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初学教室:[原创]我对中医的一点理解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首先先说明下我探讨的主题,
第一,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自古代圣哲贤人的一代代创造,而不是来自远古文明;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传,核心非常清晰,如果是远古文明遗传的话,不可能能那么系统;第三,我没有发对神传文明的提法,即地球上曾出现过几次文明,一个文明衰落了另一个文明起来了,但这并没有证据说明现在的文明是古文明的遗传;第四,神传文明的提法,会出现某些陷阱,其中一个陷阱就是外星文明的提法,这样就谁也说不清了。
首先先梳理下中华古文明的脉络
我的理解是中华古文明存在两条发展的主线,道和儒,道家儒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龙虎文化,龙虎一方面象征了以天文学、自然规律为基础的道家文化的起源,一方面又代表了跟“易”息息相关的儒文化。
道文化可以说探索的是人的自然性,而儒文化探索的是人的社会性。由于道家探索的是自然的东西,随着发展,百家争鸣中的阴阳家。五行家等等最终也纳入到道家的体系中,当宋周敦颐画蛇添足的给太极加上个无极的提法时,道家就画了个句号。儒家呢,儒家探讨人的社会性,起源并不一定是“易”,孔子之前已经有儒家的存在,只是孔子通过删减春秋,著易的系辞,把儒跟易紧密链接在一起了,儒家的句号是朱熹给画上的。
中华医学的发展跟儒道两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后代诠释医学,有的是以道入医,有的是以儒入医,实际只要能抓紧其立足点,相信都能理解中华医学!
接下来再探讨为什么说中华古文明是发展的,只是主流文明到宋代就基本画句号,元曲明剧清小说,中华文明继续前进,到1919年,中华文明走到了终点,近现代失去了文明,陈胡二生把旧社会打烂了但却无法建设新社会,断送了中华文明。80年代后现在的中华人已开始思索自己的文明,以后的文明,所以我相信30-50年后,中国会出来一两位圣人,重新引领中华文明步向未来!中华复兴指日可待!!!“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之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则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以后有机会再探讨中华文明主流文化的问题
现在说一下我对中华医药的理解。
中华医药的发展可以说是分为四个阶段:汉以前为先古医学阶段,汉唐为系统医学阶段,唐以后为诠释医学阶段,1949年后为无医学阶段。
汉已经中国医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百家争鸣,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特色的医疗方法,已经有针灸汤药等医疗手段的存在,证据为敦煌学中发掘出来的《五十二药方》为代表,这个时候肯定有很多医书记录下来,只是后来社会的因素,先古医学失传了。社会上也已经有“阴阳”“五行”“象”“数”的提法,按道理也应该跟当时的医学有所联系。这里边所说的“阴阳”“五行”“象”“数”很容易被当成远古文明的遗留,实际上只要了解过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龙虎文化,就可以知道这些概念实际是古人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断丰富形成的。可以说孔子之前,理解“易”是以“象”和“数”的方式进行,“象”和“数”代表的是自然规律,孔子把“象”和“数”给具体化了,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进步,大方面是简单规律的复杂化,反而丢失了文明中最精华部分的内容。
汉唐时期的医学可以称为系统医学,是中华医学最辉煌的时代。《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千斤方》都是诞生于这个时代。《神农本草》从语言、语义、遣词造句上来说应该早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我认为是汉唐前的作品,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春秋》《尚书》等古籍,就会发现《神农本草经》跟它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春秋》稍微能看得懂点,《尚书》没人注释,我是完全看不懂的,至今也没懂。而《黄帝内经》就不同了,语义明了,其一问一答这种形式,延续到唐朝的唐太宗和李靖的兵法问对,用的也是这种构架,遣词造句上也比《神农本草经》容易理解多了,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晚于《神农本草经》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汉代的作用,《难经》现在还没阅读,所以没权评说,但不管怎样,这两本书是汉朝人的作品是无疑的,源自神传文明从何谈起。
《伤寒论》就更不用说了,它就是仲景的作品,它的“理”的基础来源于《内经》,“法”是仲景的总结,“方”“药”源自是《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方》,是两者的升华!!!这跟神传文明一点关系都没有!《五十二药方》逻辑不严密,《汤液经方》开始系统,《伤寒论》集大成,不是发展是什么!
孙思邈是中国医学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这可以从其作品和其年寿上得出!
中华医学的核心是养生养命,探讨的是如何顺天,不违背天命的科学,人可以跟人斗,但绝对不能跟天斗!!!
第三个时期汉唐后的中华医学。
这里边也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时期,宋的医学,金元的医学,明清医学,民国医学,宋的医学主要由于印刷术的发明,朝廷的介入,医学书籍得以广为流传,这是其功绩,但有没有大人物,我就不是很清楚了。虽然没大人物,但宋时代是医学史上重要的一环,不能抛开。插句话,整理医书的的林亿王冰等人寿命都很长,这跟其能理解中华医学真正核心养生养命是分不开的。由于朝代和所处地域的不同,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华医学作了自己的诠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点是很多医家都是从儒入医,一方面导致了其医书中混杂了很多儒家的思想,不纯净了。如果不站在时代,地域,医家出生的角度来看其著作,就容易看偏,走入歧途!民国医家主要的贡献是中西汇通,用现代解剖学来演绎传统医学,倪医师身上或多或少也带了中西汇通的影子。49年后就乱了,至于怎么乱,看名老中医之路可知,已经是形而下了,不说了。
纵观中华医学史,可以知道汉唐时期奠定了中医生理学,方剂学,药物学,学医就应该从这时期的医学入手,利用《内经》《难经》一方面认知中医生理学,精气神、脏腑、经络等内容,一方面认知中医养生养命的核心内容,利用《伤寒论》学“法”,纵以六经辨证,横以脏腑辨证,结果为八纲辨证,利用《神农本草经》学药,这样才能构筑完整的医疗体系!其它无门可入,充其量只能执一端而已!
与诸位同仁共勉!
按:这是很早以前发表在汉唐中医大陆支援站论坛上的一篇小文,现在看来比较肤浅,但也曾代表了我学医的一点思考。现在的我跟原来已经有很大区别了,比如原来我看伤寒尽早注家的作品,后来又沉迷桂林古本,每天都是伤寒会通,现在变了,基本上就抱着《注解伤寒论》了。
-----------各有各 的学法呀,交流会更好。
-----------高人。佩服···
-----------惭愧惭愧,读伤寒金匮自以天下疾病皆可医,学内经才知疾病复杂性远不是那么简单............
-----------惭愧惭愧,读伤寒金匮自以天下疾病皆可医,学内经才知疾病复杂性远不是那么简单............
相关文章
 目病
 湿毒蕴结证
 食道溃疡出血,大家有治疗经验吗
 
 请问神农本草经中的菖蒲具体是指哪一种?
 肺肾气虚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