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理论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顺其自然。《
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里讲:“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说:“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什么叫做养生之道呢?就是循天之道养其生。一句话,养生就是顺其自然,因为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循天道。
我有四句话,“法无定法,因人而异,理有常理,顺其自然”,认识到这个,养生就好办了。中医讲的养生是很值得探讨的,它还有“三理养生”这样一种说法。所谓三理养生,就是从生理上、心理上、哲理上来养生。
什么是生理养生呢?
这包括了好几个方面。首先是动静要适度。运动不能过分了,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适度的锻炼。而锻炼也不一定就得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有的人爬山心情舒畅,有的人散步就觉得很好。所谓动则养,是从生理机制上来讲的,动可以活络筋骨、疏通气血,但是动和静还得结合起来。静可以说就是适当的休息。
另外,动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动,其实动也可能是内在的。有的时候,一个人表面上是静的,其实他内里还有动。比如说静坐,静坐是一个很好的休息的办法,也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的办法。在静坐中,其实就有动,就是通过外部的静,让气在人的身体里面动起来。道家讲有小周天,打通任督二脉,气息有一个小周天的循环就有这个道理在其中。禅宗的坐禅,也是静中有动,它主要通过调身、调息再到调心。
至于太极拳,就更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了。太极拳,我认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医和中国文化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刚柔结合的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生理养生的方式。
生理养生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食养。食养的关键是要营养均衡,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养好脾胃。刚才我讲了脾胃不好是可以引起种种病的,其实对一个人来讲,脾胃不舒服,也会使得各个方面都很不舒畅。
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脾胃不舒服有时跟精神也有很大的关系。脾胃不好本身也会引起精神的不适。而如果能够调适好精神,也会使得脾胃舒畅。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生理养生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起居有常。
所以总的来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生理养生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那么第二层养生的“理”,就是心理养生。
心理养生,其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调节你的情绪,就是调适好你的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就是七情。中医里讲,七情常常是受到外在的各种刺激后引发的。它有时候是一种生理的反应,不能说突然在我前面出现一个东西,我一点不紧张,一点不惊恐,不可能!所以我常常讲,一个人如果没有喜怒哀乐,就不能算人了。喜怒哀乐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问题是能不能调适好它们。中医主张对七情六欲应有所节制,就像孔子讲的,乐而不yin,哀而不伤。就是说高兴不能过分;悲哀也不能过分。喜怒哀乐一过分都会伤害身体。能不能够调节好情绪,这就是一个心理的问题。
所以心理养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调适自己的情绪,不要有那种大忧愁、大悲哀,也不要有所谓的大高兴,太高兴就有可能乐极生悲了。如果能够保持七情不受干扰,能够保持一种平和心境的话,按照中医来讲,真气就能内存,人的五脏六腑的气血就可以调和流畅,那些各种各样的邪风,也就无法乘虚而入。这样的话,你的身体就可以百病不生。
心理养生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修养德行,即提升自己的品德。这个在《论语》里面也讲过,“智者乐,仁者寿”。仁者就能寿,过去俗话里也讲了,有大德者必长寿。
唐代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在自己的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里就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亦未能延寿”。也就是说你的德行如果不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程度的话,那么即使去服用什么玉液金丹,也不能够延长你的寿命。他还讲:“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如果你的道德不断地完善,即便你不去祈求善也有福,不求寿自己也会延长寿命。他最后得出结论是:“此养生之大旨也。”这就是养生的根本道理。
第三层“理”是什么呢?就是哲理养生。
哲理养生是更高层次的养生,涉及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你悟透了人生的道理,悟透了世界的道理。那么怎么样叫悟呢?
明末清初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王夫之,他就提出了一些哲理方面养生的说法,叫做“六然四看”。“六然”是指什么呢?
第一,自处超然。自处就是自己对待自己,自己怎么样来看待自己呢?要超然。态度要超然,也就是说,要达观、豁达。
第二,处人蔼然。处人是对待别人,就是说对人要非常的和气,与人为善。
第三,无事澄然。没有事情的时候要“澄然”,“澄”是非常清澈、非常宁静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事的时候要非常宁静。如果说自处超然有点淡泊的意思,无事澄然就是宁静,宁静就可以致远。
第四,处事断然。就是处事要有决断,不能优柔寡断、犹犹豫豫。
第五,得意淡然。就是说得意的时候要淡然,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
第六,失意泰然。失意的时候要泰然处之,别把它看那么重。
这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六个然,不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观吗?是不是很有道理?
还有四看。这四看,其实也很有意思的。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这四看,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很透彻的了解和把握。这些都是在更高的思想层面中来讲的,因此叫做哲理养生。
我觉得中医在养生这个方面非常深入,从生理到心理到哲理,都考虑到了。我们现在很多的病都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治疗上。但全世界都开始认识到人们的亚健康的状态是越来越严重了,而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其实就是心理越来越不健康,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所以心理层面的治疗现在也被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中国现在在拼命地学人家,其实这个方面中国的资源是最丰富的。
现在我们还没有哲理方面的治疗,甚至于还没有意识到治病还要从哲理方面去治,其实哲理方面的治疗就是培养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觉得这对人的健康而言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要心胸开阔、心境平和。
心胸开阔和心境平和,应该说停留在心理层面上还解决不了,必须到最高层次,即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个认识层面才能解决。所以仁者寿,这句话绝对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到。
我想中医理论核心的落脚点就在养生上,即是治病于未病。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医的思想,不是仅仅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实际的病,而是从整体上来治疗。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也就是把一个人看做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生病不可能只是这一个体某一个部分单方面孤立地出问题了,一定是整体上面都有问题。
我觉得,用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方式来看待一个生命体,应该说是医学一个最根本的基点。医学要有整体的调适,只有整体的调适才能够从根本上治好病。
所以中医是讲固本培元,要从根本上入手,治标必须治本,或者是标本兼治。在中医里面,处处都体现了整体的观念,体现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以本统末的观念。
我觉得,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中医的这样一些理论和它的可以说是几千年实践的经验,认识到它真正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地看到中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意义、价值之所在。
(节选自楼宇烈老师著作《中国的品格》)
-----------讲到"四句话"那里就已经足够好了,再多总结稍显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