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四圣心源:20090408行者老师讲河图洛书之阴阳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20090408行者老师讲河图洛书之阴阳

整理:简单 +10%,弘毅生,bEwAtEr 校对:安时处顺

     今天接着上回继续跟大家讨论一下阴阳的问题,我想稍微系统地讲一下,上节课给大家讲的“河洛”,“河洛”它牵涉到一个人体与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是一个最原始的现象与事实。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道,用“河图洛书”表达出来了。大家不要一听到“道”这个词就迷茫,道就是一种事实现象,可以简单地来理解。每个事物都有它自然的,与其它事物共同的本来面目,这个东西就叫道,所谓道就是排除外在的一些名相,一些纷争,一些人为制造出来的对比的观念,是最真实的本来面目,然后映在每个人身上就有不同的现象,这在我们过去就叫道。


      今天接着讲阴阳,为什么从阴阳开头呢?因为从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事物,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生理病理的变化,靠的就是阴阳。我们怎么来辨别一个症状,一个现象,怎么来辨别一个象,它属阴属阳呢,最基本的,也可以说最深奥的,就是阴阳。大家一定要从阴阳这里开始走,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医学就会有一定的感应,对认识事物,对干任何事情,都会有帮助的。孔子在“易经系辞”里面讲,“圣人立阴阳以类万物。”圣人是怎么样分门别类,怎么样对百态万物进行规划的呢,就是从阴阳来进行区分的。我们是怎么来理解阴阳这种现象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取类比象,取类比象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对于取类比象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像我上节课给大家讲的,我们“内经”里关于学医的第一步就是要取类比象,要有取类比象的意识观念,然后逐渐熟悉运用了以后,再合于法。第一点呢,就像我们搭脉或者练武一样,逐渐摸索学习,就像打太极拳,慢慢熟练了以后,在里面浸润多了以后,就有一些感觉出来了,练武也一样,搭脉也一样,就会渐渐搭出感觉来了。就像一个在社会上阅历久的人,别人来了,从他的一个眼神,就能判别他说的话、做的事的真伪虚实,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慢慢磨合出来的。看某个人一面,就能感觉出来他是哪类人,这是培养出来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互通的。一个没有练过武术的人,如果他有很好的取类比象的感觉,有一个特别放松、特别空灵的心态,他学东西就特别快,他就能很好地感应外物,学医也能学得像模像样。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说这个,就要找到这种取类比象的感觉。


      内经里面讲,“学医有道,虚静为宝。”“持脉有道,虚静为宝。”“持针有道,坚者为宝。”这里面所谓的“虚静为宝”与“坚者为宝”其实是一个意思,所谓的虚静为宝就是心里面对事物没有攀比比较,没有对事物的夺取,追逐。所谓的坚者为宝就是这些浮想杂念渐渐消退以后,心态就越来越凝定,到后来就能感觉到,心里虽然空灵,但却如金石一般坚固,就是外物很难影响他,这就是持针有道,坚者为宝。坚者为宝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修行,慢慢体会到的状态。我们看电视上谁谁的意志力很坚强,这也是一样,这关系到一个肾气的强弱,肾气是闭藏之气,肾气足了以后,精气闭藏,精气闭藏了以后,才能生种种定境,定境呢,我们可以叫坚者为宝。有了这种定境的心态以后,我们再去体会,再去感觉,再去取类比象,就容易得多。但这两者你一定要知道这是一个东西,而不要去为了追求这种境界,不能很好地取类比象,去感受万物,这个也是不对的,因为很多人练的虚静不是一种灵动的,是一种死的,慢慢地自己造了一个虚静的境界,这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阴境界,阴气过盛。为什么很多练气功,出家打坐的人,时间久了以后会面色晦暗无光啊,等等,这就练得不对了,练到阴境界了。为什么是阴境界,他自己取了一个镜象,自己妄作了一个小的、坚实的境界,然后把它坚固起来,这个是不能与外界沟通的,害怕别人打搅他,他要听到别人打坐的话,就说,“别打坐,我静着呢,你们都太吵了。”这个不对,静是容纳外物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外物越多,它都能照进去,外物的多少纷杂对镜子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心态的宁静也是这样的,外面再嘈杂,对于我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取舍的,这样才能够现出来外物的本来面目。懂了这个以后,这个状态就叫有根器了,有悟性了,这时候学东西就方便了。这个时候就牵扯到第二点,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道 。你很有悟性,很有灵性,领悟到很多东西,但是你需要把这些东西重新归纳,就是说,合于道,跟着先圣先贤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为什么?你个人理解的到底是偏离于先圣先贤的,范围也太小,也不圆融,只有与先圣先贤的东西重新融合起来才行,不能说你这个不对,只是说这个太小太偏,这时候按照先圣先贤领悟到的境界状态去融合,这样学出来了以后,才是你自己的东西。


      这个妄作的境界可以有阴境界,也可以有阳境界,这个不一样,阴境界是内在取一个境界,阳境界是与外物打成一片的,开放性的,在境界上都是取阳境界。讲到这里,关于学医的步骤,先告一段落。然后具体什么是阴,什么是阳,我们如何去体会,关于这个问题,从古到今都是学问家讲的一个钥 ,大家都不讲,因为这个东西不好讲,《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夫为将者,不动如山岳,莫测如阴阳 。”从这句话里头,我们理解到,“莫测如阴阳”,阴阳是时刻变动不拘的,是没有真正的实质的,如果你说哪个东西属阴,哪个东西属阳,那他又如何莫测呢?一件事物有一件事物的阴阳,一个境界有一个境界的阴阳,它都是对应的,如果去局限地拿出来一个东西,说它属阴属阳,那么就僵化了,不僵化才能达到莫测如阴阳。古人讲,“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我们谈阳的时候,不能忘记阴,谈阴的时候,不能忘记阳,始终是两种东西。


   中医从阴阳这方面来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这是上古圣人给我们的一个方法工具,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阴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么分,要确实感受到。如果不然的话,阴阳在脑子里就割裂成两块,然后阴阳,四象,知识越来越多,不能贯穿体会,就会成为障碍。前面讲的都是阴阳的重要性,但是怎么样理解呢,这是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的。其实对阴阳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我的理解也不敢说有多深,还处在一个比较肤浅的状态。所谓得阴阳之情,怎么得,得阴阳必先得一,怎么样得一呢,我们每个人思维是合一的,我们类比攀援,或者是认识过程,当精力还处在比较旺盛的时候,我们看见事物,就会攀援出来,怎么用,是不是?看见一个杯子一个碗,马上就知道是盛水的,你就不会是看着碗,什么也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精力极度衰弱的,看见东西不会反应,这也是一种境界。还有被外界东西吓着以后,脑子里一片空白,就像傻了一样,这个时候周围的事情你还会听见,还会感受得非常清晰,但是突然一下就不反应了,这就是“一”的状态。为什么古人讲得一之情可以得天下,天下如一,天地如一。道家有本书叫《清净经》,清净就是虚静,毕清毕静,真正得到清净,得到如一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达到这种清净的境界和状态呢,首先,我们不能违背现实生活的活动,如果有违背的话,就不叫真清净了,就叫假清净,与动相对的一面就叫静。大家如果去道观的话,可能就会看见有牌匾上写着“动静齐观”,什么叫动静齐观,(),就是在心里上没有差别,这是一个状态啊,什么是“齐观”,是没有分别的用意,有人闭门往哪儿一打坐,有人满地到处跑,这个打坐的人的心里状况啊,还不一定有跑步人的心态静。有些人可能打坐以后胡思乱想,有些人在跑步活动的时候,脑子里还那么多妄念。所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地接触到事物的本来面。所谓虚静,所谓空灵,都是我们这个人体,我们这个社会本来的面目,出现的纷杂百态的万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映射、反应。我们看见外物烦,从心里烦,心静的时候你不会感到烦,你见到一个人喜欢,是你本来就产生欢喜心。所以说我们的心态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万事万物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它映射着我们的心理状况,所以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客观外界就跟着映射变化了。在我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有一些老师就教我,必须要打坐站桩。通过打坐站桩,得到一个相对虚静的状态,这时候人就慢慢清净下来,空灵下来,然后再去学医的时候,悟性就会不一样,这一点呢,我在学校里通过自己的实践、锻炼,发现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呢,心态清净下来以后,在学习上就不会有太多的知见,对各种名相就不会太过于追逐和执着。
      (问题:练太极有没有帮助啊?)练太极,不论是练什么,都是一样。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反复反观自己,观心,心态要处在一种放松之象,练太极讲究的是什么?讲究的是放松,太极就是一层一层把自己的僵劲儿放松下来,“拳经”里有一句话,“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把僵劲儿都卸下来以后,这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劲儿爆发出来,因为我们全身的这些肌肉,筋骨这些力量啊,在我们一动,一使劲的时候,都互相僵劲儿,互相抵消,所以真正能产生出来的力量不是很大。我们把全身的力量僵劲儿松掉以后,全身上下的劲道才能合一,这时候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西方科学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们认为人全身肌肉的力量只要爆发在一起,至少有25吨,这是他们研究的。练武的人练的是爆发力,你叫他去像码头工人一样出苦力,他可能不行,但把全身的力量爆发在一点,一下子使出,这个破坏力挺大的,这是别人做不到的。我们学医也是一样,把自己的思维,见解都放下,然后在理解事物的时候,集中在一点,这时候就容易把知见破开,认识到疾病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们平常学习、修行的关键。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观察着自己的心态,就像一个大人在看小孩子活蹦乱跳地玩耍,过去禅宗有个比喻,就像牧牛,开始时牛不老实,时刻看着它不让它乱跑,慢慢地老实了,就由着它了。我们也一样,在开始呢,我们都是一头野牛,如孙悟空,一只野猴,这个时候就要时时刻刻观察,遇到关键时刻就要强行禁止,这就像佛法里边的“戒”,容易犯的一些问题就要立下戒,佛家有五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不同的毛病,可以立下不同的戒。打坐,修行,第一点是什么,就是要戒五荤,得到清净的第一点是要戒荤,什么叫五荤,就是韭菜,葱,蒜,芥末,香菜,这五种东西,生吃使人嗔怒,熟吃助长yin欲,所以大家要想修持的话,这五种东西不利于修持。大家如果要打坐或者想花上几个月来调整心态,我建议这个时候就要断掉五荤,因为真正修持打坐的人,凡是有这方面体验的人都会有感受,人真正修持起来,就像走到悬崖边上一样,一不小心就回去了,想保持一份清明的心态,想有所提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刚前进一百步,后退了一百二十步。修行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要想水到渠成,就要各方面都具备。为什么饮食上要这样严格要求呢?饮食上严格要求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以前难做到的事情,现在容易一些了,还要把自己身边的损友,不利于交往的,这段时间先要隔断一下,还有家庭的环境啊这些,这些都是关键。


      (问题:止水澄清对大家说:老师香菜是YANG SUI 吗?)香菜叫芫荽,中药里面有味药叫芫荽,就是现在的香菜,但是古代的芫荽都是野生的,现在的香菜都是家养的,性味上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有联系,但不完全一样。


      这样通过每天打坐,心态就慢慢清静下来,像一杯水一样慢慢沉淀,时间长了残渣慢慢落下来,这时候水就不浑浊了。水中的杂质就好比心中的妄念,人平常感觉不出来,等到一打坐就浮想联翩,反而就静不下来了,只有在静中才能发现很多体验不到的状态,身体会有很多不舒服的现象。如果不想打坐的话,观心也可以,每天花上一二个小时,不论行立坐卧,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态,心就会慢慢沉静下来,这时候不要强求自己去静,强求去静,反而会增添烦恼。


    (问题:tongany021对大家说:那真正的荤肉反而不戒吗?)这个五荤跟肉还是不一样,肉使得人气比较粗重,不容易柔和下来,这个看每个人的工作性质。当然,对修持人来说,少吃肉是比较好的,因为佛家道家都是提倡吃素的,当然也有个别现象。


      我们在不断地打坐,心态宁静的时候,时间久了会到一个境界,上堂课讲过,吕洞宾的诗,“一日清闲自在仙 ,六神合和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 ,对境无心莫问禅。”达到的状态是对境无心,心态宁静了,达到的状态就是丹田有宝这种现象。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讲一下丹法,像我们修道,道家主要讲的是炼丹,百日筑基,金丹大道,这个都讲的是丹法,这个丹是怎么来的?这个丹讲的是个意识,就是炼己,先天无为河图状态,后天有为洛书状态,在洛书里,由于己土的溃散,导致壬水耗散于己土,水中元阳被己土耗散,我们打坐百日筑基,就是讲究炼己,练己了以后,脾精的意识慢慢地凝聚,到时候成丹,这是练初步,然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是过程中慢慢出现的状态。丹就是意,后天的意,由它可以长生不老,可以练己成丹,这个意识凝结生花以后,就可以脱离我们的肉体。由意产生出阳神,开始锻炼修持有很多方法步骤,也需要悟性和明师指点,但是在此之前不外是炼己,整个丹法不外乎是练己,由练己贯穿起来而已,怎么炼己,就是要溃失的己土复位于中,重新达到()。达到这种宁静的状态以后,就会体会到什么叫中,中医或儒家讲究(中位居体),这是练功修行追求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在儒家就讲究,练气达到一定状态以后,会有一种浩然正气,道家会有成丹,种种境界现象,“对境无心莫问禅。”这是吕洞宾的理解,先讲对境无心,我们要初步达到这种对境无心的状态,什么叫对境无心?无心者,无分别之心。不是说像傻子一样不去分,而是我们看见一个事物以后,不去患得患失,不去瞻前顾后,而是正面直视,平静地看待它,这个叫对境无心,没有差别之心,没有妄想。大家知道,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一个处理事情的老手,处理事情时是非常放松的,非常宁静淡泊地来看待事物,脑袋里决不会有瞻前顾后,鸡毛蒜皮的心态,因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时候,考虑东西越多,难免有所得就有所失,而且时间长了以后,人会疲惫,这不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合适的方法。就像现在的下围棋,从下围棋种种角度来说,就像十年前,李昌镐还无敌的时候,他们的对弈之道,就是不断在算,每种格局,会有哪种变化,就是不断在算,不断去演变,然后形成下棋的规律,这不是我们古人之道,我们古人真正下棋入神的状态,根本不是这样的,所谓内照入神,与古人还是差太远。“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了以后,这个时候就可以谈阴阳了。


      达摩祖师当年有这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有了心如墙壁这种状态来隔离,才可以来问道,天地之道,阴阳之道,所以说欲知阴阳,先求道。你懂得如一之道,这个一,然后才能知道阴阳分化,变化万千,阴阳四象。如果不解这个外在的道的话,就会像西医一样,对所有病分门别类,都研究非常清楚,但是虽然看起来清楚,但真正具体到每个病人身上,又是模糊的,这不够精细,因为佛经里面讲,“入海散沙无止境。”海里面的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东西,以有涯求无涯,结果总会不得圆满的,我们传统中医,传统文化走得道路是,先从大本大源入手,但得本不愁末,从根本入手。进了这种境界状态以后,再谈阴阳。在这里呢,我就不深入讲了,因为大家都没有达到这个状态,我只引用道德经第一章给大家阐释一些方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底下就是我要讲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当它无的时候,这是老子的一个修持方法问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阴阳莫测,变化不拘,凡是能够僵化,能够说出来的,能够命名出来的,都是有所指,有所名的,都是一个标志牌,不是最终要追求指示的东西。所以名可名,常名只是一个指月之指,一个代号,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一个表现。就像诸葛先生的锦囊妙计,只适用一个状态下的情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打坐时心态处在凝定空净的状态时,去取类比象,去观察万物,以观其妙,什么妙,它可以与外物相通。《易经》里面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万物本自相通,看病时也是一样,我状态好的时候,看病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心态不好的时候,看病就非常累,因为我看病不依靠自己的经验,不依靠平常积累的成方成法,如果依靠这个看病会比较简单,我看每个病人,就是脑子一片空白,随色脉,随证,然后现去取象类比,这是我应该有的状态,但是有的时候看病多了就不一样了,看多了就累了,脑子里就现出成方成法,头晕头疼,一到下午,午时以后,就凭着简单的症状去辨证类比,这个叫辨证论治,这个层次就低了。真正的看病是什么,病人往这一坐,就是一个象,体会这个现象,根据脉去体会脉这个现象,然后能合色脉,有不明白的地方,根据他的症状相和一下,这就是诊法。而不是去看舌苔怎么怎么样,哪个脉象主什么病,这个就僵化掉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徼”,通假字,通“皎皎如月”的“皎”,我们心态突然不空静了,烦恼啊,这种习气都爆发出来了,这个时候不要去遏制它,去观察它。《老子》里有句话,“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又哭又闹又折腾,但是他妈不太去搭理他,一会儿他也就放松了,他注意力一转,就转到其它地方了。所以,你这个修持的时候也是一样,有什么不对,有杂念,“哎呀,今天不好,有什么不对呀。”不要这样。有了这种打坐时烦躁的感觉啊,有这种莫名的、身体生理上的难受感觉,不舒适,这有时候会牵扯到生理心理上发生的变化,它是一过程,有个过程,这都是有过程的。你用“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用这两句话为修持指导原则。这个时候呢,不管有还是无,“以观其妙,以观其徼”,能观能知的这个东西呢,它是虚静的,它是空明的,它是我们不动的,坚者为宝的,它就是所谓的道,所谓的一,所谓的真实。所以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刚才讲得这些,大家弄明白了没有?大家不要老听我讲,因为我讲得这些呀,反反复复,我自已已经从讲课开始,已经把这个讲了三四遍了,我为什么总反复地来回讲,要去体会这个空静呀,这个阴阳的过程呢,这个一个根本,这个学会了以后,交谈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无名之朴,我们讲为什么叫无名之朴,没有名相的时候,朴,什么叫朴,“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yin邪不能惑其心。”这讲得是什么,就是说,大家都没有好坏之分,贤与不贤之分,所知障,人我障,慢慢都去掉。这时候,然后再体会阴阳,你能觉得有个一就不是一了,有个东西在对比,在关照,如一的状态就是这种无觉的状态。佛法里有句话: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无。处在这种空静圆明的状态下,当你觉得自已是一的时候,所立照性无,“元明照生所”就是我所要强调的,你只有在元明的状况下以后,才能够很好地去取类比象,很好地去观察周边。所有事物才能真实明澈地显现出来。“所立照性无”,当你观察到东西以后,执着于观察到的东西,执着于观察到的这种现象,你认为它是真实的,认为它是确实存在的,就把照性啊,镜子啊,你把这个东西,就在镜子里面映现出来了,一个桌子或者一件事物,你把他留在这个镜子里面,这个镜子还能再照东西吗?这叫“所立照性无”了。我们观察阴阳,左升右降,学了以后,()。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要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要对应一个事物,有目标的时候,产生的一动,就会产生认识。由于这一个认识出来以后,你一动,就产生出万物之端啊,万物的这个源。有这个一产生出来以后,就有象,就有内外,就有左右,种种差别,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阴阳。所以老子谓,“道生一,一生二。”由元明而生的这一点认识,由一产生出来,道生一,一生二,这二是什么,是阴阳。再举个例子,大家慢慢体会一下,就像我们打坐一样,清清静静的,哎,突然来了,静,这一个念头出来了,说今天比较静,挺好的,有好就有坏了,你看,第二个念头来了,这一好,与坏有对比了,阴阳就出来了。这就是说,从这一点一觉中,有这一觉,就有一动,阴阳就产生出来了。在这里呢,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动中,无时无刻不处在这种认识,种种烦恼之中。这一动是一种现象,有这一现象,就有阴阳了。所以呢,这阴阳就是一动,不要把阴阳当成二,阴阳是一。阴阳来源于一动。像肝,肝木升达,木一升动,大家就要想到,这是一,肝木要升动的话,就是说,就有阳有阴。在我们中医里就是营血,然后呢,营血体阴而用阳,这阴阳就出来了。肾精闭藏,闭藏了以后,阴中含着一点真阳,所以都是就是说,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两方面是互动,互为体用的。 ()脉与阴阳呢,二十四脉,二十七脉都是小道,用阴阳来类比脉呢,左尺脉,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左手由阴出阳,其脉浮,显示一种阳气浮越在外的现象,阳浮阴弱,阳气浮就代表阴气不足。左路是什么,左路是肝,左关部肝,左关脉浮的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营血不足。肝脉浮的病人, 肝气淤滞,外在的脾气会比较急躁、激动一些,然后晚上梦会多一些。白天升不上去,晚上收藏回去也不老实,梦比较多,阳魂不能安宁。这点症状呢,是肝脉浮的情况。如果心脉浮呢,心脉浮呢,就是左寸脉浮,左寸,左关浮越在外的外,阳气浮越在外的话,人可能会发热,人感觉发热,会有头晕啊,这种现象,阳气浮越在外,由于是心气上焦的浮越在外,心情烦躁,阳热之象会比较明显。由于是心气,心主血脉,血脉之气呢,心中一点真阴敛藏不足,这个时候就会体现在,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从内伤的角度来讲的话,心血不足。还有一点,下焦左尺脉若是浮了,左尺脉是什么,肾主藏精,藏精起亟,一点阴气升达,现在这个阳气没收住浮在外面了,大家想会有什么现象,第一个,肾司二便,三焦之气入络膀胱,而入于肾。三焦之气呢,就是说,三焦相火不能秘藏,就会出现相火外泄,肾脉浮,就会出现癃闭,小便不通,第二点呢,大便不畅,都会在肾脉浮时出现。阳气郁在下不能收,有的病人会出现越到晚上的时候两个脚热,放不进被子。这时就是说,就是下面要讲的,阳气浮越另外一点,是与精气不藏相对应的。如果脉象浮而实的话,脉象显示脉体比较干,比较细涩的话,就考虑什么,不光是阳热,还因为阴的这个精气不足,这需要养肾精,这个时候,你可以放一些柔肝啊,柔肝清肝,养肝肾的这些药。但是对于现代大部分人,由于中土寒湿的比较多,中土寒湿导致木气不升,然后是郁陷于下,这个病症可以说时有。而这种病症呢,下焦虽然有湿热,中焦又寒湿,对于这种病,还是以温为主,温中焦,下焦如果就是说,精气溃乏之象的话,可以考虑桂枝附子不要用。只从斡旋走,下焦酌情加入清湿热的,就是说滋阴清热的,顶多用点桂枝白芍啊这些。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吧,平常我看病的时候,脑子里没有成方成法,讲课的话,也没有稿子,只是看情况给大家讲一讲。由于这个讲课没有互动,大家没有提问,也没有一些针对性的病历,所以讲起来容易,听起来东一句西一句。但是主线,要探索清楚,怎么样去认识阴阳,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虚静的状态,讲了这么长时间,大家关于今天有什么问题要提问的,现在可以问一下,没有了今天就到此为止。

  玳瑁玲珑问:取象比类如何合于道,比如具体例子。
  没有什么具体例子。你合于道的话,你取的类,你取的象自然就合道,你如果不合于道,你取得象就不合于道,就看你这个人的状态。江湖之人说呀,你入于道了,你做什么事,举手投足,干什么事情就都是对的,不入道,不入于其流的话,怎么做都是错的,蒙也蒙不对。 取类比象如何法于道,我们在临床上如何取类比象,才能合于道,如何做才算合理合法?谁来说我们这么做才算对,在临床上我们脉象出来了,到底对不对,我们自已的认为,这一点是关键,这才是比较负责的态度。不把这点说清楚,自己看病都是在自欺欺人。如何合于之道,合于什么之道,合于阴阳之道。现在我们看病,初步运用的就是阴阳之道。怎么样合于阴阳,怎么样认识阴阳,我已经讲那么多了,也没有说,一句话就讲出来的,就要大家不断地去体会,放下心,轻松一下,然后不断地去摸索,不断地去感受,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感到十分贴切了。如果说听一两句话,听一两个东西,能够叫人忽然间领悟,是不可能。给大家举个例子,禅宗里面有顿悟有渐修两法。有人说我要学顿悟,像六祖一样顿悟,不学渐修了。岂不知顿悟和渐修互为阴阳,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这么多阴的,这么多渐修打基础,哪来那一下,谁都看不见的,别人都羡慕的,哎,绽放光芒,一下彻悟。你就像小偷,没有事先的踩点,没有事先的做好调查,怎么样能把东西偷到?我们以前一个老师说过,不要看贼(偷成功),要看贼挨打。我们现在学医也是一样。不要看,你一搭脉,哎,怎么怎么样,要看平常怎么样体会,怎么样迷茫的一种状态下,然后不断地去摸索,锲而不舍地追求,时间长了以后,慢慢地出来一点感觉了,才对。这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一点儿傻劲,是学不好的,学问是什么,聪明人的学问,向来都做不好。所以说这个怎么样合于道,合于什么道呢,合于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什么,先贤先圣内经、伤寒这里反复讲的,一定要把经典熟之又熟,不能够取得荒诞,取得没有道理,自已还觉得自已(还对),就像曲黎敏讲的“黄帝内经”一样,很多东西,八杆子打不着,她觉得能络上就拉在一块儿,这就属于对这个经典,对这个传统文化没有很深厚的根底导致的,自已好像有点悟性,有点灵性,把什么都拉过来,拉在一起。

  止水澄清问:把到软脉如何理解?
  我先不讲,就是说,软脉你怎么样取类比象。在脉法里,在阴阳里面,软脉是属阴还是属阳,它是阴,是如何阴法?从流动的一气周流的角度讲,软脉属于什么?大家体会软,它是什么样一个现象,讲讲感觉,然后把它类比到阴阳五行里面,首先从阴阳里面类比,软与硬相对是不是,硬者是刚强在外表现出来,软表现不出来,这属于阴脉,在五行里面呢,从阴阳升降的角度来理解,五行里面,谈到软脉了以后,大家可以想想,柔者柔也,柔而不失正,软而不失中正叫柔。什么柔,肝木之气,初春之气,肝木比较柔弱。五行里面什么最刚,火是无形之至刚,火气。金气呢,有形之至刚,金气。上焦心肺之阳啊,心肺在上之谓阳,这个时候软脉,软脉就是上焦心肺之阳不足。在中医里面,软主气虚。肺气不足的人脉容易软。土生金,火生土,土为上焦金火之中气。软脉主什么?软脉主气虚。而在五行里面,在内经里面讲,软脉又主脾胃病。软脉,有时候软而缓而怠、懈怠。这个时候是中土脾胃,脾胃,你别看脾胃之气啊,脾胃讲得是收束之气。五行之气,就是说五行在外,生长化收藏,升降浮沉,就像一个轮盘一样,它都是往外走的,升降出入。这个时候呢,土气居中,使升降浮沉皆不过。这个土是什么,是中气,是元气,脉软的时候是中气不足,是元气不足。几个怪脉里面,脉无软象的几个脉,这个就是中气大虚,元阳之气亢,朱丹溪说过一句话,说这脉啊,脉无软的时候,太刚 ,太数,往往为阳气过度,阳气暂时过盛,浮在外面不收。软得太盛了,就是阴气比较盛,就是一元之气溃乏,往往是这种软的感觉。当你体会不出来时,你就不断地再体会,只有这个方法。就像我要体会呢,我先静下来,心态好,然后慢慢体会,慢慢就体会出来。你要是状态差呢,你心情不好,那你就花得时间比我长一点,你也能体会出来。而且时间长了以后,就很容易达到状态,也就体会得就越来越容易了。关于这个取类比象的问题,以后我们会每次都讲,因为这是个基础。
      至于今天呢,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星期三我们再继续讲,下星期三继续讲什么呢,还是跟今天这课有关系的,讲脉法,脉合阴阳,由阴阳怎么合于脉。到时候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


-----------感谢简单 +10%,弘毅生,bEwAtEr 的整理,欢迎大家到民间中医讲堂整理群(12012215)参与整理。
感谢老师在民间中医讲堂的义务讲座,欢迎大家发心参与整理,把老师们的讲课整理成文字,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文章,真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

打坐修炼当中的阴境界、阳境界,炼己,以及戒五荤的问题;练到了虚极静笃的状态之后,才可以懂得“取类比象”等等这些关键问题都提到了,有实修实证!这个,现在没几个人懂了。

这个就是中医的灵源大道!中医难得一见的“心法”所在!中医的“枕中秘”一泄无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就是中医的源头活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行者老师讲的就是上士之道。

不知是否能将行者老师的讲课记录,汇集一册上网,则功莫大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相关文章
 英国中医行业"坐困愁城"  立法管理无定论前
 木香丸(《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石膏散(《圣惠》卷六十九)
 “非情志相胜论”
 腻粉膏(《圣惠》卷三十二。)
 医生要有转诊意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