三讲好七年瘫痪症;一九一一年在海城为王恕忱讲好转食症,为海城宝石山子刘玉清讲好多年的腹内痼病;一九一八年为怀得顺山堡徐子贞老母讲好心口疼病,为德惠青山口刘玉成讲好瘫症,为开原刘王敬一讲好大肚子病等。
(四)
王凤仪先生通过实践与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社会好,必须有好的国民;欲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是人生全部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母亲。但良母的形成,又必须从姑娘时期做起。所以他常说:“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因此,振兴女学,使女子普遍受教育,人人自立,就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了。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夫,想兴办女学,改建社会,该是何等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啊!欲兴办女子义学,必须首先解决师资问题。一九0五年春,王凤仪便各处打听哪里有女学。听说义县杂木林子宣讲堂有一位宋督讲,他有两个寡妇儿媳。督讲招收十几名女生,督讲先教会儿媳,然后儿媳再教学生。王凤仪听说后,于二月间,托邱老伯劝妻子白守坤去念书,她不允。六月又劝一次,九月再劝一次,守坤知丈夫之意已决,不去不行,才答应了。当时,谁也不以王凤仪的主张为是,儿子也反对。是年九月初一日,王凤仪送年已三十八岁的妻子上学。守坤骑毛驴,他步行,村人都出来送别,问什么时候能回来。王凤仪从旁答道:“不出息,不用想回来!”走了三天,才到杂木林子。守坤哭了一路,王凤仪问她哭什么?她说:“谁老了还念书?”王凤仪说:“你老了念书就能返老还童。你记住,你上学以后,我身上的衣服,不用你洗做,你一心念书就行。古人说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你现在去求学,离开家庭之苦,正是人离难,将来把书念好了,能教书,就是难离身,你把脾气禀性化了,就是一切灾殃化为尘了。”这个学堂是在杂木林子的后街,屋子冬天很冷,夜睡冻脚,不敢脱鞋。守坤没带许多行李,夜枕砖头睡觉,饮食也很低劣。守坤刚去时,无心在那里呆下,想要第二天随着丈夫回去,哪知次晨,王凤仪很早就走了,守坤只好安下心来求学,课余时间,多替大家做些工作。因此,同学们都喜欢教她文字,守坤也真能刻苦攻读,冬月夜映雪读书。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凤仪求表侄李赵壁接她回去,在这短期内,把《女四书》、《烈女传》都学完了。
一九0六年二月开始在锦县十里台张士俊家办女学,白守坤教女学,其子国华教男学。两校只隔一壁,守坤于字义有不明白者,国华为她解释,有时书之纸上,由墙隙递过,白守坤因些教学相长,学业日益进步,王凤仪办女学的宿愿,迈出了可喜第一步。
一九0七年在锦县高桥一带立女学。白守坤与子国华分别在宣讲堂院内和福和店院内任教。因教书认真,人多赠以好衣物,王凤仪说:“我叫你们转移风俗,谁知道你们被内俗所转了,走吧!到别处去吧!”人们恳留白守坤,但因子国华到别处任教,白守坤也终于走了。离高桥时王凤仪对守坤说:“我们为改善风俗,哪能在一处久住呢!”
一九0八年(四十五岁)王凤仪已办学三年了,共有女学七处,学生三百名左右。宣讲堂赠与白守坤菜金二十吊,她用这些钱买些书籍、纸笔分赠给学生。学生没有书的,她就用纸给抄写。因此,学生对她都爱之如母。一次朝阳知府王乃斌(字恩普新民县人)下乡验尸,途经根德营子时,在此办学的王凤仪率领乡民迎接知府。老年人排一行,壮年人排一行,幼年人排一行,行礼时都很肃敬。知府素知朝阳发发风刁悍,何以这里如此,便很有些奇怪,细问才知,这里有宣讲堂,有义务女学教化的力量。王知府到女学视察一次,十分奖励,风气因此大开,但也因些引起麻烦。一位农人,办起多处女学,因此谣言四起,说王凤仪必是有什么邪术。王知府便把王凤仪招去,说:你看看吧,说着把传单给了他。王凤仪拿过仔细地翻阅着。为了息知府的怒气,他慢慢地看着,实际他不认多少字,只是装着来回看,待知府平静下来了。他说道:“我本是一个农民,我就知道叫女子念点书,可以出苦。我连着办了几处女义学,旁人疑我是农人,怎会有这样的力量呢?所以他们那样说。并且前一时期,知府大人视察女学多蒙奖励。大家见官府都承认啦,就都办起女学来了。”说到这里,知府也就无话可说了。因此,王知府约王凤仪下乡视察一次,以息传言的风波。女学后来的发展,真也借王知府的力量了。
一九0九年国内的变法呼声很高。三月,朝阳知府王乃斌也招集全县士绅民众讲解新章,王凤仪也去参加。王知府于人丛中看见了他,就招请登台和他并坐。更向众人介绍说:“这就是王善人凤仪先生,他守墓三年,近来又办女义学多处,我恭敬他,是恭敬他的人格,诸君如能象他,我也同样恭敬诸位。”晚间请王凤仪到他公馆,对王凤仪说:“你也应该做两件衣服,有事时我也好抬举你。”王凤仪说:“我去的地方,多数是些穷苦人家,我若穿几件好衣服,自己发拘,人家招待也作难。因此,我才穿这样衣履。”王知府称赞道:“你真是个善人啊!”
一九一0年(宣统二年)白守坤在朝阳府立女学校任教。年初,她感到自己学力不足,又入江屯高等学校念书三个月,其学费由子国华供给。朝阳府设立女学校,没有女教师,王知府素知白守坤教法很好,因请他任教,每月薪金八两银子。适时国华考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有母亲的薪金供乃得入学。在两千多名考生中,名列第三。他为后来女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白守坤仍在朝阳府教官学。这时,王凤仪已在海城县办起女义学。为了提高师资教学能力,特地领一批女师来朝阳就学。但遭到劝学所长赵玉山和校长田某的拒绝。几天之后,王凤仪又领这几位女师到郭家窝棚,在张四先生院内成立女学。王凤仪叫白守坤立脚点即辞职,仍回来教女义学。当时官学正需要女教师,又为增薪至十二两银子。王凤仪说:“我们是为了改造世界,岂是只为挣几两银了呢?”并教育妻子说:“你再继续为了多挣银子而教学,路子就走错了”。直至一九一五年朝阳各乡又成立女义学许多处。有大板杨景家、李家、山嘴子孙家、马营子张家、东马营子田家、吊桥子李家、邓蛮子沟孙家、铧家沟刘勤家、车轱辘店王云清家、唐家杖子耿家、四家子张家、四台营子李家、羊山李家等处,都先后成立女义学。锦州邵家屯也办女义学一处,何关淑贤任教。朝阳一带女学大兴起来了。
(五)
一九0八年春,王凤仪在朝阳县缸窑岭周围宣讲劝化,发现羊山镇的人们没精打采的了。细一问才知道永庆当,歇业了。当铺原来出很多银票,一歇业,老百姓没处换钱了。所以,都愁的没有心过日子啦。王凤仪目睹这种情形,心里很不平静。心想,这事拿阴命(情理)论,是应该永庆当的财东(夏云龙石门沟人)清理,但他无力偿还了。按宿命(道理)论,应该由朝阳知府设法维持,行爱民之道是他的本分。知府不但不维持,反而把当铺上了封条,要国家的生息银子。按天命(天理)论,是应该我担起来,因为都叫我善人,我就该为民众谋些福利。善人的:“善”字,应该象大树阴凉,散盖满地似的,能给万民遮风挡雨才是。他自度外边的缘法很大,能够办得到,把意定好,也不管他有多少债累,不计成败,纯然凭志诚就决定接收这当铺。思考了三天,然后对大家说:“你们不要愁啦,那当铺将来是我的,管保你们能兑换钱!”人们虽然知道他没有钱,可知他不曾说过谎话,大家就都深信了。街面上,立时就通用永庆当的票子了。是年三月。王凤仪开始筹集资本,积款四十万吊,把当铺接过来,改名为“善德当“,不久就把永庆当的票子都收回来了,附近的的人们都喜形于色。王凤仪办善德当的本意,除为民众解除痛苦外,就是为兴办女学。计划拿所得利润一份交官(生息银子),一份为同人们开支,一份办女学。可是开业不久,王凤仪就知道糟了。虽然他有胆、有识、有量,但因为他自己不能写算,又不懂账目,不懂经营方法,终必失败。开办一年多,掌柜魏老恩天天念《四书》什么事也不管,还把整个银子往家里拿,柜伙们也不正经作,眼看垮台了,王凤仪的老朋友刘振明(即蕴虚和尚)见义勇为,鼎力相助。王凤仪对他说:“当铺遭了,你别前来了”连撵他三次,他急了说道:“你能学羊角哀舍命全交救杨柏,我就不能吗?我来你怎么撵我呢?”他又募化徐东家一万吊钱,因此才支持一年多。一九0九年八月,善德当又歇业了。结束清理后剩下四万吊外债。但王凤仪不怨天尤人,毅然一个人这庞大的外债。曾自作豪语道:“饥荒啊!饥荒啊!世人都怕你呀!你瞧我的,我若再怕你,世界上就没能人了。”对待这类事情,他主张:事坏,人不坏!后来他到辽海、吉、江办女学时,安达大善士杜绍彭,海城高正午、孙周静轩等人都要为他清还此债,王凤仪都不受,他说:“我早就声明啦,绝不用东三省的钱还善德当的饥荒,我来东省为劝世化人办女义学的,绝不是为还债!”事隔十五年后,王凤仪的表侄李赵壁(字连城、朝阳人)毁家还债,实为当时之义举。
( 六 )
一九0九年秋天,善德当结束后,王凤仪决意东来创办义务女学和进行劝世化人工作。十月到营口宣讲堂。一九一一年正月,在海城县腾敖堡宣讲堂对众宣讲时说:“西医能用手术治病,大家都以为奇,哪知道中国的圣经贤传更是宝贝,拿来一句给人治病,能使病由口中吐出(指病人亲口悔过而言)岂不更妙吗?”时有张雅轩(名鉴容、海城周正堡人)在座,起立问道:“谁能这样?”王凤仪说:“若有信者,我就能给治好”。雅轩想起同年同月生的同窗挚友王恕忱,患转食症数年,医治无效,何不用他作个试验。正月初六日,把王凤仪请到王恕忱家为恕忱讲病。王凤仪想起了《妇女家训》头两句“三皇治世立人间,五帝为君紧相连”,就用这两句话给王恕忱讲病。张雅轩说“你真欺负海城人,那两句话,放猪的小孩都会说,怎能治病呢?”,他生气就跑了。王凤仪继续讲说:“人的三界性、心、身有过错(如性动恨、怨、恼、怒、烦,心有私欲杂念,有亏伦常,身违法犯罪等)就要受天、地、人这三皇来管辖,伦常有亏,命就不足,一定有病。王恕忱闻言,似乎击中他的要害,恕忱说:“我腹中固结如石,现在觉得有些动转”。王凤仪说:“你今晚在祖先堂前叩头,然后再向你父母嗑头,跪述以往的过错,说得真了,病就可以吐出、吐净,再喝稀稀的小米粥。”恕忱如法去做,妻子扶着他,跪在父亲床前悔过,约半小时,他父亲不理他,已解衣就寝,但听他说得很真诚,忽然起来,提着他的小名说:“你还有今天吗?我帮着你说”。把他们父子不和,二年不说话的原因都说出来了。恕忱跪听,忽然作呕,竞吐出粘沫及水等有两洗脸盆,腹中之病立愈。次晨张雅轩见王恕忱病真好了,便问他说:“王先生对你吹气没有?”恕忱说:“没有”,又问:“念咒没有?”恕忱说:“没有!”再问:“用药没有?”恕忱说:“全没有!只因悔过就好了。”这事对张雅轩有极大的震动和吸引力,引起他浓厚的兴趣。次日,他化装求道于途中,王凤仪为他说“善、功、德”三个字;施衣、放账,济贫等事,救人一时的困难,是善;能为地方兴办些福利事业,如修桥补路,造福地方为“功”;唯有“德”是万古不朽的。你没看见孔、孟吗?作为万世师表,那就是实在例子。”雅轩问:“现在想作德须做什么呢?”王凤仪说:“现在除尽伦常,兴办义务女学,提倡妇女道德,昌明母教,提倡贤妻良母,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兴办女子义学,让女子受教育,乃是千秋万代的大德!”张雅轩很严肃的说:“好!看我的吧!”王凤仪很愕然地问:“甚么事看你的?”张雅轩说:“办女义学!”王凤仪又转回身来送他几里路,谈些办女义学的难题,须有艰苦卓绝的毅力,雅轩说:“我立志三年穷,决意破产兴学。”日后腾敖堡淑贞女校的创立,东北数百处女义学的扩充,都由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青年一句诺言而诞生了。
一九一一年六月,海城县周正堡淑贞女校开办。张雅轩请关刘国南为教师。七月,在周正堡前街增设一处请袁会文为老师。后来两处合并在张雅轩院内开办,定名为“淑贞义务女学校”。一九一二年春又向外扩充七处分校,选校内年岁稍长,成绩较优的学生出外任教。另外,海城县宝石山刘玉清家,新台子高正午家,麦子窝棚朱纯一家,接官堡马忠骏家及辽阳县穆家堡子孙周静轩家都在这年春成立女义学。一九一三年王凤仪在辽阳、辽中、海城、台安、盘锦几县女义学来回巡行指导。是年九月十五日台安县立女子师范讲习所开学,得县长崔国光之允,淑贞女较全体师生去就学,腊月十五日卒业。仍回周正堡淑贞女校,来往途中食宿很得台安县朱家房子朱恕忱之赞助,次年朱家也自办女义学。后来效法张雅轩破产兴学者层出不穷。如怀德县朱耀庭、海城县高正午、张子嘉、台安县刘惠忱、安东徐瑞麟等,一九一八,怀德、伊通、双阳、德惠等地,也办起女义学。一九二一年,周正堡淑贞女校迁往腾瑞堡新建的校舍,名为“腾敖堡淑贞女校”,朱质璋曾任该校教务主任多年,刘文永任校长,继续为北省新建的女义学培养师资。一九二三年安达县杜绍彭也开始办女义学,截至一九二五年九月统计,热河、奉天、吉林、黑龙江四省十九县共有女义学九十九处,一百二十班,职教员二百零六名。
王国华体父志从事义务教育多年,一九二六年,在朝阳县羊山镇设立“国华学校”,以后又在绥中大寨办“溯本学院”。最后在朝阳城内创办“凤仪女子师范学校持续了十八年,为女义学和地方培养了许多教师。
(七)
王凤仪自明道以来,即以道在家庭伦理间。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他应该遵行的准则。他常说:“命者名也。”家庭中的人能各按名分,各行其道。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婆媳和好,这就叫立命,则家庭自然幸福。世上人与人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最大最复杂的学问。而家庭中人位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家庭关系即简单又复杂,综观古今,有多少英雄豪杰可以统帅千军万马,可以治国安邦,但却在家庭中指挥不灵,摆脱不了妻子儿女之累。这就充分说明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了。所以于一九二五年(六十二岁)九月一日,在安达召开家庭教育大会。在大会会场的屏风上大书“正本清源”四个大字,在礼堂上高悬着:“人道始基”的匾额。参加人员系热河、奉天、吉林、黑龙江四省之女义学人员,食宿于会中者约一千人,及本城听讲者,不下二千人。会期两个月,共研究母教、父子、夫妇、兄弟、婆媳、朋友、婚嫁、家政等二十个讲题,分为五个讲厅,讲到母教一题时,王凤仪说:”你们讲母教,不如讲教母,我们办女学、交女子明道,正是教母啊!“大会经费除各位善土助款外,余者全由安达杜绍彭负担。会后把讲习录整理出版,书名为《家庭集锦》。大会经过两个月的研究探讨,最后明确了构成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因素,离不开“人”和“财物”。这两项解决不好,人类不会相安,天下不会平治。王凤仪把天土比作人,人赖气血以生。他说:“人是天地间的气,钱财是天地间的血”。气血不通畅,人才有病。要想改变世界,必须首先抓信住“人”和“钱财”这两大关键。他还说:“要翻转世界,重立人根”其实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大话和一鸣惊人的口号,而是一要倡明母教,奠定人根的基础,用以改善人类自身的素质,二是储金立业,用以改善个人的物质生活。婚姻的质量决定家庭的质量。为此,王凤仪提倡“崇俭结婚”,又名之曰“新家庭”。即由明白道理,胸怀大志,有高尚情操的男子和温柔贤慧,通情达理,能助夫成德的女子实行婚配,男女志同道合,女方不索彩礼,男子不许大事操办,绝对崇俭。婚后和睦相处,互不依赖,唯以道德相尚,这样夫妻才能生出和培育好理想的下一代。结婚前,必相互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状况,人位的性格特点,把孝敬老人放在第一位,结婚后男子以尽夫道为第一步。这样男刚女柔各正性命,男不欺女,女不累男。为女子的更须明了作母亲的“四步教育”。即“根本教”、“胎教”、“婴儿教”和“儿童教”。这些要求都做到了方能出现理想的下一代。而下一代的青年男女,再按些准则进行婚配,代代传下去并推行于社会以至全世界,不就是“重立人根”了吗?这是要解决天地间“气”的问题,也就改变“人”自身的问题。
为了使天地间的血(即钱财)通畅,王凤仪又研究了一种“立业”的办法。立业一事与崇俭结婚是相辅而行的。储金立业是解决生活问题,防止贪心的一种理想。凡是对公益事业有功的人,公众与他奖金三百元起至一千元止。每年暂按二分利息,其息金按二八扣加入本金,这是公众给立业的。私人储金立业也予以相同的办法。其宗旨是以所得息金为维持生活之资,而外不许再挣钱,一心一意为公益事来服务。人死后以两年利息作丧葬费,基金归公,子女不得承继。可用以再助其他人立业,使天地间气血周流不息。王凤仪说“创业世界是互相结仇的,例如某人创下业了,哥哥要分,弟弟要夺,贪求不得,便结怨仇;立业世界是互相结恩的,例如某人已立业储金,所生利息,有所余积,再作他人的立业储金,如此作去不是互相结恩了吗?我提倡立业储金的意思,正是要把仇的世界、变成恩的世界,所以我常说创业世界孽为根,立业世界德为根”。
(八)
山东省历城县江钟秀(字寿峰)之次子江希张(字慕渠)于一九一八年创建万国道德会。一九二一年呈报政府立案。推举孔德成为会长,康有为为副会长,江钟秀为监理,总会设济南,并在全国各地筹设分会。江希张幼有“神童”之称,九岁著《四书白话解说》,以后又著《息战论》和《道德经白话解说》。在他的倡导下,万国道德会日渐兴起。一九二七年副会长康有为逝世。一九二八年江希张从海外巴黎归国开会,选东北有名的慈善家安达杜绍彭(名延年)为北平总会理事长。杜绍彭介绍王凤仪为宣道主任,张雅轩为副理事长。万国道德会的宗旨确定为,“改建社会,缔造大同,促世界进化,谋人群幸福,实行利民生、启民智、敦民德之计划。”
一九三0年九月,王凤仪去北平总会,适值江希张从国外回来,因病在协和医院住院。一日,与王凤仪会晤。江希张说:“久仰凤仪老先生的大名,希张非常感佩,不但希张感佩,就是先母在天之灵,也感佩凤仪老先生(江母存办女学之志,未成即逝世,故希张有此感佩之语)”。王凤仪与之说明五行性理与生病之源。然后江希张又闻王凤仪兴办女义学,提倡崇俭结婚和立业办法等改建社会的措施,乃极为敬佩。最后,江希张问王凤仪说:“著金刚经的成佛呢?还是解金刚经的成佛呢?”王凤仪说:“著的、解的都未必成佛,行金刚经的方能成佛。”希张大惊道:“吾遍历西欧各国,所遇名人,均是大学问家,未有如王老先生者。王老先生真是今日之伟人,将来的圣人,真有圣人资格,”连赞数次,对王凤仪先生愈加敬重。此后王凤仪在东北与关内所兴办的四百三十七处女子义学乃正式与江希张创办的万国道德会“合流”了。他们把赈济灾区、解救难民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当时曾派出杜绍彭、朱质璋等职员助办山东、陕西、绥远等省赈务。并将河南、绥远、陕西一带之灾童一百八十余名,由北平总会送往东北安达县喇嘛甸子学田部设立的工读学校去念书。一九三一年五月北平道德总会职员讲习,张雅轩主讲,孙常卿(山东历城人、江钟秀的学生、万国道德会创始人之一、任总干事)将《修齐宝录》一书改编为《修齐语录》作为教材。自江、王合作以后,女义学多数改为道德分会。自此,对外是道德会,对内仍是女义学,截至一九三二年关内外有分会五百余处,女学三百余处。“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局剧变,关内外阻隔,所以在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成立长春道德总会,由赵国潘、石维祯、孙周静轩等人主持会务。在此之前于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奉天省道德总分会成立,由张星南、高正午、康崇元等人主办;八月一日吉林省道德总发会成立,由王可耕、齐贡轩、杜知新、马纶阁等人主办,十一月二十六日龙江省道德总分会成立,由于驷兴、裴永元、杨崇五、曹玉琳等人主办。东北许多县也相继成立了道德分会。
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王凤仪其子王国华编述《笃行录》出版。该书简明叙述了王凤仪一生各时期的事迹。同年六月《王凤仪语录》在安东出版。此书系朱循天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在安达对王凤仪讲道的记录。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诚明录》出版,此书是朱循天记录王凤仪的教言,由王国华整理选编出版。同年《性理疗病微验录》出版,该书系阎海川自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在营口设立的“性理疗病社”按王凤仪性理疗病法劝愈病人的记录。此书流行甚广,各地仿效设立性理疗病社颇多。
王凤仪先生晚年仍坚持,周游讲演,自一九二五年(六十二岁)至一九三五年(七十二岁)据不完全统计,先生亲自参加各地的讲演大会达六十二次之多。自一九二二年(五十九岁)至一九三七年(七十四岁)先生亲自主持的讲习班有六十一班。王凤仪先生还倡导“安老怀少”之说,一九三四年王占会于怀德县范家屯办起了第一个“安老所”,以后各会均仿效之。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在沈阳市小东门外万里胡同由张赵纯一、王庆云、袁殿文、于仲莲、徐桂芳等人发起举办第一所“怀少园”,不数年发展到一百四十多处。王凤仪先生面对道德会上层机构已背离义务女学之宗旨,因而决意另辟新路,主张“下达”,所以,在他逝世后,高正午、朱循天、武化民等按先生之意图创办了道德新村简称“新农村”。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凤仪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八岁。他救世为怀,用自己一生之精力倾注于对人生的探寻,并根植于几十年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创立了其不朽的德业,永存人间。特别是他倡办的女义学,真可堪称为20世纪初的一大壮举,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史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