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对黄老的书这么热,学其书,必知其人,学其治学态度,习其医得,故发此贴,已搜索了.如果版主觉得不合适就删了吧.
来自网上.
清代名医黄元御
黄元御(1705一1758),清朝乾隆年间名医,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
楸子,昌邑黄家辛戈人。
黄元御开始学习医术的时候,首先是从精心研读张仲景的《
伤寒论》入手的,继而研读《金匮玉函要略》、《
黄帝内经》,扁
鹊的《难经》等中医典籍。黄元御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读书穷本溯源,不惜时间与心血,“杜门谢客,罄心渺虑……三载而悟”。由于他善于学习知识和前人的经验,不仅能发微探幽,勤奋不倦,并且从不囫囵吞枣,拘泥于一孔之见,从而集众人之智,成一家之言,学问和知识日益精深和丰富起来。
经过几年的潜心奋斗,黄元御学医有成,开始了他行医的生涯。黄元御一生行医,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医术精湛,德医双馨,被人交口称赞,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黄元御成名之后,曾做过一段时间的御医。关于他做御医的原因,乡贤碑文上有这样一段记载。
据民国十二年黄元御乡贤碑文记载,是因为乾隆年间诏修《四库全书》,因需校刊入选医籍,经考取入京的。这个记载是错误的。黄元御入值太医院是在乾隆十五年,前后约七年时间。《四库全书》开馆纂修是在乾隆三十七年,此时黄元御已辞世14年了。
那么,黄元御是如何走进皇宫,当上太医的呢?乾隆十五年,皇帝得了重病,太医院多方调治无效,无奈之下,诏各省举荐天下名医。适逢黄元御由江南至京城游历,经人举荐,入宫为乾隆治病。他详加辨症,药到病除。乾隆大喜之余,亲书御匾“妙悟岐黄”相赠,并赐黄元御为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侍职太医院的生活。
侍职太医院的几年中,黄元御虽倍受赏识,但并不得意,宫廷里穷奢极欲,尔虞我诈的情景让黄元御充满了郁闷和压抑。
(同期声 昌邑市博物馆业务科长 王伟波:)由历史记载以及民间传说看,乾隆皇帝对黄元御很为赏识的,即在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南巡期间,还传谕黄元御伴驾赴杭州。但太医这一职务,当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每日奔忙于皇宫内院与达官贵人之门,忙忙碌碌,这种生活与黄元御精求医理,著书立说,济世救人的人生宗旨是相违背的。
御医生活不仅使黄元御达不到济世医民的宏愿,而且也没有空闲去完成更多的著作,他为荒废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而惋惜。此后,他惜时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
其实,黄元御在入宫前就已完成了多部医学著述。其著作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计98卷。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长沙药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伤寒说意》、《玉楸药解》8种医著,被世人称为“黄氏医书八种”。后来,黄元御又完成了《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合前八种共计十一种。
这些医著,解说前人之莫解,立其独见之明,名冠医林,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扶阳抑阴”以祛病延年和主温重阳的观点,独居医家一宗。此外,他对于瘟疫、痘疹发病机理的认识,更是独创见解。
夜以继日的操劳,50多岁的黄元御须发皆白,身体日渐虚弱。乾隆二十年,黄元御抱病回到故里。三年之后,一代名医黄元御溘然长逝,享年54岁,归葬于新郭祖茔,长眠于他父祖的墓侧。他与妻子孙氏留有两个儿子,继承了一些医道。
黄元御从36岁开始著述,到去世前成书13种,约200百万字。他去世后不久,清朝廷开馆编纂《四库全书》,黄元御的著述全部收入其中。同时他的医书十一种,不胫而走,盛行于世,各种刻本近20种。全国许多地方的从医者争相传阅,藏为秘笈。清末,黄氏医书传入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黄元御的名字广为流传。
黄元御自36岁开始著述,到去世前成书十三种,约二百万字。他的这些著作,在他去世后,随着不断的翻印,传遍大江南北,甚至传到了东南亚各国。人们在崇敬之余,也给与了他很高的礼遇。除各种史志纷纷为之立传外,将之奉入乡贤祠,供百姓瞻拜.
-----------恩,不错!
前不久买了《黄元御医学全书》,准备空余时间细细研读品位。
-----------决定去买《黄元御医学全书》好好研读!
-----------纪晓岚知文不知易,陈梦雷知易不知医,而黄师医易文皆通,且在二人之上,故二 人嫉贤妒能,壤成二百年来罕见的医学悲剧.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九月影印出版<四库全书.>J记载,〈四库全书〉医家类收录清代乾隆以前中医古籍九十七种,没有黄师的著述。
-----------本文转自网战上.黄元御医学全书封面上也言收入<四库全书.>,金针先生对黄师书研究很深否认录入,也因嫉贤妒能.个人也认为没有录入,其缘若录入了,中医现今会这么末落吗?
-----------有他的电子版的书吗
-----------本站就可以下载,,直接搜索.
[
本帖最后由 坎中一阳 于 2007/6/1 19:59 编辑 www.med126.com/pharm/]
-----------黄元御老前辈如果活到孙思邈的年龄(143岁),他的著作有可能重新修订或改写多次,并会留下医案巨著,可惜这些都是马后炮了。
-----------<玉楸子堂稿>是黄师的医案,可惜已在文革期间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