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医师交流:劝人歌 杨世廷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劝人歌  杨世廷

人生天地间,

无病即是仙。

节欲又寡过,

身体乃泰然。

俯仰之间乐,

感觉洞天丹。

见色就忘义,

见财往家搬。

营营又逐逐,

定坠到深渊。

怨恨妄心起,

嗔想斗争生。

耗精又败炁,

顽疾又可兴。

吾劝世间人,

守心定入禅。

修炼加锻炼,

身心即安然。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对金刚、菩萨、佛涵义的理解

以及对渐修和顿悟的思考

对佛的修行有渐修与顿悟之说,神秀之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被人们称之谓渐修;慧能之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被人们称之谓顿悟。那么怎样理解渐修和顿悟呢?下面引用《达摩大师破相伦》中的若干论述,借以说明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供同道们商榷,不妥之处,尚请不吝指正。

《达摩大师破相伦》曰“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达摩大师破相伦》又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人都有七情六欲,七情为喜怒忧伤悲恐惊,六欲为眼耳鼻舌身意。文中的六贼指人的六欲,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六欲对应人的六种神识,就是人通常的六种获得信息的能力,六种神识分别获得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信息。

降六贼修六度之法实际上是修人心显佛心之法,其根本在于修心,通过心神调摄放下六欲对获得内外信息的欲望或兴趣,放下人心里想获得色、声、香、味、触、法的主观意识,进入禅的静默状态。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六欲神识获得的信息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人的主观意识,获得信息受到人的知识、经验、阅历和认识理解程度等的影响。也就是说人是地球人,人所处的星球、人现在所处于的生存环境(人所认识到的宇宙自然环境)、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和人所受的教育及其程度等都影响着人获得信息的方法、方式、途径,影响着人对信息的理解领悟程度。比如六欲神识就与人体结构有关,而其他动物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就与人有所不同,信识途就都不是通过眼睛看路而后记住来实现的,这与生物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

从诸多角度讲,人获得信息的能力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等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因为如此,佛的修行方法中,要降六贼修六度,并把六欲神识获得的色、声、香、味、触、法等信息称之为假相,其实这些信息也是真的,只是这种认识不全面,有些也不像人们认识到的那样真实和准确。之所以把这种途径获得的信息称之为假相,是让修行者彻底放下以往的获得信息的方式、方法和途径,进入禅的静默状态,进入无欲无求无物无我的空的静默状态。所谓空并非指人的意识认为宇宙自然乃至于一切是空的,也并非人的心理意识有空的想法,只是让人的六欲神识放下获得信息的想法,处于无欲状态,不著色相。正如六祖慧能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目的是让人的特异思维能力显现出来,也可以说让人的灵性显现出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人还有更高等的获得宇宙自然乃至于一切信息的途径或方法,就是人的灵性的显现。人的灵性也被称之为佛性、灵根、天性,灵性是人有生具来的更高等的神识,人人具足,所以说佛性人人有和本来具足。只有在人的六欲神识获得信息的欲望放下的时候,它才能充分显现出来。降六贼修六度的过程属于渐修,目的是从人性的减弱或放下向佛性的显现修行,在禅的静默中灵性显现而悟明佛理或进入佛的境地,称为顿悟。


实际上六祖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指的修行达到的人的心理境界,谈的还是人心而不是佛心,也不是佛境。人们不明佛之境地,是由于在众多的讲佛的教义中大多讲的都是修行的过程和方法,涉及佛境和佛理大都采用举例或类比的方法阐释,让人们摸不清头脑,不明所以,采用的否定之否定阐释方法又很难懂。比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非色色非空,空空色色,色色空空;法非法非非法等等,让人摸不着边际,似是而非。所以说要想直证佛境,达到顿悟的境地,顿悟佛的境地而不是人的心境,就必须明白金刚、菩萨、佛的涵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两个相关的概念——金刚和菩萨。金刚者,圆融也。在广袤无垠的宇宙自然中,分布着行行色色的星系、星球、动植物等有形有象的物质,而贯通其间并弥漫于整个太空之中的是庞大的宇宙自然之能量(体)场。人类是自然产物之一,宇宙自然的能量场状态与人类的生命状态息息相关,是影响人类生命规律的最主要因素,人类的生物体场与自然宇宙的能量(体)场的圆融和谐程度是是影响人的生命运动的最重要的因素。调摄人的心神放下人的各种欲望与执著的目的,即降六贼修六度的目的就是使人体能量源场与自然更好地圆融统一,达到人适应自然并不断从自然中不断补充能量源(体)场(即所谓补充先天元炁)。正因为如此,与自然的圆融被历代养生学家们所重视。禅的静默就是与自然圆融的一种途径,并从静默的圆融中感悟自然之德和宇宙自然的真实。在人与自然圆融状态中,人没有具体的自我实体形象,感受的是人与自然的能量场交感,人的无形之躯(就是炁)在与自然的交感中得到强化和充盈,人的无形之躯与自然圆融和谐统一,成为大自然中和谐的一部分,宇宙自然的能量场生生不已,人的无形之躯因和谐的圆融亦生生不已,所谓金刚不坏之身是也。

换句话说,金刚所指的圆融,就是人由后天返先天。中国古代哲学家说“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就是说人放下了自我的主观意识,没有自我相对于自然的独立意识,处于自然即我我即自然的与自然圆融合一的能量场状态,即“人以天为天”。天的无私圆融与奉献是上天之德,人与天(天者,无形也)圆融,天亦与人交感圆融,浑然一体,即“天以人为天”,“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 。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天体场的制约,人体的生命规律必然服从于大自然的发展变化规律,此谓 “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而宇宙自然的能量场生生不已,宇宙的能量源体永恒存在,当人的能量源体与大自然的能量源体始终相融时也会生生不息,故 “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 。当人类的知性发挥主要作用时,人把天当作认识对象而不是和谐的同一体,人的意识中人相对独立于宇宙自然,人的相对独立意识使人与自然的圆融程度受到了限制,本来的和谐状态遭到破坏,在人的意识中似乎人就是“天”,一切都是为他服务,这种人的自我意识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的自在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为后天,即“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人的后天意识注重于有形之体的发展和变化,而忽视了无形之躯的作用和存在意义。从上述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体是先天与后天的统一体,有形与无形的统一体。也可以说,金刚者,与自然圆融的无形之躯也。

菩萨者,布施之意也,此处布施是基于回报大自然提出的。人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仅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能量场交感圆融,还要清楚天之德。俗话说“苍天有好生之德”,就是道之德。道之德生生不已,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正如乾卦之德生生不已,自强不息,坤卦之本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正因为大自然具备无私无欲博大宽厚的奉献品德而生成并养育了万物,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就必须与大自然一样要具备无私无欲博大宽厚的奉献品德,用自己的无私心境回报自然给予自然。即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心中无欲无求,与自然圆融和谐,此种圆融自然的和谐能量场影响着周围,其中所蕴含的福德不可思量,弥漫虚空,这种和谐的能量场的影响称之为布施,也可说对自然的无私回报叫布施。这样做是为了人之德合于天之德,实现更深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圆融和谐统一。所以说人之德合于天之德称之为布施,这也是佛性的具体体现之一,这种物质存在状态称之谓菩萨。可见金刚和菩萨的概念不是站在人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宇宙自然大系统的和谐统一角度定义的。就是说金刚是自然之金刚,菩萨是自然之菩萨,他们遵从的是自然之理和自然之道,而不是人之道。也可以看出金刚和菩萨不是指修行的人,而是指修行达到的境地或物质存在状态,至于某某菩萨与修行者有关。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再来理解佛的内涵就容易得多了。

像金刚和菩萨的概念一样,佛也是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那么怎样理解佛的概念呢?要想真正地理解佛的内涵,就必须让我们的思绪倒回到宇宙万物形成之初,即回到物质世界的本源去理解。

在大千世界形成之前,一切有形物质尚未形成,在这种物质状态中一切都是圆融的,一切物质都没有自我的意识,没有自身与环境的区别识性,物质之间自然交融,不存在有差别这种识性,一切的一切都是交感交融圆和统一,自然而然,佛家将这种物质存在状态定义为空(道家命名为道),当然这种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这种空的物质存在状态就是后来人们所定义的佛,因而后来才有了佛本无形佛本无象之说,从这个角度说最早的最原始的物质的圆融存在状态就是佛,大自然就是佛,佛仅是物质高等存在状态的一种诠释。这种圆融的物质存在状态并非是没有生机,这种圆融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可以感知的,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可以感知到物质存在状态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大自然的灵性,或者说是天性,天性是大自然的灵炁,它具备感知一切的能力。天性无欲无求,无执无住,任由一切自然地发展变化,正因为如此,天性才具足了圆融一切的属性,并感知到了一切的圆融,可以说天性就是佛性之根,也可以说天性就是佛性。

随着物质的相互作用演化生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包括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宇宙天体和人类等万千物质,在此过程中,最原始的物质圆融状态和天性依然存在于一切物质(包括人类)之中,在人类形成后的最初阶段中,即最原始的人类还是处于与自然圆融无我的境地,没有具体的自我形象,随着人类知性的显现,人类自我的形象在人的心中逐渐清晰明确而具体,人类与自然的自然和谐状态程度逐渐减弱,与自然的圆融感知能力逐渐消弱。关于这一点不难理解,比如我们处在繁重的烦心状态中时,自我的心理活动充满了心中,对自然已经没有了感觉。而当我们到山清水秀的空阔的草原上去旅游时,全身心放松,被美丽宽广的自然景色所感动,陶醉于其中时,仿佛自己无意之间融于大自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大地山水树木等的气息都无意之间感受到了,甚至能使自己的心神发散的很远很远,周围的一切景色无意之间和自己融为一体,人类的天性无意之间释放出来。然而,由于人类的知性的发展,使人类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知性逐步代替了圆融的感悟和交感,使人类与自然最原始而高等的圆融和谐境地越来越远,人性逐渐代替了天性,本来圆融无限的生命境地被短暂的理智的生命状态所替代。大自然的天性(佛的佛性)感受到了人类的变化,其灵炁借助于人体来教化人类(此所谓释迦牟尼佛的由来),所以在人间创始了佛学。

另外,经修行达到佛的境地的修行者或达到佛之境地的无形之躯被人们尊称为佛祖,教化人们修行成佛的学说为佛学。

综上所述,佛(道家称之为道)是最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天性就是佛性,佛法是自然之法,佛理是自然之理,修佛必须依据自然之道。

我们明白了金刚、菩萨、佛、佛祖的涵义,悟通其理,行之以效,则可达到顿悟之功。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佛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之一 佛与佛法

六祖大师在《坛经》说:“法本无顿渐,人觉有迟疾” 。此言是也。佛祖在《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虚妄”。此言真也。

此言之中涉及到一个佛学的概念“佛法”,怎样理解佛法呢?要想理解佛法,必须明白什么是佛。在大千世界形成之前,一切有形物质尚未形成,在这种物质状态中一切都是圆融的,一切物质都没有自我的意识,没有自身与环境的区别识性,物质之间自然交融,不存在有差别这种识性,一切的一切都是交感交融圆和统一,自然而然,佛家将这种物质存在状态定义为空(道家命名为道),当然这种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这种空的物质存在状态就是后来人们所定义的佛,因而后来才有了佛本无形佛本无象之说,从这个角度说最早的最原始的物质的圆融存在状态就是佛,大自然就是佛,佛仅是生命高等存在状态的一种诠释。这种圆融的物质存在状态并非是没有生机,这种圆融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可以感知的,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着可以感知到物质存在状态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大自然的灵性,或者说是天性,天性是大自然的灵炁,它具备感知一切的能力。天性无欲无求,无执无住,任由一切自然地发展变化,正因为如此,天性才具足了圆融一切的属性,并感知到了一切的圆融,可以说天性就是佛性之根,也可以说天性就是佛性。

佛是生命体最为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那么为什么将一种最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当作人类的修行目标呢?简单地说一切有形有象物质和无形无象物质都是由大自然的能量源体生成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最原始的能量物质一直圆融存在于一切物质的生成发展过程之中,一直是一切物质发展变化的原动力,一切有形有象的物质(物体)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即遵从生成——发展——壮大——衰弱——灭亡——转化的变化规律,而一切物质的能量源体永恒存在。佛学将这种永恒存在的能量源体称之为佛,其中的灵性或者说灵炁称之为佛性(实际上是这种能量源体的本身就具备的一种能够感知一切的能力),佛和佛性实际上是大自然本身自然具备的物质存在状态和属性(或者说是自然的本体和功能),它的存在与人是否意识到没有任何关系,也与一切生命体是否感知到它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大自然本身具备的东西,当然它也圆融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从这个角度说自然就是自然,与人的意识无关。这就是佛经所云证得真实,真实就是放下人的主观意识,还物质世界本来面目。当然这里所说物质世界本来面目不仅仅指我们已知的物质世界,还包括过去的、未来的和整体的万万千千的行行色色的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那么怎么还其本来面目,佛性(天性,对应于人叫灵性)能够感知到这一切。

从人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角度说感知到的一切或多或少带着人的主观意识,根本上讲没有抛开人的神识去认识物质世界,不是佛性感知到的世界,佛性的感知是自然态,没有人的主观意识,是自然场与人体能量源场交感自然出现的状况。这也就是佛祖在《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虚妄”的道理,这里所说之相是指由于人的自我意识所产生的相。

佛是自然佛,这里所说的佛并非指心佛,心佛是指修行的人心里达到的境界而言的。

佛仅仅是物质存在状态的描述,当修行的人的心境(实际上是无人的主观意识之境)与这种存在状态一致时,就是进入佛境,大自然地能量源体(场)就会不断地补充人体的能量源体(场),先天之炁就会不断充盈,没有了人的实体形象的感受和感觉,人体如同没有外形的炁团,这种炁团与宇宙场圆融交感,无边无际,恍惚之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时空的界限都不复存在,一切的一切的都成了圆融的能量体(场),进入大自然的最原始的能量体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佛性是自然性,自然而然。人的灵性也可以起作用,所谓聚而成形散而成炁是也,即炁团聚散成形是也,心动形变。所谓达摩大师在《血脉论》里说“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之意。因心中有佛,自生佛像,心中有菩萨,自生菩萨像,心境使然,而非自然法。佛法是自然法,大自然本身之法,与人的意愿无关,人有意愿炁随心变而生妄相。

佛法乃自然之法,在人的心境之中就是无物无我、无私无欲、无形无象、无牵无挂、通达无碍的境界,在此境界中没有任何的限制,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而然,所谓“佛法无边”是也。一切皆是自然态,没有人的意识干扰,此境界中显现出的知性,称之谓佛性,即天性显现,一切了了分明。因佛法为自然而然之法,为自然本来就具备的属性,与人感悟到的早晚无关。此所谓六祖大师在《坛经》说:“法本无顿渐,人觉有迟疾”是也。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佛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之二
佛性和魔性

大自然之德是生成和养育万物不主宰万物,就是道之德。道之德生生不已,养育万物而不主宰万物。正如乾卦之德生生不已,自强不息,坤卦之本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自然的博大无私与奉献的品德就如同“布施”给了万物一切,大自然的这种自然具备的属性或者说功能在佛学中被定义为菩萨。菩萨是大自然的大善的诠释,它是佛的体性,是大自然的属性,所以说修佛性必修善性。

从佛的修行角度讲,明心见性至关重要,修佛之法关键在于修心。而一切人都同时具备佛性和魔性,所谓佛性一般来讲就是善性,魔性就是不善性。有时将这种佛性称之为佛心,佛心就是善心。换句话说善心是佛心的一种体现,因为大自然就是佛,他的品德就是无私奉献,与一切和谐圆融相处。从这个角度说,大夫治病救人之心是佛心,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之心是佛心,善待父母之心也是佛心,一切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私奉献之心都是佛心,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体性的体现,所以说这些都是佛心,都是佛性的具体体现。

魔性就是不善性,在佛学中指人们由于各种欲望而产生的自私之心,比如贪嗔痴慢妒等等。由于心中的不善念而产生种种幻象称之谓魔,即心魔是也,诸如达摩大师在《血脉论》里说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当知种种幻象都是人心中不善之念和人之欲望使之然也,一念平复,无欲自然,幻境自消。所谓达摩大师在《血脉论》里说“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见”。

从根本上讲,修佛心去魔心,体悟大自然的大善才是根本,明白菩萨之真谛才是至要。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佛学相关概念的理解之三 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佛的修行中讲究明心见性。《达摩大师破相论》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达摩大师在《血脉论》里说:“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性者有知性、灵性、佛性之分。知性是相对于通常人而言,即为六欲神识;灵性是相对于人体场与自然场的交感而产生的悟性而言,它与人达到的心理境界有关,与人的大脑开发程度有关,与人领悟的程度等等有关,灵性的显现程度或者说觉醒的程度不同对物质世界感悟出的状况也不同;佛性是指大自然的本身体性,是大自然本身具备的感知一切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宇宙的能量源体(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能量场之间交感圆融,能量体之间融合统一,佛性就是交融信息的显现。宇宙自然能量源体(场)弥漫于太空之中,存在于一切物质中,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的一切物质信息之中,这种交融的物质信息使得一切信息可以被感知到。换句话说就是物质世界的一切信息弥漫于整个太空之中,所谓物质全息性是也。佛性是自然的属性,是自然界的信息的描述,与人类是否存在无关。但人可以通过修行使人本来具备的佛性——自然属性显现出来。

为什么《达摩大师破相论》中提出“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得明白为什么提出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概念,才能明白生死轮回、因果关系和三界解脱到底指的是什么。

那么怎样理解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概念?这与佛学的阐释角度有关。哲学家在研究物质世界时按照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角度去探索,而佛学也是按照思维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角度去探索的,所不同的是佛学围绕人的生命科学为中心展开的。

影响人的灵性觉醒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心,也就是人的知性。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欲望而沉浸在人的欲望所构建的世界中,即沉浸在人的心中所构建的时空之中,这种由人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在头脑中的时空世界叫做欲界。佛学所说欲界指的是人的意识中的世界。色界则泛指形形色色的有形有象的大千世界,也是人的知性感知到的的物质世界。无色界指通过人的灵性感知到的无形无相的物质世界,比如在禅的静默中人们可以感知到人体场与宇宙自然场的交融交感,感知到能量场的圆融。而这种感知与感悟还与人的主观意识有一定的关联,还是站在人的角度去感悟自然感悟真实,还是苑囿在人的主观意识中,所以称无色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都没有从人的主观意识中解脱出来,虽然涉及到思维、社会和自然与人的生命科学诸方面,但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影响,还不能回归到人的本性,就是显现人的天性(佛性)。修行之心中还存在有形有象身的养身健体意识,哪怕是存在于潜意识中,还有人与自然的相对独立意识。在人的意识中还有生与死的观念,所处的心境中生生死死的意识处于生生灭灭之中,即生死轮回之意;一念起处,一念又接续,无有断处,所谓因因果果,循环往复,因果关系是也;生死轮回和因果关系都是指修心过程遇到的各类思维意识现象。从三界中解脱就是人们通过显意识的放下解脱,达到潜意识的放下解脱,理解了佛(自然佛)的真谛,人的主观意识不再困扰自心,人的自性显现出来,人的无形之躯(炁)自然自在的进入太空之中,所谓离体修行是也。


-----------回复 zlc993 的帖子

一切均为心所生也,佛,金刚,菩萨等。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富哦本无形,本无相和原有性?
-----------回复 ysht1083 的帖子

破相,入道。
借吕洞宾《敲爻歌》之言直抒胸臆:
“谢天地,感虚空,
得遇仙师是祖宗。

附耳低言玄妙旨,
提上蓬莱第一峰”。
相关文章
 尘肺病,中医有治疗的方法吗?
 我自己用的中药材------麻黄
 性分化异常
 马悦凌的“土豆养生说”遭批驳
 防风胜湿汤(《症因脉治》卷二)
 关于孕早期两腿酸痛的问题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