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此议论的起因是,因为我今天看《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花
茵陈?”这一基源的设定,过去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秋季收割的用了很多很多年的
茵陈蒿变成现在的“花茵陈”了。不知道这么改的用意是什么?但我认为有绵茵陈为对应茵陈蒿,就应该不会再与绵茵陈相混了,而且药典有引导中医师和药厂的义务,现代的中医师都是各省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中医师都应该是学过中药学这门课吧?所以中医师我想都必定知道茵陈蒿和绵茵陈的区别点,即使多年后稍稍忘却了,社会上出了那么多参考书都可以看,这点点疑惑,一翻开药典或其它参考书,尤其是图谱类的书便一目了然了,即便是参考书里没有茵陈蒿,但有大量的绵茵陈的
照片,一比较书上这两者与您拥有的实物之间进行比对,这茵陈蒿与绵茵陈的差别是天壤之别,再说药典2005年版的性状、鉴别(1)项两者有显而易见的不同,而药典2005版以前都是称茵陈蒿和绵茵陈,不应把中文药名这么随意改动!我觉得用古代人的话说就是“极极以为不可!” 又,有茵陈蒿还有人用吗?市场上是不多见吧?以我个人经验,我见过为数还真的不多!
大家翻看历版药典到2010版,化学检测项是越增加越多,多到极其可怕的地步,而性状、鉴别(1)项却薄弱的不能在薄弱了!以致有些形状、显微出身的同行抱怨说有时候看着一些同行连基源都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就大量的上各种仪器分析,这样虽然显得固然是现代化了,但您与大家的身心和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了,检验收费也越发的高了,检验周期也越发的长了,职工健康在高负荷劳动、重污染下也日益的差了!出报告的周期也大大的增长了,这样一来的缺陷是到处罚时候,人家商家也该销售的已经销售完了,而且货物不多,处罚金额本来就低的可怜!药监局又能处罚多少?所以我们做的是无用功真是太多、太多了!我建议各级标准都回归到实用且有效的检验方法去!
如果以史为鉴,可见前车之鉴,秦朝法律繁琐苛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没有管住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英布这些集团造反的人,就是有记录的个人行为,如张良当年的与人合伙在秦始皇出行的博浪沙路上,还以必死之信念想用大铁椎砸死这个不可一世的皇帝呐?可见苛严但不合理的制度是无法管住想作乱的人的,中医药的现状也是如此。
所以“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再苛严的检验、但不是有效的检验就是现在药典的弊端。目前如古人所说的,把古人的法令愈严格,盗贼愈猖獗,改成检验愈严格,质量愈低劣,所以我有如上建议。但目前我们的忠告能起作用吗?我们中医药还有未来吗?我极度悲观!
现在很多药典标准都由大专院校专家或带着研究生、博士生起草,他们起草的标准可能不一定适合药检所尤其是厂家所适用?有些同行抱怨说用了很多仪器分析,只要仪器新就是好?起草者起草完了就没事儿了或彻底没事儿了,可药检所、厂家、商家如何?谁替真正使用者们想过吗?
再说,仪器虽然高级,但目前阶段有些时候还是要使用一些我们这些用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镜与
故纸堆的找线索的土著的,有时候土著的一些经验与所谓粗糙的知识也还挺管用的。总之,社会潮流就是喜欢高级再高级的仪器来检验,便出现了上述的几个不幸,而众业的累积,地球会爆发总危机的,日本核泄漏与日益猖獗的怪病,例如各种千奇百怪的过敏症,免疫功能低下等等,都是谁的错?欧阳修的秋声赋里有一句“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中医药的秋天已经结束,马上就是永恒的冬天了!再也没有中医药的春天啦!
诸如关
黄柏和黄柏,粉
葛根和葛根,据我考证北宋以前葛根就用粉葛根,不用野葛,现代化学至上的“唯成份论”,认为野葛某某含量高等等,其实未必是古人用药的原意吧?我不否定西学研究的有效成分,不过,那不是传统的中医药,那是舶来货,是“天然产物”!谁能按照古人涉及葛根的方剂研究好好粉葛的其它性质吗?我觉得应该是直接用人的临床来证实!而不是用
老鼠做实验!我又想只要严格按照古代中医学的指导,少些不必要的仪器分析,用人来做临床试验是不会在证明粉葛、野葛哪个是优质道地药材的问题时出问题的!
现代中医药在类似可怕之极文革的所谓“唯成份论”,的做法来改编中药的历史,但真正的历史,有没有人肯听取,说大家不听取,有点过分,但大家多一些人证实一下是好的吧?如果是无人愿意证明古代的中药材基源、炮制是否有理或无理?现代的中药材基源、炮制是否有理或无理?那么中医药将进入永恒的冰河时代,永远再无出头之日了,以后中医药将被西医学所完全覆盖,人类将走向什么人类畅想的芯片植入,机器人的时代,而不是以人为本的中医药了,人类也将随着越来越机械化而灭亡!
我想说,在强势的西学压力下,我们中医药人应该如何应对?是继续亦步亦趋的所有的研究都模仿洋人的那些研究西药的方法,即“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还是不排斥西学中能为我用的部分,另辟蹊径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
最后借用古人的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把这段著名论断改为与中医药有关的就是:“...灭中药者,中药也,非西学也。亡世界者,西学也,非华夏也!...”
不知道看我博客的药检所同行有多少?我虽然孤独的呐喊,但越是孤独我就越是有奋斗精神,古人所谓“物不得其平则鸣!”所以我用文革一句口号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茵陈Yinchen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 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性状】 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花茵陈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